馮駿

【摘要】現階段,國家和教育部門對當前基礎教育的改革非常重視,尤其學前教育,即幼少兒的教育更是在這種支持下得以迅速發展。幼少兒的音樂基礎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樣化的音樂基礎素質教育形式下,對于幼兒認知事物能力、語言組織的能力、身體協調能力、創造力等適應幼少兒綜合能力發展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同時,對于培養幼少兒積極的情感表達,引導少兒健全人格的形成都有很大裨益。本文將從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的內容、方式和作用入手,分析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從而總結對幼少兒音樂素質教育的思考,進而實現對于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的幫助。
【關鍵詞】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圖1
音樂基礎素質教育作為一門最能富于幼少兒想象力的藝術課程的一種,其最根本的優勢就是能夠最大程度地開發和培養幼少兒良好的思維邏輯為基礎的一種教學類別。如圖1,校長在上課中也特別注重音樂素養的教學。在音樂基礎素質教育中,所賦予幼少兒對于情景的誘導、激發學生學習新鮮事物的興趣,在進一步引導幼少兒對生活的不斷想象、聯想、思考的情況下,最后為更高的素質教育奠定基礎。
一、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概述
(一)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概述
素質教育以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目的,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和主動精神,注重培養人健全的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旨在以審美為核心,通過向幼少兒教授音樂知識與技能,激發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甚至是創造能力。由于幼少兒的年齡問題,對于音樂基礎素質教育而言,教學目標并不一定指向結果教學,更要具有趣味性、形象性和綜合性。
(二)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方式
1.歌唱教學
作為音樂基礎教育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歌唱教學通過對旋律和歌詞的表達,能夠讓幼少兒有更好的情感體驗,也能引導幼少兒對情緒有一個正確積極的表達。此類教學通常分為獨唱、對唱、合唱、輪唱等,對于幼少兒的自我認知能力、事物的認知能力和人際交往方面有著積極正面的影響。另外,歌唱教學不僅要學習旋律的表達,對歌詞的理解和記憶在一定程度上也建立了幼少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
2.鍵盤類演奏教學
對于幼少兒的鍵盤類演奏教學,教師在安排相應教學前,非常有必要考察學生的基本音樂素質,例如,對音樂的聽覺反饋、音樂記憶、節奏感等。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教學的進度和目標也要有階段和步驟來分段教學,階段性的認同和給幼少兒賞析所學曲目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滿足感。由于電子琴具有十分豐富的音色,且其演奏效果也比較立體,在學習過程中也能夠引導正確的情感表達。通過鍵盤類演奏的教學,不僅能學習到電子琴的彈奏技巧而且其靈活豐富多樣的表現音樂的形式對幼少兒今后聽辨、觀察、反應、表現等能力均有很大助益。
3.韻律教學
韻律教學主要是通過肢體動作和語言表達來感受和反饋音樂所帶來的信息,一般有基本動作教學、模仿動作教學、舞蹈動作教學三種。跟隨韻律的動作與音樂的節奏和敘事性相結合,使得幼少兒在學習韻律動作的同時,不僅降低音樂學習的難度,還能夠提升幼少兒音樂學習的興趣,更好地達到音樂基礎素質教育的目標。
4.音樂欣賞教學
音樂欣賞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少兒感受聽覺藝術的一種教學方式。在這類教學中,對教師的情感表現力要求較高,對選取欣賞的音樂也要突出情感、節奏感強、旋律活潑,利用幼少兒對于熱愛的未知世界的向往,通過一些世界名曲的欣賞,讓幼少兒融入到大自然的氛圍中,激發幼少兒的情感表達。
(三)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的作用
首先,幼少兒的音樂基礎素質教育是基于音樂為載體的素質教育,思想道德是最重要的基礎素質,而音樂基礎教育是培養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少兒的音樂基礎教育更能夠為孩子今后的音樂教育甚至為正確的學習方法打下更好的基礎。其次,幼少兒的音樂基礎素質教育,不管是對于幼少兒的心靈塑造、情感的培養還是個性的發展,都是非先天因素的助益。最后,科學實踐表明,當悅耳的音樂通過聽覺神經傳入大腦皮層后,隨著情感的變化,優美的旋律可以使人精神和情緒都得到很好的舒展,同時,具有有增加內分泌,促進消化,緩解疲勞的作用。
二、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幼少兒身心健康
