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桂蘭
摘要:2009年開始,中國開始實施人民幣國家化戰略。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對中國經濟作用巨大,同樣對世界經濟趨勢的影響也較為明顯。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人民幣流通在鄰國商品貿易中的覆蓋率。在此背景下討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對中國貿易現狀可能產生的不同影響,就如何減輕負面影響帶來的風險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 國際化 對外貿易 “一帶一路”倡議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0—0074—02
“一帶一路”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人民幣在鄰國商品貿易中的覆蓋率,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本文通過建議完善人民幣離岸市場、通過建立產業園區加大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等措施,來更好地應對不斷深入的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一、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現狀及挑戰
1.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
世界經濟已逐步形成“雙引擎”驅動增長局面:在經濟危機過后,歐美等發達經濟體恢復緩慢,相反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保持平穩高效的經濟增速,世界政治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也促使著國際貨幣體系的更替演變。據IMF統計,2014年上半年,在全球官方確認的外匯儲備中,美元、歐元和英鎊的份額比危機前減少了2.5%、2.5%和0.8%,而以新興經濟體貨幣為主的其他儲備貨幣份額則上升了5%。
2.跨境貿易結算存在困境
2016年,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9.85萬億元,同比下 降18.6%,占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的比重為25.2%,比上年下降3.5個百分點,其中收款3.79萬億元,付款6.06萬億元,凈支出2.27萬億元,收付比為1:1.6。①
在我國政府的大力倡導下,“一帶一路”項目得以廣泛推進。隨著項目的深入,形形色色的經貿合作得以落實,而人民幣在成功晉升SDR貨幣籃一員后,作為國際貨幣被廣泛使用于各項與東南亞各國的經貿合作中。目前,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已高達21221億元,且呈現不斷攀升趨勢。②隨著中國對外貿易規模化集聚式發展以及貿易產業的種類日益繁雜眾多,為維持國際貿易大國的優勢,中國不斷擴大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但由于缺少金融實踐,相比歐美國家,中國銀行業海外機構不發達,缺少足夠體量的清算行和代理行。
3.人民幣成為國際外匯儲備貨幣
2016年10月1日,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認定下,人民幣正式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成為繼美元、日元、歐元、英鎊后第五種籃子貨幣。人民幣成功“入籃”,意味著中國的大國地位被廣泛認可,同時代表了人民幣國際化有新的跨越式突破。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作為一種“自由使用的貨幣”,人民幣的地位在不斷上升。截至2015年年底,綜合衡量人民幣國際使用程度的指標RII已達3.60,五年間增長十倍多。④
4.資本項目并未完全開放
離岸金融市場打破了傳統的國家間距離、空間限制,讓資本資源在國際市場大范圍內自由優化配置。從國際貿易的角度出發,由于離岸金融市場使資本資源更優化,遵從市場規則,有利于形成一個便利的貿易環境。而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節點。但發展離岸金融要求中國國內金融市場的資本項目完全開放,但在現實中,人民幣資本項目在國際市場還難以實現自由兌換,無法完全對國際市場開放。
二、積極影響
1.降低對外貿易中匯價風險,促進進出口企業發展
人民幣國際化,生產企業或加工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采用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進行貿易結算,可以減輕市場主體對美元貨幣的過度依賴,使進出口企業在定價權和結算權上掌握主動權,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避免匯率波動帶來的被動影響。國際貿易中使用外幣進行結算和定價時,企業都需要承擔在結算時產生的結匯費用、購匯費用以及外匯兌換損益,這無形之中增加了進出口企業的財務費用;人民幣國際化后,可以讓企業有效地減少貿易成本。
2.調整貿易結構,形成貿易新格局
對外貿易中出口產品間的差異化程度會影響計價貨幣的選擇,即差異化程度越高則會更多地選擇出口國貨幣結算。長期以來,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占據主導權,中國要提升貿易主導權,必須對產品進行升級換代,貿易產業結構也必須不斷創新發展,在對外出口方面,高新技術產業、電子商務、服務業的比重逐漸增加。中國的對外貿易市場結構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從原先的邊境貿易逐步開拓為國際市場的貿易活動,尤其與歐美貿易大國的關系日益密切,形成嶄新的貿易格局。
3.提供貿易便利化環境
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貿易合作時,由于沿線貿易國家數量較多,涉及的貨幣交易種類多且貿易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匯率以及多文化差異導致的諸多風險和不確定因素接踵而至。在與這些沿線國家進行貿易往來時,直接使用人民幣結算,不僅降低了這些風險性因素產生的可能性、節約伴隨匯率波動帶來的交易成本,而且沿線國家肯定人民幣具有結算價值功能,推動人民幣由區域化發展向國際化發展,促進構建友好的“一帶一路”多邊關系,從而提供一個有效便利的貿易環境。
三、負面影響
1.削弱中小型貿易企業傳統競爭優勢
