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太宇 張曄 張海鵬 孫康嶺
【摘要】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模式多樣,成功典型很多,泰山職業技術學院結合辦學實踐,形成校企共生的辦學模式、“兩密切三融合”的合作育人模式,創新“伴嫁式”合作就業模式,實現與企業互惠共贏,合作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校企一體化 辦學模式 育人模式 就業模式
教育部【2017】95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鼓勵企業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設立產業學院和企業工作室、實驗室、創新基地、實踐基地。”
泰山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于2015年在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的幫助下,申報成功。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工業機器人的研究居國內領先水平,在工業機器人訂單班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師資培養、教材編寫、教學資源庫建設等方面有一套完善的系統,多年來承辦全國工業機器人技能大賽,形成了獨特的優勢。雙方自深度開展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以來,開創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學模式。
一、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模式
1.形成“合作共贏、職責共擔”的體制機制
(1)成立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建設委員會,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建設。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校企雙方成立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建設委員會。委員會由政府主管部門、行業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院系領導、專業帶頭人等組成。建設委員會以校企互惠互利為基礎,制定了符合職業教育發展新形式的專業建設發展規劃、校企合作實施方案和師資隊伍建設規劃。通過體制機制建設,深化了教育綜合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
(2)校企合作制度更加健全。校企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挑選企業的能工巧匠走入課堂做兼職教師;校內專業課老師定期進企業頂崗鍛煉。共同制定完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和管理辦法》《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辦法》《教師企業頂崗鍛煉實施細則》《教師服務企業管理辦法》《兼職教師聘任和管理辦法》等校企合作制度,增強辦學活力。
2.實行“招生即招工”合作招生模式
學院依托“國家級數控實訓基地”“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與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開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聯合培養”的聯合招生招工方式試點,充分利用國家注冊入學、單獨招生政策,校企共同制定招生方案、考核方式和錄取辦法。
3.校企共生的辦學模式
依據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校企聯合實施人才培養,學院主要承擔理論教學,企業主要負責技能培訓。企業向學院提供大量設備,定期選派技術骨干人員承擔相關的實訓課程,將企業文化引入學校,讓學生不出校門就體驗到企業的工作環境。同時,學院選派教師赴企業一線崗位任職,為企業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學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的員工。這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專業與崗位的真正對接,職業教育與企業需求的深度融合。
4.“兩密切三融合”的合作育人模式
校企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設計實施教學、組織考核評價等。課程內容融入企業崗位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知識結構優化,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學校專業教師與企業師傅互動、互融,真正實現校企一體化合作育人。
與行業企業專家、專任教師調研分析智能制造產業的工作領域、工作過程、崗位任務和崗位技能,建設充分體現兩個“密切”(專業發展與行業需求密切相關、專業能力與崗位核心技能密切相連)、三個“融合”(學習方式與工作過程融合、專業技能與崗位要求融合,實訓目標與職業資格融合)的合作育人模式,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校企一體化合作育人模式,充分遵循了“做中學”的育人方式和面向市場的育人目標,徹底改變了傳統的高校育人、企業用人的人才“生產流程”。
健全完善績效考核制度,評選并獎勵優秀實習指導教師和師傅,形成吸引人才、穩定隊伍的激勵機制。從合作企業選派有實踐經驗的行業企業專家、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等來學院任教,逐步建立實習師傅和考評員人才庫,保障實習考核工作質量。
5.創新“伴嫁式”合作就業模式
依托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牽頭成立的職教聯盟,及時了解社會人才需求,結合我國全面推進實施的《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和企業進行機器換人改造的機遇,與聯盟內企業實行“訂單班”培養,校企雙方共同制訂教學計劃,設置課程、實訓標準;學生的基礎理論課和專業理論課在學校完成,學生的生產實習、頂崗實習、專業素養的培養在企業完成,學生畢業后直接到“產教聯盟”的企業就業,或者到聯盟內產品用戶的企業就業。企業在銷售產品的同時配送專業技術人員,實現學校、合作企業和產品用戶三方共贏,推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間的協同。
6.互惠共贏,合作發展
