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靜
【摘要】廣西素有歌海之稱。近年來,廣西的詞曲作家群策群力,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原創民族聲樂作品。這些作品中有充滿少數民族風格特色的,有表現“一帶一路”戰略內涵的,還有一些極具難度、專為比賽而創作的。作為高等藝術院校的聲樂教師,選擇廣西民族聲樂作品的教學和演唱是聲樂課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風格的聲樂作品,也能為廣西民族聲樂作品的傳承做一份貢獻。
【關鍵詞】民族聲樂藝術;技術訓練;技巧掌握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表演是在傳承地方民歌、戲曲、曲藝等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在發聲方法上借鑒了西方歌唱藝術的聲樂教學理論,演唱時在歌曲的風格把握、咬字行腔的規律、人物角色的定位及情緒的張弛有度上都有細致的要求。作為廣西高等藝術院校聲樂專業的教師,我會將廣西原創民族聲樂作品貫穿在學生的學習之中,不僅是民族聲樂曲目的積累,也是在傳承廣西的民族音樂。在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應先著眼于學生的自身條件,給予一套行之有效的聲樂訓練方案,運用西洋唱法的教學理論美化學生的音色,拓寬學生的音域,增強學生氣息的支持并把握好共鳴的高位置。在演唱歌曲的同時,將民族聲樂演唱的技巧教授給學生,這樣才能生動形象地將民族聲樂作品演繹出來。基于上述,本文僅以筆者在廣西民族聲樂作品教學中的成功案例提出個人見解,即如何訓練學生的基本聲樂技術,提升演唱的聲樂技巧,繼而將廣西民族風格作品演繹得生動形象。
一、聲樂技術的訓練
聲樂藝術的表現要靠技術的保障,在聲樂表演教學中,技術的基礎牢不牢固,直接決定了舞臺呈現的完整性,“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便是這個道理。在學生的聲樂學習中,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通常有氣息、音色和聲區統一等。
(一)氣息的訓練
課堂上我經常強調,氣息是聲音的根本,聲音就是靠氣息沖擊聲帶振動所發出的,如果沒有穩定且自然的氣息,會直接影響聲音的連貫和歌曲的完整性。演唱中的呼吸是胸腹式聯合呼吸,讓學生去感受“聞花香”的狀態,鼻子和嘴巴打開同時吸氣,在吸氣時,讓身體保持放松的狀態,肩膀打開,感受肋骨撐開并支撐住的感覺,小腹有微微回收的力量。發聲時讓學生保持微笑的狀態,笑肌微微抬起,五官舒展,小腹持續微微回收控制氣息,這樣才能找到聲音貫通且流暢的狀態。
(二)音色的訓練
在音色訓練上,根據男女生的自身聲帶條件,為學生選擇適合的練聲曲很重要,最初練習的母音也有差異。在男生練聲時,多選用a母音和ei母音,讓學生感受自然且放松的音色,增強演唱的興奮感。演唱時讓學生微微抬起上口蓋,感覺自己的內咽腔像是歐洲建筑的屋頂一樣,是尖錐形的,這樣發出的a母音就會有空間感,不會泛白。在女生的練聲曲選擇上,多選用i母音和e母音,讓學生先找到聲音的明亮狀態,鞏固自信。演唱時,讓學生把舌根微微回縮,去找上牙齒的牙根,這樣方便學生找到內口腔打開的狀態,避免學生聲音i母音太白,高音也不會破音。
(三)聲區統一的訓練
在聲音訓練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影響著學生們的演唱,那就是上下聲區的統一。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存在著“換聲點”的問題,即學生在演唱到小字2組的d或者e這些高低音區間的過渡音時,會感覺聲音極不自然。在教學中,我會讓學生用“nu”母音演唱,因為u母音是練聲時最容易找到管道和共鳴的母音,在母音前加上n,是為了方便咬字歸韻。練聲的音階為:“do si la so fa mi re do”,這樣從高到低的八度下行音階,在練習初期要求學生用半聲演唱,音量不宜過大,演唱到“換聲點”時讓學生微微抬起軟腭,感覺聲音向口腔內部慢慢吸著唱,聲波一點點的往上,這樣循序漸進地練習,加強氣息的支持,音量的增強,逐漸達到混聲演唱的最佳狀態。
二、演唱技巧的掌握
如果說演唱技術的訓練是共性教育的話,那么,演唱技巧的訓練和掌握則是個性的培養。在我們廣西原創的民族聲樂作品中,有極具少數民族音樂特色的歌曲,如壯族風格的《挑著好日子山過山》、瑤族風格的《瑤山青》;也有極具戲曲韻味的歌曲,如廣西漁鼓韻味的《打起漁鼓唱家鄉》、京劇韻味的《愛你風雅》;有演唱“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的歌曲,如《風生水起北部灣》和《起航》;還有一些專為比賽而創作的聲樂作品,如《等我》《瓦氏夫人》等。在學生演唱不同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時,我們得在聲樂共性訓練的基礎上突出在少數民族音樂特色、戲曲、曲藝語言風格、舞臺表現等多方面進行細致的要求。
