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晉
【摘 要】在薩克斯演奏教學中,首先要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其次要著力養成學生科學的演奏技巧。此外,還要強化學生文化修養,形成獨特的演奏風格。
【關鍵詞】薩克斯演奏教學;興趣;技巧;風格
薩克斯由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樂器制造者阿道夫·薩克斯于1840 年設計并制造。有人曾說:“薩克斯管的音響盡管非常飽滿有力,卻又具備罕有的表現力和率真誠摯的特性。”所以,發明之初薩克斯就憑借其獨特的音質與魅力在歐洲一些國家得到普及和音樂愛好者的喜愛。薩克斯正式引入我國是在1886年前后,當時出任中國海關總務司的外國人羅伯特·德(Robert·Hart)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支管樂隊,將薩克斯引入中國。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國人對音樂的欣賞水平和能力也大大提高。薩克斯以其優美的音色和動人的魅力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推崇和喜愛。然而,我國的薩克斯發展從引入開始就比國外晚了40年左右,而且國內的薩克斯研究在1966年前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空白的,這就使得我國無論是薩克斯演奏教學水平,還是業余愛好者的演奏水平都與國外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差距。所以,在薩克斯的演奏教學中,如何全面有效地運用現有資源很好地完成教學活動,是擺在每一個教師面前的問題。
一、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上世紀90年代,肯尼·基(Kenny G)的薩克斯曲《回家》風靡全中國,吸引了很多人對薩克斯音樂的注意,同時,也有大量的音樂愛好者開始學習薩克斯的演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謂興趣即“人對事物或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熱情和肯定態度,并由此產生參與、認識和探究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引起和維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對感興趣的事物人們總會主動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動過程或認識過程不是一種負擔”。
演奏優美動人的樂曲本身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但是學習樂器演奏的過程,對于基本功的練習卻是枯燥無味的,甚至是機械的。很多學生在學習之初很有熱情,積極地練習、不斷地發問,當學生從一張白紙到能演奏簡單的曲子時,往往會興奮不已。但是,當學習進行到一定程度,需要矯正身體坐姿、手形和嘴形、氣息時,學生就常常會覺得有些吃力,重復的機械運動往往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一個出色的教師不僅僅要講授理論知識和科學的演奏技巧,更要做到為學生創造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盡可能地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如在教學中加入多媒體的應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教學手段也日益現代化,包括視頻、PPT、錄音等教學方式能給學生帶來新的教學體驗,突破傳統教學中單調的面對面教學,讓學生直接地對聲音和演奏方式有客觀的了解,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準和節奏。
二、著力養成學生科學的演奏技巧
“音樂藝術的構建既是物質的一種有序運動,又是人類社會的心靈折光。這兩方面都反映了客觀世界的某些規律和真理。所以,音樂本身是具有科學性的。而作為以音樂為內容的教學活動,其科學性就更為突出了。”演奏技巧是薩克斯演奏的前提,是音樂家透過身體各部位完整配合來表現音樂內涵的方法和手段,正確的演奏技巧是任何一首作品演奏完成必備的基礎。薩克斯演奏中,技巧主要體現在雙手的配合互動以及演奏氣息的掌握。
