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勝(玉溪市元江縣民族文化研究所)
元江哈尼族歷來精于修筑梯田,祖先們憑借一柄板鋤,揮鋤不息,砥礪前行,建造了氣勢恢宏的梯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梯田農耕文化。
極目遠望,層層梯田如玉帶,鑲嵌青山舒緩流暢;又如彩練纏繞大山,蜿蜒曲折迎風舒展。在層層疊錯的田里埂間,無不折射出哈尼族祖先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巧妙利用哀牢山自然生態系統密切吻合的睿智,沉淀著深厚的稻耕文化內涵。從某種意義上說,梯田是一部反映哈尼族扎根哀牢、繁衍生息的敘事長詩:它用“勤”于一柄板鋤雕刻哈尼仙境;它用“勤”于一柄板鋤烙印堅韌不屈的哈尼脊梁;它用“勤”于一柄板鋤續寫燦爛的哈尼梯田稻耕文化史。體現了哈尼兒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吃苦耐勞為人生美德和生活信條,化勞動辛苦為樂,化生活的艱辛為榮,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哈尼兒女曠達豪邁的樂觀人生。
(一)梯田現狀
曾何幾時,梯田隨著四季的更迭,呈現迥然不同的色彩和風情,閃爍著別樣的韻律和節奏,一派欣欣向榮的梯田文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隨處可見。可如今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勞動力的轉移,外出務工的不斷增多,靠梯田稻耕謀生的人越來越少,致使哈尼梯田的發展空間逐漸萎縮,還遭到不同程度破壞,有的村寨周邊甚至連燕子銜泥的水田也沒有了,聽不到燕子呢喃把歡歌—-奏響春回哀牢山的號角、喚醒萬物復蘇的前奏。很多梯田失去了往日的風采:很難尋覓“春到哀牢含朝潤,傍山梯田易得春,天際霞光入田來,瀲滟碧波映七彩”的梯田春景圖;也很難聽到犁田耙田吆牛聲、拔秧送秧栽秧聲、潺潺排水跌落聲、哈尼銀泡叮鈴聲、少男少女捉魚聲,聲聲悅耳,又隱隱約約相互“應和”,有說有唱腰不酸的《栽秧山歌》;也很難目睹在秋風的吹拂下,金穗婆娑、金階連綴、金穗彎腰說豐年的梯田秋實圖景;云海深處吆牛勤耕聲也少了。但在一坵坵梯田中時常卻能見到甘蔗、烤煙、玉米、果樹與稻谷共生的“插花”現象。
(二)梯田發展空間萎縮原因分析
一是甘蔗上山要“下田”。2004年元江縣已被列為全國第二批糖料甘蔗基地縣之一,隨后云南省元江縣金珂集團糖業有限責任公司發展甘蔗種植面積目標為50—60萬畝,總產300萬噸,實現日榨量2萬噸以上。自此,很多適合種植甘蔗的哈尼梯田也被開發為糖料基地。
二是發展烤煙要“入田”。元江縣煙草公司于1987年3月1日在玉溪工商局注冊成立以來,逐步推廣烤煙種植面積,為了提高單產,循序漸進引導煙農由地煙轉為田煙,煙農得到實惠后,許多農田自然成了烤煙基地。
三是水果種植要“用田”。就當前市場,水果的單產產值遠高于稻耕產值,而需付出的管理成本與勞動強度又遠低于稻耕生產,有知識、有技術的新一代勞動者,改變了傳統的稻耕作業,在梯田中種上了大量的果樹。
四是農戶新建房屋要“占田”。為了運輸的便捷,出入的方便,新建農舍往往選擇在公路上下或左右的農田中,農田成了宅基地?。
五是機耕路的開挖要“斷水”。由于種植甘蔗、烤煙生產的需要——機耕路的建設,不僅梯田的溝渠受損,而且借田輸水和澗槽渡水的山水導流系統也遭到破壞,失去了暢流的功能,無法再灌溉,有的梯田自然退出了稻耕舞臺。
六是鄉村青壯年男女“厭農”而“撂田”。改革開放以來,哈尼山寨也得到了較快發展,但社會生產力水平依舊相對落后,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仍占較大比例,梯田稻耕生產效益低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差距越來越大,農村青壯年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受挫,“厭農、棄農”思想逐步滋生。在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下,一批又一批的青壯年男女從農村走向城市,尋找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追求獲得更高的勞動報酬和優質生活。由于勞務輸出的不斷增多,農村勞動力持續減少,留守婦女、兒童、老人即“386199部隊”現象卻越來越突出。誠然,勞動力過度流失不僅造成了農村的“空巢化”,還使得稻耕作業的主體缺失,而從事梯田稻耕作業的勞動者卻面臨著年齡老化、整體勞動力偏低等結構失衡問題。致使有的梯田疏于管理,日久生草,出現“撂荒”現象,鞏固和發展梯田稻耕文化的確令人堪憂。
失去梯田文化,哈尼山寨就沒有靈魂和底蘊。必須加強梯田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深入挖掘梯田文化的豐富內涵及其時代價值,充分發揮梯田文化在富民方面的積極作用,建設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美麗哈尼山寨。
