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梅
【摘要】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幼兒園和家庭二者必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將家園共育的研究重點放在引領觀念、溝通交流、融入活動、助力體驗、雙向互動等方面,多種模式構建起了和諧的教育氛圍,滿足了家長的內在需求,實現了合作共贏。
【關鍵詞】家園共育 共育質量 共育特色
根據新時代家長的特點、需求以及幼兒發展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共育模式,是需要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我園將家園共育的研究重點放在引領觀念、溝通交流、融入活動、助力體驗、雙向互動等方面,多種模式構建起了和諧的教育氛圍,取得了明顯的教育成效。
一、宣傳幼教理念,家園一家親,達成觀念共識
家庭和幼兒園在教育理念上必須一致,在教育目標上必須一致,才能攜手并進。轉變家長教育觀念達成觀念共識是家園共育的首要任務。我們從家長會的召開、半日活動的開放、互動欄目的呈現以及專家講座等方面,積極宣傳幼兒教育的新理念,引導家長走進幼兒園,全面了解幼兒園,不斷轉變和更新教育理念,與幼兒園達成一致,更好地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
(一)以新型家長會為平臺,達成理念共識
家長會是家園合作中的重要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幼兒園和班級的工作重點,增強家長與教師的溝通,從而及時掌握幼兒的發展情況。關于家長會,我園從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創新,在內容上不僅僅是園所計劃、園所重點工作的簡單傳達,還會針對園所工作的亮點工作與家長進行協商改進。形式上,我們摒棄了家長會傳統的一言堂模式,改用家長座談會、小組討論、經驗分享會等形式進行。如新生家長見面會,我園每年會在新生開學前召開新生家長見面會。見面會分園級和班級兩個層面進行。分別從園所辦園理念、辦園特色、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入園須知、如何緩解入園焦慮問題、家園配合等方面,向家長做詳細講解,使家長和幼兒在心理上、行為上做好充分準備,盡快度過焦慮期。體驗式家長會,讓家長被動變主動,打破“教師講、家長聽”的單向模式,將家長從“被動傾聽”轉變為“重在體驗”,運用動態的方式激發家長參與家長會的興趣。每學期初各班會召開新學期家長會,會前班級教師全面征求家長的意見,對家長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并邀請家長現場進行育兒經驗分享,有效的激發了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模式。
(二)以邀請專家培訓指導為突破點,提升家長育兒水平
根據家長的需求我們定期邀請心理專家、幼兒教育專家走進幼兒園,幫助家長解決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新生幼兒入園前,我們邀請專家為家長做“愛的智慧”專題講座;邀請市二院兒科主任為家長做“傳染病防控與預防”“兒童常見病預防與防控”等專題講座;當大班幼兒臨近畢業時邀請心理學專家及小學教師為大班家長做“幼小銜接”專題講座。多元化的專題活動,滿足了家長的育兒需求,使家長在與專家的面對面交流互動中釋疑解惑,更新了家長的教育觀念。
二、拓寬家園聯系渠道,增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
我們通過園所網站、微信公眾號、班級QQ群、微信群等新媒體手段,與家長實現雙溝通互交流,便于雙方及時了解孩子的成長動態,捕捉適宜的教育契機。
在每個班級走廊外墻上設有家園聯系欄。各欄目圖文并茂,內容多元,方便家長直觀便捷地接收相關教育信息。
幼兒成長檔案是家園溝通的一所隱形橋梁。每個月園所與家長要共同配合完成孩子成長檔案的充實工作,家長可以通過成長檔案了解孩子的階段性情況,并與教師互動反映孩子在家的情況,攜手共育。
三、邀請家長融入園所活動,提升家園共育質量
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家園聯歡、畢業典禮等活動的開展為家長提供了走進幼兒園的機會,近距離與孩子游戲學習,陪伴孩子成長。每學期,園所會開展一次半日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親身體驗幼兒在園的半日生活、學習,親身感受老師專業的上課方法,拓寬自己的教育機智;每年一屆的“大手拉小手親子運動會”讓每位家長親臨運動會現場,與幼兒同運動、同成長;“慶六一我的節日我做主”系列活動中“我的玩具,我做主-跳蚤市場開心購”“我的節目我做主——快樂童年大聯歡”活動,都邀請家長參與其中;每學期家園聯歡活動,親子同樂,既是學期末幼兒素質成果的展示,也是家園一家親的大聚會;每年的畢業典禮,是一次隆重又具有儀式感的道別聚會,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參與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留下美好的回憶。