1.調整學生正確的演奏姿勢。在薩克斯演奏中,演奏姿勢直接決定了演奏者的技術發揮和演奏效果。在演奏教學中,首要講授和調整的就是演奏姿勢。演奏姿勢包括頭與身體的協調以及薩克斯笛頭的位置和角度等。薩克斯演奏的機動性和隨意性很強,可以站立也可以坐著演奏,但無論演奏姿勢如何,演奏者的頭部、肩膀和上身都應該保持端正,駝背、彎腰都是常見的毛病,教師應該及時予以糾正。笛頭和嘴的角度則應該以呼吸的方向和笛頭的風口方向為基準,笛頭與脖子大概保持45度左右的角度,用嘴控制薩克斯笛頭的平衡。
2.培養學生正確的呼吸方式。薩克斯作為一種吹奏的樂器,呼吸是其演奏的動力來源。所以,在薩克斯的教學活動中,正確的呼吸方式和練習方法是很重要的。薩克斯演奏過程中采取的是與人們日常生活中胸式呼吸不同的胸腹式呼吸法,是一種由胸腔和腰腹部的肌肉共同控制的呼吸方式。胸腹式呼吸是一個由“緊(向外——松——緊(向內)——松”的不斷往復的過程。在整個氣息調整過程中,無論是吸氣還是呼氣都有著極高的技術要求。吸氣時,大量空氣快速涌入胸腔和肺部的同時不能發出太大的噪音,為了避免影響演奏的效果,吸氣必須快速、平穩、均勻,同時保證所有的氣流經過的部位有合適的位置和尺寸縫隙;呼氣時,同樣要保持氣流呼出的均衡和穩定,同時還要有效地延長呼氣持續的時間。
三、強化學生文化修養,養成學生獨特的演奏風格
“一個文化素養貧乏,藝術的意蘊膚淺,對音樂文化一知半解、不甚了解,這樣一個內心空白的人,即使有再高超的技巧,也不會發出有生命力的聲音!”風格是指“作家或藝術家在創作成果中所表現出的格調特色”,也就是說一個演奏者的音樂中,給聽眾帶來的不同于他人的音樂享受,或是演奏中不同于他人的表達方式。當然,這種區別是要能體現樂曲靈魂的重大要素。文化是所有藝術的源頭和基礎,每一位成功的音樂家,都是有著良好的文化修養和獨特風格的演奏者,如果沒有厚重的修養和獨特的風格作為基礎,即使演奏者有再好的技術也只能稱其為“匠師”而不是“大師”。薩克斯的誕生時間很短,其自身文化大多是伴隨著流行音樂文化的發展,尤其是爵士樂的發展,此外還有藍調、搖滾樂等一些音樂形式。薩克斯因為出現得較晚,所以產生之初并沒有專門為這種樂器而寫的演奏曲目,而且最早是在法國的“軍樂隊”中“服役”的。薩克斯是爵士樂流行史中最忠實的伴奏者,從早期的爵士樂到比勃普音樂再到后期的一系列發展,薩克斯的發展都是隨之變化而變化的,后來藍調和搖滾樂的發展也離不開薩克斯。在薩克斯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意有關于薩克斯文化的講授,同時也要注意學生全面文化修養的提升。例如,在演奏名曲《茉莉花》時,教師不僅要將演奏的技巧詳細說明,更要從文化上為學生講解曲目所飽含的思想內容和情感體現:《茉莉花》原系蘇皖民歌,是流傳國際的中國民間小調。其曲調婉轉動聽,通過對茉莉花的描寫和夸贊,表達了青年男女之間美麗樸實的情感。這樣,在演奏中學生就容易體會曲譜內在的深層含義,從而由內而外地理解樂曲。
只有全方位的文化積淀和養成,才能賦予演奏者獨特的演奏風格。所謂“風格即人”,演奏者的內在性格和素養決定其演奏的水平和風格走向,要擁有獨特演奏風格,就要求演奏者在勤練技藝的同時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作為前進的動力和營養。
音樂是復雜的,作為一個經久不衰的研究課題,它涵蓋了人類包括生理的、情感的甚至是智力上的引導和努力。任何一門樂器的學習都是學生和教師、甚至學校之間互動完成的結果。當然,不排除存在著一些天才,通過自學成為了出色的演奏家,但這些天才也離不開刻苦的訓練和高規格的自我要求。薩克斯是一門技巧和情感融會貫通的吹奏藝術,精湛的演奏技巧是一切情感抒發的基礎,無論是教師教學還是表演者的演奏過程,技巧都是不容回避的問題;而情感則是演奏中升華技巧,讓樂曲更加動人心弦、感人至深的靈魂要素。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在掌握純熟的演奏技巧的同時,適當地投入情感來理解和演奏樂曲是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與此同時,在薩克斯教學中不容忽視的是要強化學生的音樂想象力,讓學生在演奏中不僅表達出作曲家的情感,還能更深入地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產生不同于他人的演奏情感和內容,進而生成個人獨特的演奏風格。
【參考文獻】
[1]普凱元.音樂內心聽覺的心理學原理[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 學報,2000,(2).
[2]羅晨暉.大學薩克斯教學初探[J].黃河之聲,2010(1).
[3]呂麗娜.論音樂的功能作用[J].長春大學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