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傳姮?王立穎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豐富的德育智慧。筆者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原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創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中職特色德育機制,創造性地制定特色德育評價體系。
關鍵詞:多元化 中職德育 評價體系
課 題:本文系2018年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微媒體時代中職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移動學習研究》(立項編號:GXZZJG2018B017)研究成果。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以特有的包容性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如愛國愛民、敦厚信實、團結一心、自強不息等等。對中職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構建以“孝、禮、仁”為核心的中職特色德育“多元化”評價體系,對增強學校的內涵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指導思想與評價原則
1.指導思想
依據教育多元評價理論,結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企業的需求,在進一步完善學生德育育人機制的同時融入儒家的仁學思想,突出以“孝悌、禮、仁愛”為核心的評價,按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不僅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而且使學生入則孝順父母,出則彬彬有禮,工作中有目標、有動力,從而營造一種和諧的社會新風貌。
2.評價原則
(1)多角度評價原則。不僅要重視學生孝敬父母、兄友弟恭、尊重自己、尊重別人的表現,而且要注重把愛國愛民、明禮守信、先義后利、團結友愛、自強不息等表現相結合,對學生的德育和職業道德做出客觀、合理、全面、科學的評價。這有助于培養正確的處世態度,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
(2)發展性評價原則。評價時要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與個體差異,從學生的過去、現在及未來進行全面的評價。通過評價,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養成規范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就業觀,使學生從行為舉止到思想意識都閃現著“仁學”的光芒,引導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原則。評價原則講究科學公正,因此評價時要求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評價不僅要考慮平時考核成績等過程性表現,也要考慮期末綜合性考核的終結性考核情況。
二、評價體系
根據時代的發展、學校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學校應該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以便能科學公正地評價每一位學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多元化評價體系包括學校的評價(對老師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家庭的評價和企業的評價。
1.學校的評價
(1)對老師的評價。對教師的正確、客觀、公平的評價能夠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價值引領,促進師德水平的提高,樹立良好的榜樣,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學校開學初對全體教師進行特色德育培訓,學期結束進行各方評價:學校德育督察組對教師合理的評價、教師之間的互評、學生對老師的問卷及學生代表談話評價。
(2)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是德育評價的主要方面,要多元、靈活、人性化,以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學校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心理特征,對學生分年級進行重點的培養與定性評價,形成相互銜接的結構。各年級評價的重點是:一年級育人為先,二年級德技并重,三年級職業道德外化。既要注重道德理論考察,又要注重職業能力和職業行為評價;既要重視書面評價,又要注重其他評價方式;既要注重教師(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評價,又要注重學生自評與互評。這樣有利于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職業意識,形成職業能力,提高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
2.家庭的評價
家庭德育系統是整個體系中的基礎,通過家長學校具體指導家庭德育工作,又通過學校聯系卡,家庭教育座談、家庭教育咨詢、開放教學以及其他活動,形成學校與家庭教育的連續性。
3.企業的評價
企業作為第三方,其評價是最客觀、公正的,是對學校德育的監督和促進中職學校培養學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此,學校德育教育評價標準必須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參照企業的規范和標準。企業對頂崗實習生、專業實習生在實習前、中、后進行評價。學校要結合當地特色、行業特點、學生實際,并把這些要求分解成具體的操作性強的評價指標,形成指標體系表,在實踐中考核學生的道德水平,并與指標體系表為評價標準,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
