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縣老促會 扶貧開發協會
近年來,江蘇省建湖縣以產業扶貧基地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產業扶貧工作,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
摸清貧困戶發展意愿,選準選好產業項目。
按照脫貧攻堅工作總體要求,建湖縣制定產業扶貧三年行動規劃,對發展項目、基地規模、帶動農戶數量進行了科學調研論證。
一是編制產業項目規劃。圍繞扶貧標準、扶貧政策、扶貧方式和扶貧效果及相應措施進行編制規劃,明確種什么、養什么、如何持續增收,既具有操作性,又能保證貧困戶真正受益。規劃明確,到2019年全縣發展35個產業扶貧基地,涉及設施果蔬、優質稻米、特禽養殖、經濟林果等8大類35個不同產業類型項目。
二是因地制宜確定規模。根據鎮村財力狀況、上級專項資金可使用額度、社會資源的集中程度、貧困戶的發展愿望和能力,合理確定扶貧基地項目規模,采取能大則大、宜小則小、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統籌安排,逐步推進。
三是明確產業發展重點。重點發展具有一定基礎的特色優勢產業,以及接地氣、門檻低的項目,提高產業競爭力。要求各鎮選擇2—3個適合本地發展、貧困戶能參與、市場潛力大、比較優勢好的特色項目,集中力量,重點發展。
創新經營模式,增強基地帶動能力。
一是“龍頭企業+農戶”領辦經營模式。全縣篩選20個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作為產業帶動主體,采用統一布局、統一種苗、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包底收購“四統一包”形式,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2017年,建湖縣17個扶貧產業基地中有5個基地由龍頭企業牽頭領辦。軍曼科技公司幫助108戶低收入農戶養殖火雞4000余只,當年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
二是“合作社+農戶”合作經營模式。支持村組干部、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牽頭興辦合作社,鼓勵低收入農戶入社經營。2017年,全縣產業扶貧基地成立了6個專業合作社,吸納400多戶低收入農戶參與經營,生產在家、服務在家,實現集中與分散的有機統一。寶塔鎮籽多多合作社2017年帶動20戶低收入農戶從事瓜蔞種植,每戶年增收3000元以上,2018年又新擴基地100畝,帶動96戶貧困戶發展瓜蔞種植。
三是鎮村發展產業集體經營模式。
2018年,建湖縣嘗試由扶貧結對掛鉤部門與所在鎮(街道、區)共建綠色扶貧基地,縣直部門無償提供苗木,鎮村流轉土地,鎮林業站或村集體集中經營管理,最終由縣直部門以保底價收購,采取提前預付、最終結算的方式,結合黨員干部結對幫扶人數,對確無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實行利潤平均分配,確保貧困戶獲得穩定收益。2018年春季,結合綠色扶貧工作,建湖縣交通局、水利局、農委和住建局分別與寶塔鎮、蘆溝鎮和上岡鎮建立4個綠色扶貧基地,當年為低收入農戶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
四是發展社區股份合作模式。對有資產、資源的村居成立社區股份合作社,把資產資源直接量化到戶,通過評議認定,增設貧困股直接量化到貧困戶,實行年終分紅。2017年,九龍口鎮收成村等4個村通過社區股份合作,31戶貧困戶共分紅52200元。
健全激勵機制,整合資源共建基地。
一是出臺財政配套扶持政策,支持鎮村幫助貧困戶脫貧。根據各鎮一般低收入人口數量、產業發展規模、脫貧情況,縣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鎮村產業扶貧。對發展設施大棚、經濟林果等高效農業項目的低收入農戶,按其產業類型和標準,給予相應扶持。對新建帶動50戶以上農戶的綠色扶貧基地,每個獎補10萬元。在“十三五”期間縣財政對一般貧困戶提供人均不低于2000元的產業幫扶資金。
二是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建湖縣對扶貧產業基地都建有一套相應的利益聯結制度。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的基地,由鎮相關部門和經營主體、低收入農戶簽訂協議,尤其是對保底收購合同制定了相應制約措施,切實維護貧困戶利益。集體經營的基地,實行單獨建賬,獨立核算,使用產業扶貧資金的量化到貧困戶,確保收益按比例分成。全縣17個扶貧基地與農戶簽訂合同1050份,與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簽訂合同14份,有效維護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三是健全督查考核機制。建湖縣在基地建設中推行“五個一”機制,即健全一套工作班子、明確一個牽頭部門、落實一家帶動主體、出臺一套考核體系、制定一套扶貧規劃,每個基地由鎮長親自抓,負總責,整體聯動,合力共建。縣扶貧辦會同相關部門實行每月一督查、每季一公布、年終總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年終績效考核依據之一。
目前,建湖縣產業扶貧基地建設工作還處于摸索階段,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低收入農戶參與熱情不足。部分農戶存在等、靠、要思想,參與基地發展積極性不高,不愿意學習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和業務知識,認為扶貧就是政府上門發錢送物,至于扶貧基地那也是政府的事情,跟自身無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扶貧基地的發展質量。
二是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不夠。在扶貧基地建設過程中,部分農業經營主體也積極性不高。部分農業經營主體表示,發展扶貧基地經濟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且貧困戶也難以組織協調帶動到位,帶動作用發揮不明顯。
三是部門合力共建氛圍不濃。扶貧本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大力推進的民生工程,應該各部門各司其職,通力協作,但“大合唱”卻變成了農辦、農經部門的“獨角戲”,其他部門動作不多,措施不實,成效不明顯。
四是扶貧資金渠道多而散。各級扶貧資金較多,管理部門較多,沒有形成合力,不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扶貧資金的最大效用沒有發揮出來。
五是扶貧基地經濟效益不高。經濟效益是帶動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根本保障,但從實踐來看,政府調控較多,市場規律引領較少,經濟效益難以達到預期。
強化領導,壓實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每個產業扶貧基地都要建立一支工作隊伍,定目標、定責任,嚴格考核。黨委、政府的主要責任人和分管負責人都要牽頭領辦一個產業扶貧基地,形成示范效應。
加大宣傳,提振群眾脫貧信心。扶貧先扶志,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積極宣傳各級扶貧政策,讓群眾了解到政府的堅定決心,不達目標不動搖。加大技能培訓,提高一般低收入戶的勞動技能,提振廣大群眾參與扶貧基地建設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脫貧致富信心。
健全機制,拉長產業扶貧鏈條。建立健全產業扶貧的長效機制,明確各方的責權利,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領辦、創辦基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積極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產業扶貧模式,讓低收入農戶參與經營、參與分配,不斷拉長產業鏈條,確保低收入農戶能獲得穩定收入。
加強政策配套,擴展幫扶力度。出臺配套扶持政策,鼓勵農業經營主體創辦產業扶貧基地,對基地輻射效果好、帶動作用強的,加大扶持力度。統籌盤活多渠道項目資金,精準發力,凝聚合力,發揮項目資金的最大社會效用。鼓勵薄弱村建基地,發展集體經營,扶貧資金向經濟薄弱村傾斜,實現集體和農民雙增收,增強扶貧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