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到2018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增長率保持在100%上下,60%以上的人由此滿足了專業需求,就在人們以為這個行業可以一路“高歌猛進”之時,《2018-2019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卻顯示,用戶對知識付費產品選擇更加理性,未來情感類熱度將逐漸削弱,專業化、實用性強的內容將成為市場主流。
當年,“羅輯思維”等知識付費產品風頭正勁的時候,忙于工作、充滿“知識焦慮”的年輕人,似乎等來了一種為自己量身定制的“完美產品”,只要花一筆小錢,就能讓別人幫助自己在難以充分利用的零碎時間里補充知識,實在“超值”。但用戶卻漸漸發現,自己在沖動之下投入到知識付費業務里的金錢,未必能夠讓自己真的獲得知識增長。
有些人實在太過忙碌,知識付費業務提供的盡管只是一種“二手知識”,卻也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但對于更多普通的年輕人而言, “二手知識”并非“必需品”,只要有心,他們完全可以通過書本和正規課程,自己去汲取“一手知識”。在一定意義上,知識付費業務的存在,與其說擴展了他們的視野,倒不如說是為他們提供了一條看似省力的“捷徑”。遺憾的是,正如許多寓言所揭示的那樣:貪圖“捷徑”者,往往為“捷徑”所困,最終反而得不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許多曾經購買過知識付費產品的人,都不難發現一個現象——剛剛買下這些產品時,大家都充滿了熱情,每天抽時間看一看、聽一聽。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熱情會迅速減退,聽課的頻率也會越來越低。從這個角度上看,與其說知識付費業務提供了一條通往智慧的“捷徑”,毋寧說知識付費業務提供的是一條自我安慰的“捷徑”。許多人購買的其實連“二手知識”都算不上,而干脆就是一種“獲得知識的幻覺”。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只要花錢就能省去學習的時間,看起來很美,實際上卻是一個美麗的謊言。年輕人終究會認識到:在學習知識這件事上,從來沒有那么多“捷徑”可走,這應當是知識付費產業的沉浮起落教給我們的重要一課。
(作者楊鑫宇,選自《中國青年報》2019年8月28日,有刪改)
簡評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任何人想要獲取知識,都離不開勤奮與努力,離不開在書本上下的苦功。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有大量的時間去讀書、學習,但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要學到東西,總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盡量去做這些事。知識付費產品至多能輔助學習,有時甚至只能提供幻覺,在這種情況下,有志于學習與自我提升的年輕人,還需回歸學習這件事的本真,沉下心來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