以傳統加工產品作為對外貿易主要貨物的中小企業會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喪失原來價格優勢。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原料、勞動力等成本價格會隨之提高,價格自然上升,價格優勢受到限制,導致利潤空間被擠壓。并且此類中小型貿易企業更多的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改進、企業升級,但此時由于人民幣升值,企業訂單減少,陷入更艱難的資金困境中,因此中小型貿易企業的轉型會非常被動。
2.市場化匯率變動對中國貿易水平產生巨大沖擊
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長期保持較高程度的貿易水平,以往主要依靠較大規模且相對低廉的勞動力生產加工的各類初級產品。但隨著勞動力紅利的消失,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不斷推進,意味著人民幣的升值讓中國生產的對外貿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相對減弱,出口增速開始逐漸減緩甚至達到出口增速為負④;并且國際化進程必將導致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變動,政府控制作用將越來越小。國際貿易影響機制中匯率具有重要傳導作用,能引導貿易流向和調整貿易結構,人民幣國際化造成的市場化匯率將對貿易水平產生明顯波動。
3.放大系統性金融風險危害,威脅貿易經濟安全
由于我國市場經濟下的金融體制不夠健全完善,很多外部因素會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威脅金融市場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進而影響對外貿易安全。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不斷要求國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大量在國際市場流動的資本涌入中國金融市場的同時必然伴隨不可預見的金融風險,對于未有完全準備方案的中國金融市場來說,必然是極具危險的挑戰。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趨勢現狀被廣泛接納,“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部署實施也讓人民幣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涉及領域越來越多,交易方式越來越新;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會逐漸提高,使進出口貿易過程越來越簡單,但同樣也可能引起諸如支付體系的紛繁復雜、金融工具選擇的差異等系統性金融風險因素所致的一系列虛假交易、投機行為和貿易糾紛等風險問題發生,威脅貿易經濟安全。
四、結論及建議
1.完善人民幣離岸市場
在全球經濟大宗商品總需求不足、價格低迷的背景下,推動大宗商品領域的人民幣計價和結算具有良好機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資源出口國,大宗商品出口規模在總出口中占有較大比重,可主張強化人民幣在石油、礦產等大宗商品或者資源型產品貿易的計價結算功能地位,借鑒“石油美國”的發展歷程,逐漸獲取在大宗商品貿易上的主動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充分了解沿線國家特點,合理分布人民幣離岸市場,在主要的金融中心建立符合實際需求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使人民幣貿易結算方式更加便捷高效,減輕企業由于匯率波動產生的支交易成本,擴大人民幣國際化對國際貿易的正面影響。
2.加大直接使用人民幣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力度
中國較其他沿線落后國家而言,擁有先進技術和雄厚資本,由于資金短缺和技術缺陷,這些國家無法對本國國內的優越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我國企業可通過境內外銀行貸款或者內保外貸等方式獲得人民幣融資,并以股權或債權等方式投入到東道國的項目企業,利用技術優勢幫助對方國家進行經濟發展活動。一方面能逐步提高人民幣在跨境結算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能通過拓寬對外投資的方式,逐漸將人民幣作為貿易流通貨幣作用于全球資源配置。
3.建立產業園區,擴大人民幣區域化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資企業可通過共建產業園區模式,構建全價值鏈網絡,擴大人民幣在產業區內的輻射效應,進而增強人民幣的區域影響。在產業園區通過產業鏈引入人民幣類金融產品,發展有關人民幣的融資類型產品。逐步培養境外企業和個人熟練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的交易習慣,更有利于形成境外人民幣“沉淀資金池”,成為其他國家重要的外匯儲備,為人民幣發揮官方儲備職能奠定現實基礎。
注釋:
①中國人民幣國際化報告。
②數據整理于海關信息網和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報告《2016年前三季度經濟形勢綜述及我國進出口貿易形勢分析報告》。
③數據來源:由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16人民幣國際化報告》資料整理得出。
④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參考文獻:
[1]王景武.結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J].南方金融,2014(11):4-6.
[2]張正.目標利益約束下的人民幣國際化路徑選擇[D].山東財經大學,2016:1.
[3]周沖.“一帶一路”建設給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J].稅務與經濟,2017(5):43-47.
[4]余建軍.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7.
[5]陸磊,李宏瑾.納入SDR后的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基于貨幣功能和儲備貨幣供求的視角[J].國際經濟評論,2016(3):41-53+5.
[6]林樂芬,王少楠.“一帶一路”進程中人民幣國際化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6(2):75-83.
[7]林樂芬,王少楠.“一帶一路”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11):72-90+158.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