一是“嚴”字當頭,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堅決制止任意改變基本農田用途的行為,切實做好保護基本農田的“五個不準”:“不準非農業建設項目占用基本農田(法律規定的除外);不準以退耕還林為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基本農田納入退耕范圍;除法律規定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以外;不準占用基本農田進行植樹造林、發展林果業和搞林糧間作以及超標準建設農田林網;不準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名,在基本農田內挖塘養魚、建設用于畜禽養殖的建筑物等嚴重破壞耕作層的生產經營活動。”從法律法規的角度切實保證哈尼梯田面積不再萎縮、不受破壞。
二是鞏固和新建高山群水庫與溝渠管道配套設施建設相結合。增加“山頂蓄水”能力的同時確保座座梯田都能得到灌溉,從而恢復昔日水波蕩漾、波光粼粼的梯田景象。
三是“梯田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品種改良,提高單產,提高效益相結合。首先精心打造以那諾、羊街鄉為重點的“梯田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開展整體性原生態保護;其次結合農民的需求,只要稻谷的畝產值與甘蔗、烤煙、水果等的收效相當,農民會自發而為恢復梯田而種植水稻。當下元江縣紫馱駱紅米——有機生態大米,是上乘品種,單產產值略高于甘蔗、水果等經濟作物,市場行情反映良好,發展空間巨大。在此政府要打好紫馱駱紅米這張名片,以市場為導向,以宣傳為抓手,積極引導,拓寬市場,調動農民種田積極性,實現增產增收,從而有效遏制甘蔗、烤煙、玉米、果樹與稻谷爭田日趨突出的現象,逐步恢復因遠鎮、曼來鎮、咪哩鄉等哈尼梯田原本。
四是培養鄉土人才與土地流轉相結合。首先找準勞務輸出與勞動力留守二者間的平衡點,實現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最大化,既順利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做優做強勞務經濟,又保障稻耕生產不可缺少的勞動力。與此同時,加大對留守勞動者的培訓力度,培育新型鄉土人才,讓擁有較高素質的勞動者扎根農村。其次,改革開放40年來,鑒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激勵因素在農村日趨減弱的趨勢,在依法、依規、自愿、有償的基礎上,政府參與引導,穩妥、科學地推動土地流轉,把梯田有償轉包給有能力的經營者;或以村為單位成立有機生態大米合作社,加快培育一批輻射面廣、牽動力強、效益好的創新發展互助合作形式,進行規模化經營,既可解決梯田“插花”現象,也可恢復梯田“撂荒”部分,還可解決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五是鄉村振興戰略與統籌城鄉一體發展相結合。把發展現代農業放在振興鄉村經濟的基礎地位,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讓農民享受到和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城鄉一體發展是留住外出務工人員的重要途徑,更是“要我種田”為“我要種田”思想觀念更新的法寶。發展思路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不僅可消除青壯年男女的“厭農”情緒,而且還可提高他們的種田積極性,從而有效杜絕哈尼梯田“撂荒”現象不斷蔓延趨勢。
六是建立保護名錄與非遺傳承相結合。組織專家團隊到哈尼山寨進行收集整理,把祖先流傳下來的和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稻耕農具,如犁、耙、蓑衣、碓臼、簸箕、鋤頭、鐮刀等;稻耕習俗,如“黃飯節,也叫染黃粑粑節”“栽秧節,也叫開秧門”“苦扎扎,也叫苦努早”“新米節,也叫嘗新節”等;稻耕歌舞,如《栽秧山歌》《十二奴局》(四季生產)等方面的農耕文化分類匯編,載入史冊。再扶持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或民間藝人,讓源遠流長的梯田農耕文化代代相傳,同時,依托當地梯田景觀,拓展梯田稻耕內涵外延,全力打造一批“田旅融合?以田促旅”的文化旅游景區,開展好與梯田相關的一系列特色節慶活動,如梯田人家“喍奢扎”(哈尼語:新米節)等節氣活動,立足于游客體驗度高、參與性強、反映良好的文化旅游活動,塑造好梯田文化饕餮盛宴,促一、三產業聯動發展,拓寬當地群眾的收入渠道,讓特色鮮明的梯田農耕文化與新農村建設相得益彰,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