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博

幾年前,我從北京只身來到上海,以一種一無所有、無所畏懼的姿態加入了合伙人的創業項目,智力入股,占5%干股。
那年,我24歲。24歲的我懵懂無知太年少,憑借梁靜茹給的勇氣,就這么迷迷糊糊踏上了創業路。
當時我和合伙人做的項目叫:1798戶外旅行俱樂部,主打半自助特色旅行。自行策劃,研發旅游產品,然后依靠比較基礎的網絡推廣營銷方式,網絡組隊,線下組織隊友旅行。
項目啟動半年,靠老天爺給面子,前期合伙人投入的40萬元成本已經收回。但緊接著,便踩坑,一路走低,年底盤點發現賬面不但沒賺錢,反而虧損。
合伙人撤資,把剩下的一些資產做股25%,加入我們接下來的運作中,合伙人不再參與具體運營,我和帶出來的兩個徒弟各占25%,負責具體工作。
在經歷了一年的缺資金、缺人才的小規模掙扎后,我們好聚好散了。兩年創業下來,走了不少彎路,踩了很多坑,也意識到自身短板和不足,痛定思痛,總結了幾條血淋淋的經驗和教訓。
合伙人邀請我創業,分析下來有3個原因:在前公司,同樣的項目,我做出的努力和成績有目共睹,前東家給了能力背書;合伙人是我的老客戶,有信任基礎;在當下,沒有更好的選擇。
而我能答應加入,只身來上海,當時的原因是:同樣是一個人奮斗,北京和上海對我來說沒太大差異;相應的工作范疇,無論策劃產品、銷售管理,還是帶隊執行我都實操過,有信心和底氣;我還年輕,想嘗試下,哪怕試錯也沒有關系。
在我們雙方的博弈點中,有一個共同的、大家都比較樂觀的事情是:我們相信,依靠我們現有的一切,可以做成這件事情。
最終我們失敗了。創業和打工完全是兩回事。打工的時候,有領導帶,有同事輔助,有公司支撐,你所取得的成績會被平臺放大、加成。
但創業就是從0開始,剝離外在的一切,沒人告訴你該怎么做,如何做得更好,只能自己不斷試錯、不斷摸索,中間的過程,會把你本就不多的熱情消耗殆盡。到最后你可能才會認識到,其實你并沒有想象得那么強大。
而與之相比較,清晰的認知自己的能力邊界,認清項目難度和風險,則是創業的前提。創業應該是一個自然的、水到渠成的結果,而不應該是我想創業了,我想賺錢了,我想去試試這樣的一種動機下去做出的選擇。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即便是這樣,創業也是成功率極低的事情。在此之前一定要反復問自己:為什么要創業?憑什么創業?如何能成功?想清楚想徹底后,再做出相應的選擇。
創業是件嚴肅且專業度極高的事??赡苡腥藭耄何覕[攤賣個煎餅果子也是創業,有什么專業度極高之說?其實并不如此。
即使你鐵了心要去賣煎餅果子創業,你也得掌握基礎的商業原理和邏輯,知道成本核算、營銷策略、擺攤地點選擇、煎餅果子如何定價等一系列問題。正是因為缺乏這些基礎知識,光靠一腔熱情,我們踩了大坑。
拿我們當時的項目來說,要想更順暢得運營,以下這些板塊的專業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公司注冊
注冊公司、辦公室選址、裝修、商標注冊、各種資質證書辦理等全由合伙人辦妥,但因為比較業余,還是走了不少彎路,教了一些學費。
比如,我們當時業務其實并不依賴線下,卻花了很大成本租了臨街店鋪,想著樓上辦公做網上推廣,樓下經營咖啡吧,還搭售一些戶外裝備。但直到真正做起來才知道,門店幾乎沒有生意,白白浪費了成本。因為臨街商鋪很吵,看起來也不像正規公司——這在后期招人、接待客戶方面帶來一定困難。最后我們還是換了一個商住一體的辦公場所。
日常辦公
因為初期人手不足,就我跟合伙人兩人。日常辦公方面,還拉來了合伙人老公兼職,負責網絡基礎建設、注冊域名、租服務器、搭建網站論壇等。
之后采購辦公設備,由于不清楚具體需求,為了節省成本,選擇租借辦公電腦的方式。但二手電腦用起來不順,影響了辦公效率。加上前期辦公環境不太好,也影響了我們正常工作。
財務知識
