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沁陽的“高抬火轎”舞蹈是我國重要的非文化物質遺產,本文就“高抬火轎”的藝術形態進行研究。首先從“高抬火轎”的概念、地域文化背景、發展現狀對其作一個概述;其次,從表演實體、表演內容方面分析其表演形式和內容;最后,闡明“高抬火轎”的傳承意義,也是本文寫作的意義體現。
【關鍵詞】沁陽民間舞;“高抬火轎”;藝術形態;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河南沁陽民間舞“高抬火轎”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屬于一種大型的民間藝術表演活動。“高抬火轎”在400多年前的明清時就已經出現在民間,其歷史可以在很多河南沁陽的歷史文獻中找到。“高抬火轎”舞蹈歷史悠久,并且蘊含著濃厚的民族藝術特色,所以具有較高的文化保護價值。通過對沁陽民間舞“高抬火轎”進行分析與研究,能夠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歷史文化、民族情懷、藝術情懷等文化價值,同時也是對民族藝術精神的傳承。
一、河南沁陽民間舞“高抬火轎”概況
(一)河南沁陽的地域文化背景
在明清時,河南沁陽的萬善村是由五大社組成,其中,萬南社區是朱載堉所居住的地方,朱載堉就是在這里發明了“高抬火轎”舞蹈,所以,“高抬火轎”舞蹈有另一個別稱,叫作南社火轎。朱載堉是明代很多藝術家尊敬的舞蹈家、音樂家,一生創作了很多的舞譜,還有很多的音樂作品,其中,“高抬火轎”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藝術創作。
直至明代,朱載堉將抬花轎和舞蹈相結合進行創新,使得“高抬火轎”得以產生并且迅速傳播開來。實際上,“高抬火轎”的創作不單只是舞蹈藝術的創新,朱載堉通過創作“高抬火轎”反映出了當時的生活情況。朱載堉和百姓們生活在一起,對民間的疾苦都看在眼里,在當時,“轎夫”“鼓手”這些職業在社會中處于較低下的地位,而朱載堉為了改變這樣的不平等,把“抬花轎”結合“高蹺”編創為舞蹈,達到改變階層歧視的目的。所以說,“高抬火轎”不只是一種舞蹈形式,也是當地歷史文化的凝結。
(二)河南沁陽民間舞“高抬火轎”的發展現狀
“高抬火轎”是河南沁陽地區祖輩傳下來的技藝性舞蹈,由以前的一種普通喜慶節日舞蹈活動發展為當地民族特色文化象征,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經濟發展快速,人們藝術觀念改變,大部分年輕人開始到城市發展,未能繼續研學“高抬火轎”,所以“高抬火轎”一度面臨中斷的危險,隨著一些年長的藝人過世,許多的舞蹈技藝確實沒有傳承下來。但在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號召之下,“高抬火轎”又慢慢重回“舞臺”,這些獨特的漢族文化獲得國家文化部門、當地文化部門的重視。因此,一些年輕人回到家鄉開始學習“高抬火轎”,也有相關藝術學者開展對“高抬火轎”藝術形式的研究,使得“高抬火轎”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二、河南沁陽民間舞“高抬火轎”表演形式及內容
(一)表演實體
“高抬火轎”的表演人數為20個到100多個不等,因為表演的內容不一樣,需要的人數也有所差異。通常,“高抬火轎”舞蹈的隊形分為四組,每一組都是獨立的小組,有少兒組、高蹺組、伴奏組、婦女組等,根據表演內容和表演模式,各個小組依次出場,完成表演。
少兒組通常是年齡12—16歲的表演者,數量控制在20人左右。在表演過程中,少兒踩著高蹺走在隊伍的前面,雖然少兒組的年齡較小,但踩高蹺的技藝并不生疏。
高蹺組一般在少兒組之后,也是舞隊的核心部分,在表演過程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在“高抬火轎”的表演過程中,高蹺組為9人,其中8人扮演“轎夫”,1人扮演“丑角”,8個轎夫分為2人一個小組,一共有4個小組,兩組在花轎前,兩組在花轎后。高蹺組的表演任務就是抬花轎,舞蹈動作沒有很多變化,丑角的舞蹈動作相對豐富,要合著花轎擺動而舞動。
婦女組一般是由村里的夫人來扮演,人數為雙數,通常為4至16人不等。婦女組一般是在花轎的兩邊,手執道具,比如花傘、布綢等,進行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表演。
