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峰

因為種種原因,我離開了百度。當初并沒有想過創業,和許多百度技術出身的經理一樣,我厭倦了各種系統架構與協調配合,也厭倦了與PM(項目主管)合作,我希望能夠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離開百度后我進了一家社交游戲公司,這時人人網HR(人力資源)找到我,說高層希望見面認識。去了之后才發現,所謂的認識就是面試,他們想讓我負責糯米的產品和技術,我拒絕了。不是不喜歡團購,而是這些產品太像了。隨后,人人網的人力資源說,有一個人人網和藝龍網合資的內部創業項目“風車”,是做旅游的。我覺得不錯,于是決定參與進去。
現在想想,有一句話非常貼切:選擇大于努力。無論是找工作、換工作還是創業,謹慎選擇靠譜的公司、產品、經理和伙伴,多花點時間接觸和側面了解,能夠避免許多彎路。這是我事后的總結,而當時的我就走上了一條彎路。
清華讀研究生期間,我與幾個朋友一塊創業,做電信設備供應商?(VoIP信令監測儀)。一臺系統能賣38-45萬元,而成本只有2-3萬元。
最初發展還不錯,隨后很多廠家包括華為進入該領域,這些外在因素并沒有打垮我們,但幾個創始人卻開始了內訌。CEO陪電信客戶歐洲吃喝,卻不見訂單;CTO認為自己賣了兩臺機器,完全可以單干;兼職做硬件的創始人覺得這樣做公司遲早完蛋,提現退股……
最終,創業黃了,兄弟見面反目。一腔熱情共同打天下的時候,大家都是君子,可以不要工資,不計較名分,自己掏錢買股份。隨著公司有了一點點起色,都開始算計和相互算計了。
內部創業看著光鮮,有豐富的資源和支撐,實際做起來很難。公司內部創業,合作是關鍵也是最難的。一般會從各部門抽調一些人員到這個團隊,這樣做一方面底層合作更流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司文化的傳承。
一開始我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當老板把項目和團隊成員介紹給各個平行團隊負責人的時候,各個部門負責人都會表達:歡迎一起搶占互聯網的制高點,我們部門砸鍋賣鐵也要支持你。其實,這個話不是說給你聽的,而是說給老板聽的。
等到具體合作的時候,他們一般又會這樣表述:這個事情不是我們的KPI;你們需要提前準備全年的計劃,其中和我們相關的,需要老板審批;我們的產品也想支持,不過RD(研發工程師)人手不夠;我們RD支持沒問題,但是需要和項目經理商量排期,并且和產品確認需求……
所以,許多公司都是高管直接抓創新項目的前期孵化和資源協調。如果不行,可以在一開始就把這些資源溝通好,系統和技術層面需要哪些支持;廣告資源每個季度需要提供多少等價位;BD需要做好哪些支持等。
公司跨部門配合,雖然比較復雜,但用心經營還是比較容易協調的,最難配合的還是創業項目。沒有資源,光靠許諾和忽悠,沒有人搭理你。能夠支持你的,除了過去的資源、新建立的關系,還有就是你的老板。老板和你風格是否一致,是否積極幫你尋求資源,是否看好這個新方向都需要研究。
我們的產品經理被迫離開前和老板聊了許多次,后來還是走了。走了之后,老板這么對我說:曉峰,你們這個新產品的方向是偷別人的創意,你和產品總監的問題好像不是你反饋的那樣,這些我都會安排人去調查。不過我現在太忙,沒有時間搞這個事情,既然新產品方向已經確定,你們就竭盡全力,把它做好。
我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人人網失去信心的。管理上有個基本原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個管理原則你不懂,但至少應該知道,人情事故就算懷疑也不要先說出來,得先調查明白。