另外,結合園本“慧讀”課程,我們還開展了“親子自制圖書”“心慧電臺——親子故事錄播”“親子共閱讀——流動小書包”等活動。多種方式激勵家長參與到親子“慧讀”中去,提升了園本課程質量。
四、引領家長助力園所活動,彰顯家園共育特色
家長工作的開展,不僅僅是家長對教育活動的支持及教育觀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挖掘家長本身資源的潛能,充分發揮家長的社會優勢。
(一)“媽媽社團”“爸爸俱樂部”走進課堂,提升主題課程的價值
利用家長的特長和性別角色定位,將家長真正作為教育資源納入幼兒園課程,我園成立了“媽媽社團”和“爸爸俱樂部”。園所就社團和俱樂部有整體規劃,各個班級又有小計劃。根據主題活動的開展,定期開展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老師和授課家長共同商討教案和教學方法,力求活動適宜、生動、豐富。不同職業、不同專長的媽媽、爸爸走進幼兒園課堂,與孩子們一起感受、體驗、成長。
媽媽,是每個孩子最依賴的人,幼兒園“媽媽社團”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醫生媽媽”“護士媽媽”“故事媽媽”等不同專業媽媽的到來,更是讓孩子們欣喜不已,孩子們被媽媽課堂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聽講的專注力遠遠大于老師的講述,形成了互助、互學的濃厚的教育氛圍。在家庭教育中,爸爸能帶給孩子性別上的認同感,而這份影響是媽媽無法取代的,每年爸爸們會如約走進幼兒園,給孩子們帶來別樣又精彩的活動。既有功夫高深的“武術爸爸”,還有威武帥氣“兵爸爸”“籃球爸爸”……孩子們充分體驗到與爸爸們在一起的快樂和優越感,優化了課程中主題實施的質量和水平。在每年的“慶六一節日大聯歡”中,“媽媽社團”和“爸爸俱樂部”成員都會自發編排節目,登臺演出,與孩子們共同慶祝節日,帶給孩子們陽光、自信、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二)“家長志愿者團隊”參與實踐活動,延展課程內容
每年的大手拉小手親子運動會、慶六一系列活動、春游行、秋游遠足等大型活動中,由我園家長自愿組成的“紅袖章”和“紅綬帶”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這正是幼兒園家長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家長參與到幼兒園和班級中進行角色體驗,讓家長離幼兒教育更近一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更新教育思想,更好地支持班級工作。
另外,幼兒園課程中有一些參觀游覽活動在課堂上難以實現,需要家長利用園外時間帶領孩子完成,使課程內容不斷走向深入。如園本課程“愛我家鄉,金秋畫展”參觀活動,整個活動由家委會成員組織,家長擔任活動的引領傳授者,家長深刻體會到生活化課程的內涵,深化了園本課程的開展。
五、共建“三會”同盟,雙向互動關注園所發展
園所招募家長資源與園所管理層及部分班主任成立“家委會”“伙委會”“安委會”,“三會同盟”參與幼兒園的管理,為幼兒園發展出謀劃策,促進幼兒園管理更加科學、規范。
(一)家長委員會
家長委員會每年一屆,每學期召開1至2次園級會議;每個班級推選1名家長組成園級委員會,推選3至5名家長組成班級委員會。分別從教育教學、衛生保健到伙食、安全等各項工作全方位參與監督。同時,在平時組織各種大型活動時,也會邀請家長委員成員獻計獻策,對活動提出合理化建議。
另外,每年的貧困生救助活動,我們也請家委會成員參與進來監督、審核園所救助生名單,充分發揮了家委會的職責和權力。
(二)伙食委員會
為了更好地做好幼兒膳食管理工作,我們成立了伙食委員會。針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食堂規范操作流程、食物采購渠道、幼兒營養膳食搭配等方面引進家長參與管理并提出改進意見。幼兒餐廳實行常態化開放,每學期向家長開放餐廳兩至三次,家長根據需求自主報名觀摩幼兒進餐情況。幼兒園會根據家長參與活動的意見反饋表,不斷完善工作,多措并行,讓家長對幼兒的飲食放心。
(三)安全委員會
成立安全委員會,與家長攜手共同維護幼兒安全。安全委員會每學期定期召開,每班推薦1人參加,針對幼兒園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水電安全等出謀劃策。家長還積極參加園所開展的各種安全演練活動。如在“防暴徒演練”中,家長扮演兇惡的歹徒。在“不跟陌生人走”演練中家長扮演陌生人。家長直接參與到真實的演練中,讓活動更加真實有效。在入園離園時,活躍在大門處的家長護衛隊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家長對幼兒園安全管理的傾力協助下,我園的安全工作一直穩扎穩打,無任何安全事故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