家伙組也就是樂隊組,在整個隊伍的最后,人數控制在7人,一般都是精通民間音樂并在當地具有一定名望的老人手執樂器進行舞蹈伴奏。
(二)表演內容構成
“高抬火轎”舞蹈的表演內容構成分別是皇帝巡游、清官大老爺體察民情、百姓娶妻嫁女三個場景。
內容一:皇帝巡游場景的模擬。一般這個內容的表演隊伍人數眾多,表演的內容為轎子抬著皇帝游行,在轎子前面和兩側是與皇帝一起出行的“文官”“武官”“宮女”,人數為10人左右,根據人物執祥傘、宮燈、肅靜牌等道具,在轎子的后面是人數較多并踩著高蹺的尋常百姓,通過舞蹈表演內容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順利、太平。
內容二:清官老爺體察民情的場景。在這個表演過程中,轎子的四周是踩著高蹺進行表演的百姓,一般會有“豐收樂”“豆葉黃”“見見花”等舞蹈內容,大多是唱《醒世詞》中的內容,或者是自編歌曲。
內容三:百姓娶妻嫁女的生活場景。在這個表演內容中,通常以一位男演員扮成女性角色,坐在轎子中扮演新娘向觀眾撒糖,以表喜慶。
三、保護河南沁陽“高抬火轎”傳承的意義
“高抬火轎”在4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得到越來越多的藝術學者的認可,得到更多地方居民的尊重。它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高抬火轎”的民族特性“根植于心”,在民間,它是村民重要的娛樂方式,其文化意蘊和人民內心情感十分貼切,可以說是明清時代河南地區人民生活的一部“回憶錄”;其二,“高抬火轎”的藝術價值和文化背景與人們的價值取向、審美取向相符,以及其表演形式獨特,觀賞性高,融合了中國古代生活的諸多習俗。正因如此,“高抬火轎”的藝術形態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在不斷探究中才能深入發掘其藝術魅力。
20世紀80年代,由于社會改革,農村經濟體制較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人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也隨之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舞蹈“高抬火轎”遇到了傳承問題,因為一些熟練掌握“高抬火轎”技藝的老藝人過世,當地很多年輕的藝人沒有留在家鄉工作,都選擇外出打工,未能將“高抬火轎”傳承下去,導致其中不少舞蹈動作、表演技藝失傳。為了讓這個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民間節目能夠傳承下去,“高抬火轎”成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而且國家和當地政府都積極鼓勵、發揚這一民間藝術。目前,國家政府設置了專門的民間藝術研究機構,河南沁陽民間舞“高抬火轎”也被列入研究項目中,專門的研究人員對“高抬火轎”產生的緣由、社會背景、表演技巧、節目內容等進行更為詳盡的記載和挖掘,盡可能將“高抬火轎”原貌保留到后世。同時,當地還成立了一些“高抬火轎”舞蹈培訓班,請來當地比較有名望的老藝人或者是著名的舞蹈表演者進行這方面人才的培養,使“高抬火轎”得到繼續傳承與發展。這一系列的措施反映出國家對古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也表明了“高抬火轎”確實是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民間舞。總而言之,具有高藝術價值、民間藝術特色、傳統文化意蘊的“高抬火轎”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需要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李雪梅.地域民間舞蹈文化的演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2]袁禾.舞蹈與傳統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3]樊延亮.民間舞蹈“高抬火轎”歷史源流及傳承調查研究——覃懷民間舞蹈“高抬火轎”田野調查報告之一[J].焦作大學學報,2013.
作者簡介:寇愛娟,山東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