剛開始運營,業務不多,我們的財務找了個會計的朋友代帳,零申報。旅游行業毛利率不高,行內很多小公司都采用各種方法“合理”避稅,比如報價不含發票。我們也采用行業慣例方式,結果后來因為服務問題,引發客戶投訴,舉報我們不開發票。
稅務局上門查賬,發現賬目混亂,無法查清楚我們資金往來,于是按他們估計給了個數字,讓我們補交了稅費,且雙倍罰款。在我們剛剛有所起色的時候遭遇此事,這讓公司元氣大傷。
團隊管理
公司開業后,組建了銷售團隊,但由于資金不足,我們開出的薪資不高,福利也不太好。當時想法是,工作內容簡單,以低底薪+高提成的方式降低人力成本。
但后來事實證明,我們思路錯了:底薪低,無法留住更好的人才。頂峰時期,團隊擴大到15人,但真正有產出的只有寥寥幾個。
如果重來,我們寧愿花10個人的工資,去留住一個8分的人才,也不愿意招10個只有5分才能的人,努力培養到7分。因為一個8分的人帶來的回報,很大可能比10個5分的人的總和更多。而中間的時間、人力成本極高,對于創業初期的公司來說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負擔。
打造創業團隊,必須保證精兵簡政,團隊里的每個人都要有獨立撐起一部分業務的能力和意識。
商業模式
回過頭看我們的商業模式,其實有很大問題。
我們的模式是:在每年固定時間設計一些獨特的旅行路線,通過網上推廣的方式,組織各地游客統一到目的地集合,我們負責落地后安排用車、酒店、導服等各方面接待。
這個模式在當時還能勉強運作。一方面,眾多游客排斥傳統旅行社的灰色項目,愿意付更多的錢購買體驗更好的旅游產品;另一方面,消費者對一些偏遠目的地,如新疆、西藏、青海、甘肅等地區的興趣熱度不減,加上“說走就走的旅行”等網絡炒作的影響,公司早期營收做得還不錯。
但漸漸地,同類型的企業越來越多,惡性競爭加劇,傳統旅行社轉型,客棧、青旅業務延伸,非旅游行業從業者也插進來強行分走一杯羹。加上信息透明化加劇,整體環境惡化,業務急劇下滑,我們又沒有找到合適的轉型或者替代方案,于是公司規模越來越小,收入越來越少。
在產品矩陣方面,我們也沒有做好產品組合,僅僅依靠一年為期不多的長線組隊,無法覆蓋團隊運營成本。原本打算做AA組隊和上海周邊短線出行,但因為人手不夠,嘗試組織了一期便沒了下文。
如果當時加大這方面的投入比例,立足上海本地,做用戶流量沉淀,一方面可以帶來一定的長線付費轉化,另一方面,也能為我們推廣節省很多成本。只可惜,沒有如果。
市場營銷
做線上推廣最重要的是什么?流量!當時的我們,仍舊采用比較老套的推廣方法:在各個旅游相關的社區和社群發帖。例如當時很火的天涯社區結伴同行版、馬蜂窩、豆瓣、杭州19樓、西祠胡同等,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這種僅靠人力免費推廣的方式,嚴重依賴社區流量。
漸漸地,PC端流量轉移到移動端,各大社區人氣銳減,我們的推廣宣傳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業務量直線下降,我們卻毫無辦法。時值APP崛起、微信公眾號開始展露頭角的時代,我們卻偏安一隅,毫無知覺。甚至前同事北京新開的公司,僅僅依靠投放SEM(搜索引擎營銷),做百度競價帶來的回報都比我們高出很多。對于新起的流量聚集地和新的推廣方式沒有敏銳的嗅覺,這又是我們踩的一個坑。
做旅游,不被投訴是不可能的,如何處理客訴,又是一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交了一份沉重的答案:在一次國慶期間的額濟納項目中,我們最終組織了52人大團。由于人數眾多,當地硬件條件、接待能力以及我們自身服務能力嚴重過載,引發了大面積客訴事件。
一時間,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差評帖、潑臟水帖、競爭對手惡意抹黑帖蜂擁而來,我們被弄得措手不及。團隊小伙伴因為承受不住委屈和壓力,在淘寶店回復差評時,與客人撕了起來,引發了更多的網絡罵戰。
