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章
摘 要:在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中,“互聯網+”技術起著積極的作用,為高職院校教學模式的創新帶來了技術支持。本文以高職院校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為考察對象,闡述了我國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在“互聯網+”影響下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解決對策和具體應用案例。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院校 食品分析與檢測
我國教育部明確提出了要將“互聯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觀念,必須要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創新教學模式。現階段,我國在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上仍比較傳統,很難實現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與學習效率。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研究,應合理地將其運用到高職院校的教學中來,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更高效地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
一、高職院校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存在的問題
1.教師教學過于書本化
在高職院校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上,教師的教學思想死板,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教材內容枯燥乏味,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的專業知識與實踐沒有得到很好的結合,導致教學往往脫離了實際工作,教學時只重視書本內容,阻礙了學生視野的開闊,而且純書本化的教學增加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難度,學生對知識點記憶不夠深刻,不能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內在理解。
2.教材內容陳舊
高職院校食品專業的教材內容比較陳舊,沒有編入國際先進的食品分析方法和檢測方法。我國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教材在內容上更加重視理論知識方面的傳授,忽略了教材內容的更新。食品行業要培養專業的高素質人才,必須讓學生接觸到先進的食品技術,豐富學生對食品行業的知識,教材內容的陳舊勢必會使我國培養出來的食品行業人才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同時,傳統的教材都是紙質印刷教材,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來進行知識的教授,這種靜態的方式很難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生對專業知識就更難學懂,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3.教學形式過于單一
我國高職院校的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教學活動、教學形式過于單一,課堂上教師通過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形式進行教學,對教學形式沒有進行科學的改革。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教師在教學形式上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教師對改革不夠重視,對先進的教學手段沒有適當地引進,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學習過程也主要集中在教室和實驗室,學習環境不夠開放,教學模式固定,使學生在單一乏味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效率下降。
4.學生學習被動
我國高職院校的授課方式是以教師為主體,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學生處于被動聽課狀態。一節課下來,基本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過程。這種教師主動而學生被動的情況,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弱,不會學習,沒有較高的學習熱情,不利于學生掌握相關食品分析與檢測這種專業課程的知識,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長此以往,將勢必影響食品行業未來的人才素質。
5.學生學習熱情度不高
食品分析與檢測行業是專業性很強的行業,學生面對大量的抽象知識,很難產生學習興趣。加上現在通信技術的發展,網絡游戲、網絡購物、網絡聊天等占去了學生們的大部分時間,面對教師授課的沉悶以及大量難懂的知識點,學生在學習食品專業知識時,很難對課程產生共鳴,學習熱情不高。
二、高職院校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教師教學理念陳舊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在教學理念上沒有應有的進步,還停留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上,認為教學過程只要將知識教授給學生即可,往往忽略了對學生主動學習行為能力的培養。教育部也很少組織教師進行相關教學理念的學習,即使有些教師想要改革教學思路,也沒有相關方法和教學團隊的支持。
2.沒有充分利用教學技術手段
高職院校傳統的教學一般以課本為主題,通過板書、PPT等來進行教學。在互聯網時代下,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圖片、視頻、聲音等形式,將食品專業知識轉化為最直觀的方式教授給學生。食品分析與檢驗課程的知識點相對抽象和難以理解,但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易于理解,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但目前高職院校對這些教學技術沒有充分利用,原因是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先進技術手段授課沒有一定的重視,而且引進高科技的技術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院校的成本。
3.課程設置不合理
高職院校食品專業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性人才,在重視理論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更應重視在實踐中工作能力的培養。傳統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的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更加重視理論,忽略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傳統教學在時間、地點和方法上都過于固定,阻礙了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
三、“互聯網+”影響下高職院校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改革路徑和方法
1.建立“互聯網+”技術的實訓模擬平臺
食品行業需要具備實踐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職院校食品專業應在重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訓技能。目前高職院校由于各方面原因,很難為學生創造實訓技能練習的機會。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互聯網+”技術可以為學生創造實訓模擬平臺。基于“互聯網+”技術發展的虛擬仿真平臺可以模擬真實的食品分析與檢測情景,讓學生通過對模擬設備進行操作,實現知識與實踐的高效結合。
2.構建“互聯網+”新課堂教學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公開課、微課等新興的網絡課堂,通過互聯網為廣大學生提供了大量學習資源。但是,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由于其專業性較強,分析設備的使用和檢測技術等很難被學生所理解,這種面對電腦的一對一學習,會使學生缺乏交流的機會,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互聯網+”新課堂教學模式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的小范圍教學,教師通過在線平臺創建網絡學習課堂,學生通過移動終端加入網絡學習課堂,一般這種課堂可以加入20~30人。通過這種模式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可以通過在線課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哪些課程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教師通過網絡匯總了解到的情況,可以直接通過網絡平臺直接給予解答,也可以將學生的疑問帶到線下課堂中解決。這種“互聯網+”新課堂教學模式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形式,實現了線上到線下的混合學習模式,使知識的傳授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極大地提升了教學質量。
3.建立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網絡教學平臺
我國高職院校對教學模式的改革,要從“互聯網+”技術入手,將先進的教學技術引入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中。但就我國現階段而言,高職院校受到資金成本、設備成本、技術成本等諸多原因的影響,在校園課堂內引進“互聯網+”技術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除了借助書本之外沒有新穎的教學形式,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于教師對“互聯網+”技術認識度不夠,不能將其很好地利用到實際的教學中來,浪費了教學資源。
因此,可以通過建立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網絡教學平臺,通過網絡使校內與校外產生聯系,通過網絡分享教學內容、視頻演示教學知識點、企業實際工作情況等,通過“互聯網+”技術平臺中的共享資源為課堂教學質量提供強大的資源保障。
四、互聯網技術在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案例
本文以大米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檢測為應用案例,具體闡述“互聯網+”技術在食品分析與檢測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首先,教師將項目拋給學生,讓學生以食品分析員的身份來進行項目分析。學生可以自己進行問題研究,也可以通過分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通過互聯網查找相關知識、相關標準、檢測設備、檢測方法等,對項目進行自我學習與自我解決,并將自己總結得到的方法在小組中進行交流討論。
其次,教師通過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指導的形式,開展檢測實踐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及時與教師溝通,或者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溝通自己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在線上及時進行解答。
最后,學生將自己的項目資料、實踐步驟和分析結果總結成項目報告,通過平臺共享,供大家學習交流。
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從早期的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方法,到后期讓學生主動動手操作,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通過交流增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通過小組合作使學生明白團隊合作的力量。互聯網技術對高職院校食品專業課堂的改革模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小結
在“互聯網+”影響下,我國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們要認識到互聯網技術對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性,應將其與教育有機地結合,將先進的技術引進課堂,促進課堂教學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院校食品專業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現階段傳統的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教學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式死板、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等。教育工作者們要認真分析原因,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課程的內容、模式等進行創新,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食品領域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鄭婷.互聯網+背景下“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19).
[2]何世松,賈穎蓮.“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開發:理論、要素與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7(32).
(作者單位:云南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