(一)演唱音色的處理
在民族聲樂作品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我國地方民歌、戲曲、曲藝等不同風格聲樂體裁的民族韻味。如演唱廣西壯族音樂風格聲樂作品《挑著好日子山過山》和瑤族音樂風格聲樂作品《瑤山青》時,學生就得先了解壯族或瑤族的生活習性、音樂特色。演唱時,要求學生在保持聲音腔體和共鳴的基礎上,咬字稍微靠前一些,音色明亮一些,這樣才能唱出壯族或瑤族民歌的韻味。在學生演唱廣西民族風格創作歌曲《等我》時,不僅要了解詞曲作家的創作意圖,還要對歌曲的歌詞、曲式、和聲以及情感表達進行細致的分析,演唱時音色就得跟地方民歌風格區別開,保持腔體和共鳴的打開狀態,音色稍寬,更能表達含蓄且濃烈的愛。
(二)咬字行腔的要求
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只有將歌詞介紹清楚,才能做到準確的傳情達意,觀眾們才能體會到感同身受。在學生演唱歌曲時,我常要求先將歌詞朗誦出來,保證“字頭要短、要清晰,字腹要長、要圓潤,字尾要收得清晰、利落。”廣西原創歌曲《愛我風雅》是作曲家唐力老師譜寫的一首京劇風格的聲樂作品,歌詞中寫到“讀不完儒家、墨家、道家,看不盡古道、古都、古剎”,在學生演唱時就得要求她將重復的字,如“家”和“古”稍稍輕聲帶過;強調不同的字,如“儒”“墨”“道”“都”“剎”等,將字頭即聲母夸張且快速地咬準,特別是“剎”,要稍帶噴口音的唱出來,利于歌曲風格表現得更明確。只有咬字清晰,才能保證聲腔的圓潤,這便是“字正腔圓、字領腔走”的原理所在。在“剎”字的拖腔演唱上,我們得做元音再現的處理,將旋律按情緒斷開,并保持“a”母音的再現,將戲曲韻味展現出來。
(三)歌曲演唱對比的設置
歌曲的表現力是通過歌者在歌曲演唱時所設定的對比來體現的,主要表現為音色的對比、情緒的對比、強弱的對比等。在歌曲《起航》的演唱上,音色對比的處理就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重點之一。A段用優美的歌詞描繪了一幅寬廣、壯闊的海上美景:“蔚藍的海洋,風吹船打浪,白云歇在桅桿上。”演唱時,就需要學生運用悠揚、明亮的音色去表現海天一色的美景。B段則采用大氣磅礴的歌詞抒發了海上絲路的壯美及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的內涵:“海天常相望,潮來又潮往,絲路是燈盞,載著夢想又起航;而今又出發,前路更輝煌,絲路是方向,逐夢揚帆向遠方。”演唱時則要求學生轉變音色,用大氣、稍寬厚的音色演唱,這樣才能將“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的氣勢和長遠目標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舞臺實踐的重要性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不僅要注重在課堂上對學生演唱共性和個性的訓練,還得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多給學生提供舞臺展示和表演的機會,這樣才能避免“閉門造車”的情況出現。很多學生在琴房里唱得不錯,一到舞臺上就會因為緊張聲音大打折扣,這便是演唱時心理和生理的關系沒有處理好的原因。作為老師,應該以鼓勵為主,積極開導學生的舞臺障礙心理,多主持“學生學習觀摩音樂會”,給學生提供舞臺實踐和舞臺總結的機會;還要多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的聲樂比賽,如廣西音樂舞蹈比賽、中越歌手比賽、廣西原創歌曲比賽等,積累舞臺經驗,掌握更多的廣西原創民族聲樂作品,學習其他歌手的優點、長處,便于學生的成長。除此之外,校內外舉辦的聲樂教學講座,也應該讓學生多到現場學習,并做好學習筆記和錄像、錄音工作,以備課后的復習和整理、總結。
在廣西民族聲樂作品教學中,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學生喜好的歌曲風格,盡量布置風格貼近的民族聲樂作品作為練習作業,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將廣西民族聲樂作品帶入課堂中。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跟學生溝通,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和疑慮,在歌詞解析、曲式分析、演唱技巧、舞臺呈現等各方面為學生提供較多的理論依據,讓學生能全方位的做好廣西民族聲樂作品的二度創作。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在課后多抽時間為學生輔導參賽作品,讓學生自信地演唱廣西聲樂作品,讓更多人愛上廣西民族聲樂作品的旋律,愛上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