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今,供應鏈得到了越來越多企業的重視,供應鏈戰略已經成為企業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立足于供應鏈管理理論、社會網絡理論以及利益相關者理論等理論,分析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網絡關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為網絡關系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這一研究領域增添新的內容,企業重視供應鏈網絡關系建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網絡關系;企業績效
一、引言
(1)選題背景
1.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鑒于在很多行業中,制造成本的降低幾乎走到了極限,銷售額的增加也難有大的突破,對供應鏈的優化和細化最有可能成為企業的另外一個利潤源。傳統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是有限合作的短期關系。據美國經濟學家統計,企業通過實施供應鏈管理,可以使訂單到交貨時間減少50%,可以使庫存減少30%-50%,可以滿足顧客99%的需求,可以增加銷售額3倍。供應鏈在需求響應、宏觀管控、降低成本、控制風險與經營靈活性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當代社會經濟中,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成為企業間競爭的主要表現形式,企業需依附于某些供應鏈之中方可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2.網絡關系與企業績效
服務外包企業的網絡關系管理能力在于維持和改善與集群創新網絡內的合作伙伴的二元關系而進行的各個層面的交流,對目標企業的雙方合作的網絡關系進行整合和調整。
一方面,在優化和協調與合作者的合作關系過程中,服務外包企業能夠獲得優質的技術資源抑或重要的市場信息,從而引導自主創新的發生以及內部創新的市場導向。
另一方面,優質而且長期的技術項目合作是建立在深厚的合作基礎以及互相信任上的,因此,較強的網絡關系管理能力有利于服務外包企業在集群創新網絡內的合作方方面獲得更優質的資源、信息支持,從而提高創新績效。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1)供應鏈管理相關研究
1.供應鏈管理概念界定
供應鏈的概念是從擴大生產概念發展來的,它將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行了前伸和后延。哈理森(Harrison)將供應鏈定義為:"供應鏈是執行采購原材料,將它們轉換為中間產品和成品,并且將成品銷售到用戶的功能網鏈"。美國的史蒂文斯(Stevens)認為:"通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從供應商到用戶的流就是供應鏈,它開始于供應的源點,結束于消費的終點。"因此,供應鏈就是通過計劃(Plan)、獲得(Obtain)、存儲(Store)、分銷(Distribute)、服務(Serve)等這樣一些活動而在顧客和供應商之間形成的一種銜接(Interface),從而使企業能滿足內外部顧客的需求。
以三個企業的供應鏈結構為例。在供應鏈"企業A-企業B一企業C"中,企業A是企業B的原材料供應商,企業C是企業B的產品銷售商。如果企業B忽視了供應鏈中各要素的相互依存關系,而過分注重自身的內部發展,生產產品的能力不斷提高,但如果企業A不能及時向他提供生產原材料,或者企業C的銷售能力跟不上企業B產品生產能力的發展,那么我們可得:企業B生產力的發展不適應這條供應鏈的整體效率。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雖然理論界對于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并未取得一致認識,但基本都強調了供應鏈管理是在集成、系統、最優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對鏈條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以更好的滿足顧客的需求,并實現整個鏈條的收益最大化的一種管理理念、方法和技術。
2.供應鏈管理特征分析
供應鏈是一個網鏈結構,由圍繞核心企業的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和用戶、用戶的用戶組成。每個企業是一個節點,節點企業和節點企業之間是一種供需關系。供應鏈的這種結構決定了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復雜性。供應鏈往往由多個、多類型甚至多國企業構成,所以供應鏈結構模式比一般單個企業的結構模式更為復雜。
第二,動態性。供應鏈管理因企業戰略和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需要,其中節點企業需要動態地更新,這就使得供應鏈具有明顯地動態性。
第三,面向用戶需求。在供應鏈的運作過程中,用戶的需求拉動是供應鏈中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運作的驅動源。
第四,交叉性。節點企業可以是這個供應鏈的成員同時又是另一個供應鏈的成員,眾多的供應鏈形成交叉結構,增加了協調管理的難度。
(2)供應鏈網絡關系研究
網絡組織是企業組織發展的新趨勢。供應鏈也是一種網絡組織,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核心企業為中心,連接供應商到客戶的網絡組織。
1.供應鏈網絡的內涵研究
供應鏈網絡是由與核心企業相連的成員組織構成的,這些組織直接或間接與他們的供應商或客戶相連,從起始端到消費端。在描述、分析和管理供應鏈時,有三種網絡結構,它們分別是水平結構、垂直結構和供應鏈范圍內核心企業的水平位置,由此構成了供應鏈網絡的三維結構。供應鏈的組織結構應當圍繞核心企業來構建,一般來說,成為核心企業的企業,要么為其他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要么接受他們的產品和服務,要么在供應商與客戶之間起連接作用。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建立的組織結構有以下幾種:
第一,核心企業作為客戶企業的組織結構。
作為客戶企業的核心企業,他本身擁有強大的銷售網絡和產品設計等優勢,銷售、客戶服務這些功能就由核心企業自己的銷售網絡來完成。供應鏈管理的中心轉到供應商的選擇,以及信息網絡的設計、生產計劃、生產作業計劃、跟蹤控制、庫存管理、供應商與采購管理等方面。
第二,核心企業作為產品和服務供應者的結構。
作為這類核心企業,他本身享有供應和生產的特權,或者享有在制造、供應方面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其在分銷、客戶服務等方面則不具備競爭優勢。供應鏈管理主要集中在經銷商、客戶的選擇、信息網絡的設計、需求預測的計劃與管理、分銷渠道管理、客戶管理與服務等方面。
第三,核心企業同時作為產品和服務的供應者和客戶。
這類核心企業主要具有產品設計、管理等優勢,但是,在原材料的供應、產品的銷售及各市場客戶的服務方面,缺乏足夠的力量。供應鏈管理主要是協調好采購、生產和銷售的關系,如信息網絡的設計、計劃控制和支持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流管理等功能。
第四,核心企業作為連接組織。
這類核心企業往往具有良好的商譽和較大的規模,并且掌握著本行業大量的信息資源,供應鏈管理主要集中在中小經銷企業與大的供應商之間的協調、信息交換和中小經銷企業的控制等方面。