有個人人網非常資深的總監和我一起聊天,她說了一句話,讓我有點徹頭徹尾的醒悟:內部創業,你首先要想清楚老板要什么,而不是你的用戶要什么。這話理論上不一定正確,但是絕對有現實意義。
百度文庫從2011年3月開始,由于種種原因(新到PM的興趣點,版權問題等),開始做電子付費閱讀方向。當時我非常反對,4月就離開了。后來百度還收購了已經發不出工資的番薯網,但到2012年初也徹底放棄了,團隊業務也因此擱淺。
我們需要思考,李彥宏對文庫的希望是什么?是希望你每個月賺20萬元,還是希望你能夠去彌補網頁搜索的內容?答案肯定是后者。所以百度貼吧做打豆豆,空間開放平臺接入游戲,文庫賣書最后都以失敗告終。
無論什么性質的創業,要和愿意跟隨你的手下講清楚機遇的同時也要講清楚風險。否則一旦失敗,你最大的內疚肯定是對不起這群跟著你赴湯蹈火的兄弟。
2010年我組建百度日本IS技術團隊,有許多人都是我”忽悠”過去的,雖然我盡了最大努力,但畢竟我也是泥菩薩。2010年10月,百度體面地關閉日文業務,這是我這輩子最煎熬的時刻。不是因為別的,是因為內疚,因為我沒有和他們說明白潛在風險(或者當時自己沒有看到風險)。直到現在我還清楚得記得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和眼神。
后來到人人網,我已經能夠清楚得看到風險了,跟每一個入職的人,我都說清楚了相關的風險。還有幾個人希望過來,被我拒絕了。風車上線前一個月,剛過完年,老板突然說要關掉產品。那個時候,我也很郁悶,因為2月份是最難找工作的時候,加上2012年年初整個IT行業不景氣。后來,我和老板爭取了3個月時間,上線產品、找融資,到5月份解散的時候,大家已經比較平靜了,該找下家的已經找到。
有追隨我的手下,降薪加入人人網;?有追隨我的手下,希望放棄百度的工作加入風車團隊,只因為對團隊氛圍和產品認可;有追隨我的手下,身兼數職,加班加點,只因為團隊需要……我認為人生最大的資產,就是這些朋友。風車在,我對他們每一個人都像朋友;風車不在了,我也會幫助他們每一個人。
朋友問我:曉峰,你有睡不著的時候嗎?我說有啊,流量漲我睡不著,流量跌我也睡不著。
朋友說,不是這個意思,麥幫網的劉建國睡不著,是因為那幫追隨他的朋友,那些降薪跟著他的朋友。2月份的時候,我也因此好幾夜睡不著,到5月份的時候就好些了。
現在創業,越來越容易進入。一個人有什么骨灰級的愛好,做個產品出來;做技術的,可以做些服務或者應用出來;做產品的,平時多看業界產品,有自己的思路了,做一個出來;做運營的,有線下資源的可以開個小店或者做個流量入口……門檻低是互聯網的特色,但是,進入容易也標志著容易死亡。
自己創業,活下去是關鍵。你得選個靠譜點的方向,或者你的錢足夠你試錯許多次,學費交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找到方向了;仔細規劃你的錢怎么花,每一個關鍵點大概在什么時候,你的錢是否可以支撐到這個時候,什么時候能夠開始有收入,ROI(投資回報率)什么時候正向;估計每個階段的風險,估計投資后的問題;關注用戶的留存率,關注團隊的士氣和忍耐度。
公司內部創業,活下去也是關鍵。比較麻煩一點的是,內部創業還會面臨老板的問題。很多時候,選擇方向不是你定的,而是老板決策后安排的。內部創業首先要搞清楚老板到底要什么,搞好向上管理非常重要。如果風車再做一次,我覺得我能夠在這方面做得更好。老板或者董事會不支持你了,再好的規劃也沒用。
最近接觸了一家傳統公司,董事會希望在互聯網行業有所突破,他們選擇了親子這個方向。因為老板都有小孩,認為這個方向自己比較了解,比較有潛力,做什么、怎么做他們也不知道。