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門類,能夠表達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承載著眾多藝術大師對美好世界的情感。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所涵蓋的多種教學模式,都能夠很大程度上滿足幼少兒對于音樂的不同需求,也能夠更好地激發幼少兒對新鮮事物探究和獵奇的欲望,給今后的學習生活帶來積極的態度。不僅于此,從生理的角度講,歌唱等形式的音樂教學能夠促進幼少兒血液循環、改善呼吸節奏、增強幼少兒的心肺功能;打擊樂器表演、舞蹈表演能夠鍛煉幼少兒的身體協調能力,促進幼少兒肌肉及骨骼的發育,也能夠提高身體免疫力。由此可見,幼少兒的音樂基礎素質教育對其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二)提高幼少兒對事物的認知能力
幼少兒對事物的認知能力雖然有限,但是,在音樂基礎素質教育中,教師的教學將音樂中的曲調、歌詞、動作表現等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不斷的認知練習增強對音樂節奏或者旋律的記憶。音樂來源于生活,是一種對生活的抽象表達,教師的講授也是幼少兒對音樂開拓想象和表達想象的過程。隨著幼少兒對音樂基礎素質教育的學習,感知能力的增強,促使他們更加集中精力分辨、理解、感悟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所以,幼少兒的音樂基礎素質教育對認知事物的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三)提高幼少兒的情感表達能力
在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階段,旨在讓幼少兒感受和體會音樂所帶來的愉悅,進而使得幼少兒對生活有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成長為青少年后,普遍具有分享、助人的美德。同時,在音樂基礎教育中,歌曲的教學通常為詞和曲兩部分,如果說曲是音樂藝術的魅力,那么詞就是用文字升華了曲的情感。幼少兒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積累美麗的詞匯,還能夠提升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三、對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的思考
(一)實施體驗式教學
這類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讓幼少兒刻板地接受樂理知識或者死記硬背各種歌詞,而是旨在讓幼少兒學會審美,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與音樂之間形成更好的情感交流。在體驗式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分部引導幼少兒對音樂和歌詞的理解,通過表演和模仿等形式,讓學生分組學習和評價,通過參與體驗曲和詞,不但能夠激發幼少兒豐富的想象力,還有利于培養幼少兒的語言表達、肢體協調及對事物認知的能力。
(二)利用多種實踐提升幼少兒音樂素質
對于幼少兒音樂基礎素質教育,教師應當意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一味地灌輸給學生知識,要根據幼少兒成長發展的特點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比如,通過對音樂律動感知的學習、游戲的方式了解音樂所表達的故事等為創作形式,提高幼少兒對音樂的認知,也是提高學習能力的一種模式。
(三)引導幼少兒主動思考
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活躍思維,啟發獨立思考,所以,在音樂基礎素質教學中,教師一定不可以用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不要限制幼少兒對音樂的想象和表達,教師對思維的不當引導,最終只會使得孩子逼迫自己參與“熱鬧”的學習環境。所以,能夠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達對音樂的看法,才是教師進行音樂基礎素質教育的標準。
四、結論
對于幼少兒音樂基礎教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幼少兒年齡、心理、行動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豐富音樂教學活動,充分發揮音樂基礎教學對幼少兒的積極影響,激發幼少兒對于學習積極參與的主動性,豐富幼少兒的情感表達,從而實現音樂基礎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涂施.淺析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神州, 2016.
[2]周彥彬.少兒音樂素質教育的現狀與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2.
[3]肖春曉.《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與高師音樂教育改革[J].贛南師范學院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