經過這么一波折騰,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口碑破壞殆盡。從那個時候起,我便一直在想,有什么方式可以止損,可以挽回,于是關注起危機公關,開始學習相關的東西。
商務拓展
創業需要借力,作為公司創始人,一定要善于整合資源助推自己的業務。加強對外合作、資源交換,盡可能放大自己的品牌,這些都是創始人需要接觸和了解的東西。而當時我們只會閉門造車,對外界缺乏足夠的認知,看不清市場動向。
法律意識淡泊
雖然創業并不意味著你要成為法律專家,但相關的基礎法律常識卻是必備的。比如,了解《公司法》會讓你在跟合伙人出問題的時候有個解決矛盾的準繩;了解《勞動法》能讓你在解聘員工的時候更加有理有據,不至于引發勞資糾紛;對旅游行業來說,《旅游法》又是你開展旅游業務的基本前提;《合同法》能讓你在解決客訴問題時有條不紊……
因為缺乏法律常識,當合伙人撤資的時候兩眼一抹黑,當客戶打上門來的時候手足無措,當同行惡意競爭抹黑的時候毫無辦法……可見,了解清楚相關法律,是創業的必備前提。
我們團隊,除了合伙人年長一點,其他成員都比較年輕。年輕團隊固然會更有活力,充滿朝氣,但在某些時候,卻缺乏成熟的創業者應該有的心態,心理缺陷嚴重。
依賴心重
因為公司前期是合伙人獨資,而我則是以基本工資+5%股份形式參與,從某種意義來講,我還是拿合伙人工資的人。所以在很多事情的決策上,我沒有把自己當成決策者,還是把自己當成職業經理人,提出方案建議,讓合伙人去做決定。
而合伙人因為對旅游行業缺乏深入了解,只能依靠自己的經驗和主觀感覺去做決定,導致在一些細節問題上繞了不少彎路。
后期合伙人撤資,公司變成4人合伙的形式,都不拿工資后,合伙人退出實際運營,而其他幾位合伙人年齡小,經驗不足。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心理發生了微妙改變。一方面,我不再愿意事無巨細都去承擔;另一方面,合伙人也變得不如之前認真執著。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打算,最后人心離散,團隊解體。
盲目自大
創業項目啟動后,我們在業內首次組織了長達26天,客單價29800元的越野新藏線計劃,并取得成功,從路線難度、專業度、銷售計劃等各方面反饋都不錯。
我們卯足了勁兒發力,僅僅半年,賬面成本已經收回。于是我們信心暴漲,在人力、服務等各方面條件都不完善的情況下,組織國慶額濟納活動;同時另辟蹊徑,從蘭州一路向西,穿越絲路四大秋季經典主題目的地。
這個策略一經推出便引爆市場,最初定的25人團隊,報名截止時一共有52人參與。但因為公司人力不足,我們把52人合并成一個大團,遠超當時定下的1:15的服務承載力。最終,出行時無法處理各種意外,導致服務出問題,引發集體投訴。
驕傲短視
實際上,項目開始的時候,互聯網流量已經開始從PC端轉向移動端,而我們還固守傳統的免費人力推廣方式,前期取得了一定成績,心理便有一些膨脹。
不付費推廣,也不重視移動端流量建設,即使很早就開了公眾號,也僅停留在偶爾發發活動廣告這種層面。當PC端流量銳減的時候,各種旅游APP、公眾號爆發的時候,我們才反應過來,可惜,時機已經錯過,悔之晚矣。
心存僥幸
資金、人才短缺,甚至連賴以維持的推廣方式都失去作用的時候,我們還心存僥幸,單純地認為我們可以繼續做下去,于是苦苦撐了一年,彈盡糧絕,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兩年的創業經歷,讓我認清了自己和世界,同時知道了自己的能力邊界和短板。于是,痛定思痛后,我毅然打開了簡歷,準備換個方向重新出發,多一些沉淀和積累,去尋找更合適的舞臺,去擁抱另一個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