學校、家庭、企業三位一體的體系,是實施特色德育的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德育組織體系。中職學校要通過多種途徑,采用多種方法去建立和完善中職生的職業道德綜合評價體系,構建校內外一體化系統,促進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明白“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使從中職學校走出去的學生真正受到企業歡迎。
三、評價內容
圍繞以仁學思想“孝、禮、仁”為核心的育德育人培養目標,學生德育素養“多元”評價從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等四方面展開評價。
1.評價內容
“孝悌”教育是傳統倫理道德的根本和核心。儒家倫理思想重要內容之一孝悌之道,根源于人類至親之情,是充滿著人性和人倫色彩的傳統美德。在中職特色德育工作中,學校通過各類活動引導學生向孝,培養學生的孝道。學校重視學生“孝悌”的培養,由愛父母到愛老師,再到愛他人。以愛父母之心愛學校、愛國家,這就是一種對自己、家庭、社會的責任意識。
“禮”是人的行為外在的禮儀規范,是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禮節。中職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都離不開“禮”的滲透。在開展中職特色德育活動中,引導和培育學生養成“講禮”的良好習慣,學會用“禮”處事,守秩序、愛學習、講衛生、有紀律,言行規范,自理自律,明辨是非,遵德守禮,培養團隊意識,塑造健全的人格,繼而營造和諧校園氛圍。
施行“仁愛”,教會學生自尊自愛,并由己推人,培養其孝順父母,友愛他人,尊師重教的優良品德。引導學生向善,使中職生富有教養,在與人為善,關愛他人的同時,懂得和平輩、同學、師長進行交流與合作,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走入職場奠定良好的基礎。用“仁愛”的思想幫助中職生樹立遠大理想,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在職場中走出“狹隘的個人主義”。
2.評價方式
(1)學校評價。對學生:愛國愛民,先義后利;遵紀守法、尊師重教;日常行為的規范;有團隊合作能力;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通過建立學生操行檔案,按操行評定評分細則進行評價及考核,重點考核參加公益活動、團隊合作能力。對教師:為人師表,師德水平,教科研能力,有團隊合作能力,通過以工作考核按量化打分的形式進行。
(2)家庭評價。孝順父母,兄友弟恭;尊重長輩,鄰里和睦;敦厚信實、勤勞勇敢。通過家校聯系卡、座談會、開放教學等途徑,以書面形式按等級進行考核。
(3)企業評價。團結同事,關心他人;關心企業,敬業愛崗;誠信待人,富于創新;刻苦拼搏,爭當先進。按企業的規章制度為準則以量化評分來考核,包括企業考核、談話、建立個人檔案等方式。
四、評價實施
1.實施原則
(1)方向性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是在評價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評價的過程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智慧。
(2)時代性原則。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教育對象也在成長,因此評價應當與時俱進。面對新時代下思想意識的新特點,創造性地開展“仁、孝、禮”教育評價,創新德育教育評價機制,選擇科學的教育評價方法,完善評價指標體系。
(3)人文性原則。構建“仁、孝、禮”教育評價體系的指導思想和根本目標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培育學生。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能型”為根本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學生自身價值實現與社會發展的統一。
2.實施過程
(1)建立檔案:根據學生的表現,包括課內與課外表現,綜合分析,記錄學生成長軌跡,建立學生評價檔案材料。
(2)開展評價:分別由學生、教師、企業、學校管理層,對學生進行全過程評價。
由學生自己、任課教師、企業指導教師、企業負責人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專業拓展活動、工作情況等進行記錄,形成學生過程評價材料。學期終結評價主要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效果等三方面進行,評價包括自評、他評及互評,最終形成公平公正的學生課程總評成績。
(3)評價結果審定。每學期末,班主任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匯總,撰寫綜合素質評價評語,并提交學校專業綜合素質評價小組審核。
(4)評價結果反饋。每學期末,班主任把學生的綜合素質結果通過學生家庭報告書通知學生家長及其本人,并接受學生家長及其本人的反饋。
五、評價結果應用
根據評價結果,學生、家長、教師等能更好更快地了解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狀況,為學生確定綜合素質發展目標提供參考。評價結果作為評選先進、畢業評定、就業選擇、升學深造的重要考依據。
參考文獻:
[1]王偉華.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職業學校學生德能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4).
[2]趙雪紅.評價分析模式在人才綜合素質評價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7(21).
[3]隋芳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評價功能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8(6).
(作者單位:廣西玉林農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