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職業教育要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等職業教育受到國家的日益重視。育人為本是高等教育的重心任務,把學生作為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思辨性與主動性能力。在這樣大方針的指引下,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都如火如荼的開展教學改革,以我校酒店管理為例,幾乎所有專業課老師都開始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把新興的教學模式應用到自己的課堂上,例如微課、MOOC(慕課)、翻轉課堂等。這樣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大大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我們學院不乏成功轉型的課程。“教師”成為了課堂上的參與者,學生的引導者。
但還有相當一部分的課程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下,出現在“放羊”的松散狀態,學生無法自覺的完成自己的任務,或者自身能力有限,擔不起“主體”這樣的角色。最終的教學形式不得不回歸原始的模式。筆者認為在這種教學改革趨勢下,教師雖不是“主體”,但一定要勝似“主體”,要做“主體”學生的引導者、管理者。如何成為高職院校課堂上的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便是筆者要探討的問題,這是任何一種教學形式的大前提。
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來了解一下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整體素質水平。簡而言之,他們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比本科生薄弱許多,尤其是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多數是調劑過來的。進入大學以后,學生們的學習動力不足,令以往散漫的習慣沒有改觀,外界誘惑遠比課堂來的有趣,最常見的就是沉迷于手機游戲無法自拔。教師不得不在90分鐘的課堂上屢次提醒學生們遵守紀律,放下手機,不要玩游戲。但就這一點,就無法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
繼續以酒店管理為例,我們來探討一下什么是有效的管理。教師對課堂的管理必須是有效的,否則這堂課就失去意義。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他的書中寫過一句話:“管理得好的工廠,總是單調乏味的,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件發生。”細細琢磨,這句話也可以用于課堂管理。教師的苦口婆心,嚴厲批評,各種懲罰從本質上對提高課堂管理的有效性沒有太大幫助。不可否認,教師的諄諄教導,激情演說甚至大發雷霆,的確能觸動學生,但這種觸動不可能是長久的的,我們需要的是扎扎實實的建立避免“激情突發”事件發生的有效管理方法。
有效管理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將例外管理變成例行管理。試舉一例,學生們課上玩手機的現象,在10年前的課堂并不常見。而今,學生“上課玩手機”現象成了教師們最頭疼的紀律問題。“屢禁不止”、“屢教不改”成為教師教研會議上的常用詞。其實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授課教師只要在大一第一學期第一堂課上立好規矩就好了,上課時手機要靜音上交。從心理學上講,第一堂課立規矩是最管用的,學生們還處于茫然、緊張、無助的狀態,人在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服從。要讓他們從入學伊始感受到課堂規則,并且必須遵守它。把課前手機要上交作為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某個老師或是某節課“突然禁止”的事情。
有效管理就是要把“教師”重新進行角色定位。教師作為課堂管理者,他的價值不在于任勞任怨,服從領導,也不在于各種精專的知識、工具和術語,更不在于職稱、頭銜或地位,而在于依靠自身的知識、才干和貢獻意識,促進自己的授課產生成果。所謂成果,就是下課之后你所講授內容將以什么樣的狀態呈現給外部世界。如果每堂課之后,你都能以任何形式展示給外界看“這是我教的”。那么這樣的課才是被有效管理的課堂,教師才是真正意義的管理者。作為教師在上課之前要思考,怎么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行動。學生的行動就是上完課的成果。比如《酒店職業英語》,項目一《前臺入住常用口語》,在備課時,在上課前我都要思考一個問題,下了這堂課,不同英語基礎的學生能說出什么水平的服務口語。這堂課我是否管理好了,就看能不能達成我預先設定的目標成果。我保證每堂課下來我都有成果展示。這和我用哪一種教學手段無關。“黑貓白貓,抓到耗子的就是好貓”。所以不一定要翻轉課堂,不一定是微課。無論上課是什么形式,教師做好有效管理就好。有成果就是好課。
有效管理還要求教師善于發掘學生和自己的長處。備課也好,講課也罷,教師設計出課堂任務(成果)。要設計好這個任務,使每堂課的任務都是大多數“普通學生”能完成的。如果一個任務大多數學生都做不好,那就是任務設計的不合理,教師需要改進。一個好的任務就是能讓多數學生發揮出潛質,提升自身水平,并且獲得成就感。任務也不能設計的過于簡單或呆板,這樣就讓學生缺乏成長和成就感。一個有效的課堂管理者,要懂得如何把平凡的學生組織起來,做出一點“不平凡”的事。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整個班級的長處,班里每個人的長處。在實踐中摸索正確的教學方法。同一個章節對不同的班級使用的教學方法可能不同,但效果是一樣的。這才是有效的課堂管理。舉例說明,以《酒店前廳服務與管理》這門課,外向型的班級(或學生)教師可以采取讓學生表演情景劇的方式,讓他們掌握為客人辦理前臺入住的步驟。內向型的班級(或學生)教師則可以讓他們自己編寫對話,并大聲的朗讀給大家聽、同樣也可以掌握為客人辦理前臺入住的步驟。與此同時,外向的班級(或學生)能靜下心來編寫劇本,內向型的班級(或學生)能在人前大聲朗讀,展示自己的風采。這樣的教師才是課堂有效的管理者。“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要懂得利用學生的長處,并使學生的短處不發揮作用。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明白一點有效的管理可以學會,但不可以教會。有效的課堂管理是一種挑戰,一種實踐,如果教師既不挑戰自己的目標,又不應對學生的“挑戰”,就不會有學習有效管理的動力和壓力。如果教師想學習有效的課堂管理方法,又不肯在實踐中思考課堂問題背后的問題是什么,不去探索創新,企圖找捷徑,等待別人交給你一個現成的理論或模式,那這名教師注定與有效的課堂管理無緣。如同禪宗里的一句話:“借來的火,點不亮自己的心靈”。
在有效的課堂管理上我的體會總結來講就是,創新——求是——再創新。帶著有效管理課堂目標去創新,再將創新的成果以求是的態度去探索規律性的東西,并在這個規律的指引下,繼續創新,在不斷的學習中成為一名有成效的課堂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