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雪梅
【摘 要】培養閱讀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加強詞句訓練教給閱讀方法,指導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必須樹立新閱讀觀與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素養的積累與優質閱讀教材的自主開發,使質疑的閱讀鑰匙打開開拓思路的課外延伸渠道。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近教育部發布通知:從2019年秋季開始,我國中小學生的語文將統一換成“部編版”教材。無論是當前的教育改革、教材更新,電視語文節目,都在告訴我們,“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來臨,“大語文”成了未來最大的教育趨勢。今后不僅語文試卷增加了閱讀量,其他科目也都在增加。”由此可見,孩子閱讀能力差,各科考試都會吃大虧。所以一定要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課外讀物、閱讀能力早已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一、培養閱讀能力,首先要加強詞句訓練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可見培養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這樣,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匯、說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和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準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要與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并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
二、培養閱讀能力要注意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
只有激發了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愛讀書,會讀書,才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只有培養了興趣,學生在閱讀中才不是被動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并掌握知識。所以,教師應該盡可能地重視對小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兼顧學生的自主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其真正愛上閱讀。唐代大詩人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文豪高爾基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愿我們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多讀書,讀好書,增加知識,提高修養,陶冶情操,在知識和做人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為自己成為合格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1、巧用故事,激發閱讀興趣。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小學生,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都會挺直身子,豎起耳朵。兩眼閃爍著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愛聽的故事不要說聽一遍,哪怕聽上十遍,孩子也會聽得津津有味,當老師講完故事后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課外書,這效果恐怕比任何說教都有效。首先老師示范講,讓學生在享受故事帶來的奇妙世界中感受到課外閱讀的誘惑。其次學生自己講,在成功的喜悅中體會到課外閱讀的樂趣。在班上,我每周舉行一節“故事會”。故事會上,學生輪流上臺講,或同桌互講,做到人人必講。學生為了準備故事,必須搜集素材,大多數要看一些童話、寓言方面的書。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讀書積極性,讀故事書已經成為每個學生每天生活的必需。每個故事都是一劑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催化劑。
2、質疑是閱讀的鑰匙。培養閱讀能力要善于啟發學生質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閱讀教學中,只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局面。我們要通過一篇一篇課文教學使學生學到閱讀知識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課文,有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詞義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教學中,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內容等)提出來。有的時候,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教師就問他們某句話,某個意思懂不懂。這樣讓學生逐步養成閱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問題來的良好習慣。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盡可能啟發他們互相解答。他們確實解決不了的,才由教師講解。
三、教給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1.指導預習,教方法。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①讀熟課文,要求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②邊讀邊想,讀后能準確地回答出課文的主要內容;③要借助字典認字,理解詞語。如在教學《孔子拜師》一課時,讓學生按上述預習方法,把不理解的句子劃上記號,歸納出預習的方法和步驟。這樣,在課堂上指導三四篇課文,隨著閱讀訓練項目的增加進行,預習要求提高速度,再給學生布置方向性預習提綱,讓學生有所遵循,使預習由扶向放過渡。學生課前做了充分預習,不僅提高了教效果,為大量閱讀創造了條件,而且學生通過預習,掌握了預習方法和步驟,提高了自學能力,使閱讀起步訓練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2.注重老師素養的積累與優質閱讀教材的自主開發。老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好讀書筆記,如果有不認識的字和不明白的句子,可以先做上記號,待通讀一遍之后再逐一解答,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仔細思索文章中的要點,總結文章的大意,思索作者是如何謀篇布局的。在閱讀的時候如果遇到了好詞好句,要養成隨時摘抄的好習慣,以做到厚積薄發、積少成多,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能夠提高寫作水平。
3.樹立科學的閱讀觀與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要當一個有心人,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時候,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給學生推薦合適的書籍,要針對學生的年齡、興趣、閱讀能力等,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精選版、普及版等書籍,如《唐詩三百首》《安徒生童話選》等。如果教師推薦給學生的書籍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內容豐富、情節動人,那么學生存閱讀的時候必然會津津有味,讀完了之后,會覺得書籍充滿了魅力,從而主動地尋找其他書籍去閱讀。
4.開展讀書活動。閱讀興趣需要培養和保護,無論是家長和老師對小學生閱讀的引導都應建立在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制定閱讀計劃。教師可以在學期開始的時候針對教科書的內容選定些課外書籍,幫助學生量身定做地制定一份課外閱讀計劃。計劃的內容可以包括閱讀的總量、閱讀書籍的目錄、計劃每天閱讀時間、閱讀后的感想和問題等,由教師幫助制定,學生來具體填寫閱讀內容,這樣,就能夠時刻督促學生不要忘記閱讀,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更能夠讓教師和家長隨時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
一言以蔽之,在當今信息化的年代,我們必須注重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新課改的教育目標中,不斷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素質十分重要。較高的閱讀能力幫助他們積累更多文本知識,豐富小學生的語文素養。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如何通過更好的渠道來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是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關系著學生一生的學習生活,占據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王莉麗.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教育現代化-》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