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琪
摘要:演唱風格因時代、國家、語言、作家、作品流派及演唱者的氣質和修養的不同等原因而有一定的差異。同一作家的同一作品,由于不同素養的演唱者的演唱,也可能有一些在不脫離歌曲內容和風格前提下的較為細致的演唱風格上的差異,例如有的比較熱情外露,有的比較含蓄,有的以委婉柔情見長,有的以清雅樸實取勝,有的以浪漫主義的幻想色彩令人神往,有的以哀怨幽思令人低回。本文只就19 世紀美聲唱法新時期的演唱風格和演唱技巧作一簡要介紹。
關鍵詞:演唱風格;演唱技巧;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
掌握演唱風格是衡量一位歌唱家的水平的重要因素。歐美音樂評論家及國際聲樂比賽的評委一般都從聲樂學派和演唱風格兩方面來評論、衡量歌手的水平。不一定唱得高、唱得響、唱得下一些難度較高的詠嘆調就是好,還要看歌手的方法、音質、咬字、技巧的運用等是否合乎美聲學派的標準和要求,要看歌手對各類作品的時代背景、思潮、流派、作品內容及其創作風格和特征等等是否深刻的理解。
一、歐洲聲樂“新時期”歷史背景
從17 世紀后半葉起,包括整個 18世紀,閹人歌手盛行那波里學派的意大利歌劇獨占歐洲舞臺、花腔演唱技巧登峰造極的時期,被音樂史家們稱作“美聲唱法的黃金時期 ”。到了19 世紀上半葉,美聲唱法又再一次達到黃金時期,被稱作“美聲唱法的新時期”。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是以閹人演唱達到高超的水平,而后者則是取消閹人,男唱男角、女唱女角,依然達到高超的演唱水平。同時也取消了歌手任意“加花”、即興變奏和脫離內容的賣弄花腔技巧的演唱陋習,確立了按作者所寫下的華麗樂段準確演唱的規定。
在18 世紀的“黃金時期”的歌劇演唱中女聲占壓倒的優勢。在角色分配上,第一主角往往是由閹人花腔女高音擔任,第二主角是閹人女高音或女中音擔任,第三位的角色才由男高音擔任,而男低音聲部只能充當詼諧的配角或扮演老太婆。這與當時的男聲的發聲技巧遠不如女聲有關。當時的男高音大都聲音纖細、唱不太高,或唱高音混以很多假聲,聲部色彩不鮮明,甚至還不如閹人女中音渾厚。男中音聲部當時還不存在,只是被當作第一男低音使用,而男低音的音色在當時被聽慣高聲部的人們認為是粗糙而不美,只好當配角。
二、主要代表作家
美聲唱法新時期的意大利歌劇代表作家是羅西尼、貝里尼、唐尼采蒂。那時期仍保持了一些過去“黃金時期”作曲家為名歌唱家“定制”歌劇的余風。例如羅西尼的《塞維里亞理發師》、《奧泰羅》是為著名男高音加爾西亞而作的。貝里尼的《清教徒》、《海盜》是為著名男高音魯比尼而作的。唐尼采蒂的《夢游女》、《安娜·波萊娜》是為著名女高音帕斯塔而作的。邁耶比爾的《預言者》是為加爾西亞的女兒,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維亞爾多特而作的。此風直到威爾第、瓦格納才消除。
三、男高音
在19世紀30年代,男高音是變化最劇、發展最突出的一個聲部。在19世紀初羅西尼早期歌劇中演唱的一些著名男高音如加爾西亞還都是最纖細的“輕巧型抒情男高音”,要說 19 世紀開始出現抒情一戲劇性男高音或雄壯的抒情男高音的話,魯比尼是為先聲,雖然他本人并不屬于此類聲部。男高音的高音演唱自比尼之后日益不滿足 于纖巧的純頭聲或假聲演唱法,于是逐漸發展為把胸聲往上帶的更為豐滿、更富男性氣概的高音演唱方法。這種演唱方法和風格上的變化是有多種原因的。
首先,時代不同了。法國大革命之后 , 文藝的服務對象變了,題材和內容也變了,過去以宮廷貴族為對象而創作的歌劇, 已不合新興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觀眾的藝術趣味了。劇烈的矛盾沖突成為歌劇開展的主要手法, 于是要求表現戲劇內容的演唱技巧也跟著演變。其次,歌劇院越建越大,樂隊逐漸擴大,伴奏的配器也日益豐滿, 充分發揮了樂隊的交響樂式的宏偉音響,獨唱者的音量必須蓋過同臺的合唱隊, 并須穿越過上百人的鼓樂齊鳴的大樂隊等障礙才能把歌聲傳給觀眾, 這就要求發展男聲的演唱。
四、男中音
男中音這一新行當也是91世紀的新貢獻,是喬治奧·隆孔內于1803年發現和倡導的,在這以前都稱男低音。男中音也應用了“遮蓋”唱法,因之增強了音量和戲劇性, 擴展了音域。到了19世紀后半葉威爾第以后的歌劇中男中音唱到降A 也是常事。19世紀的 著名男低音有湯布里尼和拉博拉謝。他們是脫胎于喜歌劇的一代演員中的成熟的典型。他們音域寬廣, 聲音具有靈活性,音色變化豐富, 吐字清晰快速,更重要的具有喜劇演員的天才。
五、女高音
19世紀的女聲演唱風格也出現了變化。早在18世紀初就有少數女歌唱家登上歌劇舞臺與閹人歌唱家分庭抗禮, 但她們的演唱風格仍然是一味賣弄花腔而不顧歌曲內容。19世紀20年代初, 出現了一批新型的女歌唱家, 從此, 女高音不再像小鳥一般地發出婉轉的高音,唱著浮淺的花腔, 在臺上像牽線木偶般地游蕩。
六、女中音
在女中音方面,19世紀最杰出的女中音歌唱家應數加爾西亞的女兒瑪立勃蘭,她常與帕斯塔配合同臺演出,在演技及演唱上甚至超過了帕斯塔??上?8歲的盛年就夭折了。她的演唱給人以深遠的影響, 鋼琴家李斯特在她死后兩年寫信給他的出版商施萊辛格時說:“… … 瑪立勃蘭或帕斯塔的演唱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即或是在唱一個單音或一樂句時, 它總有一種令人不可抗拒的感染力。
結語
美聲唱法新時期的演唱與過去相比是一大進步,它實現了男唱男角、女唱女角的自然演唱,淘汰了不自然、不人道的閹人歌手。新時期的歌劇作品常用聲區較高, 故演唱者必須具有較好的頭聲技巧方能勝任。近代歌唱家在演唱高音時混以較多的胸聲以使高音渾厚、豐滿, 因之比起前人的演唱來要求有更高超的技藝。
參考文獻:
[1]胡建軍,吳一帆,黃紅輝.西洋歌劇與美聲唱法[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2]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4.
[3]修海林, 李吉提.西方音樂的歷史與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5][美] 約瑟夫·馬克利斯.西方音樂欣賞.劉可希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