如果讓我做這個項目的CEO,首先我會了解各個老板的情況,了解投資的大概規模,公司對這個項目時間上的期許(說白了是很急躁還是安心發展,但大部分都是前者),老板希望這個項目解決他什么問題。然后我再去了解業界的產品,產業鏈的情況,美國同行的情況。最后做些用戶調研,如果碰到做這個行業的產品或者運營就更好了。選擇幾個切入點,做好這幾個切入點的分析,如每個階段的規模、人力和資本的投入、產出、競爭壁壘等。對于有同類產品的,要搞清楚對方發展的具體情況,自己為什么還有機會;對于國內沒有的產品,?要搞清楚到別人為什么不做,最好還能畫些簡單而華麗的主要功能UI設計圖出來。
以找投資人的心態去準備,去爭取一個你覺得靠譜的方向(符合公司基因,符合市場規律,符合投入規模),讓他們對這件事信心十足,讓他們做好更長期投入的打算,讓他們明自各種風險都在你的掌控之下,讓他們知道每個節點的前景和時間點,爭取到成文的支持。然后找到符合基因的產品負責人、運營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

做的過程中,也要保持好項目的進展匯報,不斷給老板打氣,讓他保持對項目的信心。比如,項目的階段性進展,讓老板覺得可控;業界同類產品的發展,讓老板看到這個方向的業界認可等。
所做的這一切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為了創業項目能夠活下去。
風車解散消息傳出,很多認識或者不認識的朋友都來安慰我。我一直認同一些創業道理:比如成功是偶然,失敗是必然;成功的企業有它的共性,失敗的企業各有各的不同;從別人失敗的創業中學不到太多有用的東西,只有自己刻骨銘心的失敗才會明白這些都是成長的過程。
最近和朋友聊到做產品經理的基因問題。一個好的產品經理,需要擁有自己去做的產品的個人基因,這樣成功的可能性會大得多。比如,不用論壇、微博和Facebook的人做社區產品不合適;不用360客戶端的人做客戶端也不合適;不愛好旅游的人也別做旅游產品;沒有小孩的別做親子產品;沒有退休父母的人,也別做老年人的產品;不愛攝影、不玩單反的人,別做相冊產品……
這其中描述了一個道理:自撓其癢,做的產品才會有感覺;會用競爭對手的產品,分析優劣勢,才會用自己的產品,才會和用戶打成一片獲得反饋。運營和設計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招運營的人一定會看看他的微博帳號。
社交用戶和社交關系的垂直化商業挖掘,是一個不太明朗的話題,不如百度那么好應用在垂直領域(比如mp3搜索、圖片和視頻搜索)。Facebook也做過垂直領域的嘗試,社交商業、社交旅游等,都不是很成功。人人網也做經緯、風車,其結局也都以失敗告終。原因很簡單,社交曲線在某個領域會變成興趣曲線,產品重新建立曲線的難度很大。搜索就不存在曲線問題。
垂直化的應用方面,游戲是個不錯的方向,它兼顧社交和興趣兩個屬性,又拋棄了本地的特點。類似的領域還有社會熱點、明星八卦、讀書、聽歌、電影。新浪微博和豆瓣在這方面把握得不錯。
旅游和大眾點評(包括團購)非常不同。前者一年一次,一次掏很多錢,有點像結婚,?一輩子隆重一次,砸鍋賣鐵也得辦;后者一周一次,一次幾塊錢,有點像生活,柴米油鹽。前者使用頻率很低,后者使用頻率很高。
對于使用頻率很低的東西,做社交不是很合適,比較合適做工具類產品,簡單、剛需。對于頻率很高的東西,做好入口(百度、客戶端、預裝等) ,做好口碑,做好成本控制與流程優化等。
我始終認為產品要利用好社會化傳播,把社會化傳播當做SEO(網站優化)之后的另一個營銷工具。不要做社交產品,除非你真的有這方面的基因,有時間和資金,也有被騰訊收購或者打敗的決心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