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賢
【摘 要】 興趣是學生主動領略數學之美、充分體會數學之妙的驅動力。學生只有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了興趣,才會自覺地順著“興趣”之梯,勇攀數學高峰。因此,培養初中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尤為重要。本文立足于初中數學教學實踐,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初中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行如下探析。
【關鍵詞】 初中生;學習興趣;小組合作;現實生活;創設情境
興趣是學生能夠進入樂學境界的前提,也是學生得以在數學天空自由翱翔的翅膀。所以,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采取有效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基于此,本文圍繞“如何培養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進行如下探析。實屬個人淺見,權當引玉之磚。
一、以“小組合作”之靈動,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新課改仿佛一縷“清新和煦”的東風,不僅清爽了學生的臉頰,還催開了一朵朵絢爛的“合作學習”之花。把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充滿無限張力的全新教學方法融入數學教學中,能夠產生許多良好的教學成果。一方面,這可以喚醒學生求知的欲望;另一方面,這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以《平方差公式》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平方差公式》。下面,我們以小組的形式對‘平方差公式這一知識進行探究。”其次,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能力、性格特點等因素,把學生分成“歡樂組、陽光組、探究組”等幾個小組,各個小組就“平方差公式”的有關內容進行積極探究與主動交流。再次,教師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指導。在歡樂組中,有的學生就“平方差公式的結構特點”進行發言:“平方差公式的右邊是這兩個數的平方差。公式中的a和b可以代表數,也可以代表代數式。”還有的學生就“應用平方差公式時的注意事項”進行發言:“運用這一公式的時候,需要緊扣公式的特征,也需要對不規則的形式進行變形。”在陽光組中,有的學生就“平方差公式的定義”進行發言……總之,這樣的方法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平方差公式”這一數學知識的興趣。
二、以“現實生活”之多彩,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生活化教學法宛如一陣陣春雨,不僅滋潤了學生的心田,洗滌了學生的心靈,還為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有鑒于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主動地借“生活化教學法”之春雨,滋養數學教學之花,從而使數學教學更加絢爛。
以《應用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是應用二元一次方程組。”同時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這一課題。其次,教師向學生展示如下生活案例:杰杰騎著電動車在平坦的馬路上行駛。在下午一點的時候,他看到里程碑上的數是一個兩位數,個位與十位上的數相加之和是8。下午兩點的時候,里程碑上依舊是兩位數,它的個位數是下午一點時候里程碑上的兩位數的十位,它的十位數恰好是下午一點時候里程碑上的兩位數的個位 。下午三點的時候,他看到里程碑上的數比下午一點時所看到的兩位數中間多了一個零。那么,杰杰下午一點的時候看到的里程碑上的數是多少呢?學生對這一具有生活氣息的數學問題進行思考。有的學生說:“我們可以把杰杰在下午一點時候看到的數的十位上的數字設為x,把個位上的數字設為y。”……再次,教師引導學生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并計算出結果。總之,這一方法充分提高了學生學習《應用二元一次方程組》這一課的興趣。
三、以“課堂情境”之美麗,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研究表明,絢爛有效的課堂情境,宛如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圖畫,能夠使學生心曠神怡,賞心悅目。課堂情境與數學教學的充分融合,不僅可以營造一種妙趣橫生的學習氛圍,還可以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有鑒于此,初中數學教師應當把情境教學法與初中數學教學整合起來,從而使學生在多元化情境中盡情地汲取數學知識的營養液。
以《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制作有關《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的動畫。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播放這一動畫,并讓學生依據動畫內容對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進行解讀。這樣能為學生創設一種鮮活生動的動畫情境。再次,教師向學生創設如下問題情境: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可以利用哪些方法來判斷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呢?于是,有的學生就定義法進行發言:“依據直線與圓的公共點的個數進行判斷。”還有的學生就數量關系法進行發言:“可以依據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半徑的大小關系進行判斷。”……總之,鮮活的動畫情境、有趣的問題情境,不僅使數學教學富有美感,還能使學生學習“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這一知識的興趣得以有效培養。
綜上所述,培養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策略有很多,初中數學教師應當以數學新課標為指導,立足于初中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初中數學教學規律,選擇恰當、新穎、高效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初中生盡情地徜徉于數學樂園之中。
【參考文獻】
[1]張金祿.淺談在新課標下如何培養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9(03):140-141.
[2]潘艷玉.談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學周刊,2019(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