2.供應鏈網絡關系的價值意義
供應鏈信息系統網絡的價值創造機制由三個方面組成:首先,供應鏈信息系統網絡可以有效降低企業間的協同交易成本,提升企業間生產和服務的協同運作效率;其次,供應鏈信息系統網絡促使企業間的信息共享可視化或信息可視,提高了企業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升了企業發現利潤空間的可能;最后,供應鏈信息系統網絡形成網絡外部性,提升供應鏈信息系統網絡內所有參與者的整體市場價值。
(3)供應鏈網絡關系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
1.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
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對供應鏈管理給予高度關注。Dehning等采用股價的波動來研究供應鏈系統的實施對企業績效的影響。Hendricks等選取 1991-1999作為時間窗口,以140家宣布實施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公司為樣本來考察企業在信息系統上的投資對企業長期股票價格和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實施既改善了企業財務績效也引起了股價的上漲。有些研究認為實施供應鏈管理與組織績效之間不一定相關。Vickery通過研究未發現供應鏈集成與企業的資產報酬率等財務指標之間存在顯著的關系。
在國內,在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研究方面以案例分析居多。如歐佩玉和王平心探討了我國先進制造企業基于作業成本法的供應鏈管理的應用效果;馮燕平通過對供應鏈網絡競爭優勢分析表明,供應鏈網絡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實現了低成本和高柔性等競爭優勢。
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績效并非都是正向影響關系,范旭認為供應鏈是由許多成員企業組成的復雜網絡,各節點企業之間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產生的復雜關系和存在的各種不確定性會增加供應鏈的成本,降低績效。
2.網絡關系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
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建立網絡關系以獲取外部資源是企業成長的一種重要方式和行動策略。Gulati認為網絡內的成員通過連結關系,彼此分享信息與資源。網絡關系中互動的商業或非商業活動幫助企業獲取更多的資源,如新機會、知識與經驗,或更接近市場以獲得利益。Shipilov和Rotman研究發現企業在開放網絡中處于不同的節點位置將會帶來不同的績效。Zaheer和Bell認為網絡關系強度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企業創新績效。無獨有偶,國內學者對網絡關系與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如吳松強等人研究了產業集群網絡關系特征對產品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網絡關系強度、關系質量均對產品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葉文平等研究了作為外在變量的企業家政治關聯對于企業戰略網絡與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朱秀梅和費宇鵬利用322家成立時間在42個月內初創企業的調研數據,以資源獲取為調節變量,研究了網絡特征與財務績效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關系特征對資源獲取和財務績效具有正向影響。史達,朱榮通過調查并分析數據發現,微型企業的財務關系和網絡特征對于提高企業的財務績效影響顯著。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
第一,供應鏈管理的實施與企業績效一定存在某種聯系。但是供應鏈管理并非對企業績效總是存在積極的正向影響。且如今對這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探尋。原因如下:第一,國外的研究較為深入,但實證研究較少;第二,國內案例分析較為豐富但其結論不具備普遍意義;第三,研究結論不一致。
第二,建立網絡關系以獲取外部資源是企業成長的一種重要方式和行動策略。服務外包企業的網絡關系管理能力通過與合作方的關系交流、優化、協調,加強服務外包企業與合作伙伴之間的合作信任以及資源共享程度,能夠最大化從合作者處獲取創新技術、信息等,對企業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
參考文獻
[1]Dehning B,Richardson V J,Zmud R W.The value relevance of announcements of transform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s[J].Mis Quarterly,2003:637-656
[2]Hendricks J S,Bonner A E.Network controller for cable television delivery systems: U.S.Patent 5,600,364[P].1997-2-4
[3]Vickery S K,Jayaram J,Droge C,et al.The effects of an integrative supply chain strategy on customer servi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n analysis of direct versus indirect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21(5):523-539
[4]廖成林,仇明全,龍勇.企業合作關系,敏捷供應鏈和企業績效間關系實證研究[D],2008.
[5]周艷菊,邱莞華,王宗潤.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進展的綜述與分析[D],2006
[6]王玲.供應鏈網絡競合機制:一個演化博弈的視角[J].預測,2007.26(5):12-17
[7]歐佩玉,王平心.作業分析法及其在我國先進制造企業的應用[J].會計研究,2000.2(4):5-51
[8]馮燕平.供應鏈網絡競爭優勢分析[D],2014
[9]吳松強,蘇思騏,沈忠芹,等.產業集群網絡關系特征對產品創新績效的影響[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7.39(5)
[10]葉文平,鄺先慧.企業家政治關聯,戰略網絡與企業創新績效——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科技與經濟,2014.27(3):16-20
[11]朱秀梅和費宇鵬.公司管理層持股與公司績效關系的實證分析[J].中國市場,2016.6
[12]史達,朱榮.財務關系,網絡特征與微型企業財務績效[D].2014
[13]蔣華南,范旭.企業跨越式發展下的物資供應鏈關系優化[D],2012
作者簡介:徐璐(1995—),女,漢族,湖南岳陽,在讀管理學碩士,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研究方向人力資源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