學院抓住制造業發展迅速,對員工技術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的機遇,按照“依托產業建專業、校企合作強專業”的建設思路,在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取得明顯的突破。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雙方共同制定規章制度,解決了企業參與教學、教師互聘互派、教學內容更新、先進技術共享、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和學生就業等關鍵問題。真正形成了校企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校企合作大大提升了學校專業服務區域支柱產業能力,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成效
1.健全校企一體化合作規章制度
校企共同制定完善實訓基地設備管理制度、學生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學生校內實訓管理制度、兼職教師實訓指導管理制度、實訓教學組織管理制度、教師校內實訓與管理制度。初步探索與企業合作挖掘專業文化建設內涵,構建專業文化建設平臺,形成專業文化氛圍。
2.創新校企一體化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與行業企業專家、專任教師調研分析智能制造工作領域、工作過程、崗位任務和崗位技能,遵循“做中學”的育人方式和面向市場的育人目標,建成充分體現兩個“密切”、三個“融合”校企一體化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徹底改變傳統的高校育人、企業用人的人才“生產流程”。通過這種模式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服務于泰安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學生的首次就業率穩定在98%左右,專業對口率提高到86%,優質就業率達到80%。
3.校企一體化合作課程體系日趨完善
經過長期合作實踐,以課程改革為重點,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結合“項目為導向,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構建了以能力為主線、雙證融合的“平臺+模塊”校企一體化合作課程體系。
校企合作開發《可編程序控制器及應用》《電機拖動與控制》《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等6門核心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合作開發教材10部,其中《AutoCAD機械制圖》《液壓與氣動技術》《S7200-PLC項目化實踐教程》等6部校企合作教材得以出版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4.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選派專職教師到華中數控校外實訓基地頂崗鍛煉,熟悉生產過程,參與項目開發、經營管理和課題研究,提高專業實踐能力;企業選派業務骨干、技術能手來學院進行實習實訓指導,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逐步建成一支穩定的專兼職教師團隊。
5.校企一體化合作實習實訓條件日臻成熟
學院與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建“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該中心融合課程建設、課題研究和技術研發、實踐實訓、員工培訓多種功能為一體,推動了校企雙方共贏和發展。
6.社會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依托“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學院承擔兩期全國機器人技術應用培訓班,共有來自全國96所大中專院校,200多名教師參加;舉辦全國機械行業職業院校“華中數控杯”工業機器人裝調及智能制造應用大賽,共有來自全國各省市45所職業院校的135名選手參加比賽,“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被山東省教育廳列為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省級培訓基地。
三、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創新和特色
1.形成“招生即招工”招生模式和“兩密切三融合”的育人模式
企業與學院充分利用國家注冊入學、單獨招生政策,共同制定招生方案、考核方式和錄取辦法,開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聯合培養”的聯合招生招工方式試點,生源質量和畢業生就業質量較往年有大幅度提高,既滿足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又提高了學院的知名度,辦學成效顯著。
“兩密切三融合”的育人模式充分遵循了“做中學”的育人方式和面向市場的育人目標,徹底改變了高校育人、企業用人的傳統模式。學生能夠及時掌握專業前沿知識和崗位技能,畢業后能夠很快的適應崗位的需求。
2.實踐“伴嫁式”合作就業模式
與聯盟內企業進行“訂單班”培養,畢業后學生直接到“產教聯盟”的企業就業,或者到聯盟內產品用戶就業。在銷售產品的同時配送專業技術人員,實現學校、合作企業和產品用戶三方共贏。“伴嫁式”合作就業模式的提出,豐富了校企合作的就業模式,為職業院校就業方式提供理論支撐。
3.建設教學與社會服務一體的實訓中心平臺
學院與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建“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投入資金700余萬元,其中企業投入200萬元。“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除滿足正常的教學任務外,還承擔長江以北企業售后服務培訓和其它社會培訓任務,真正實現學校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的目的。
四、結語
經過三年多的探索,實踐表明,學院開展的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不僅豐富了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的辦學模式和教育理論,探索總結了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的規律,并指導實踐,而且為高職院校開展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提供借鑒經驗,構建完整、科學、有吸引力的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Z].2017-12-19.
[2]陳在鐵.“校企一體化”深度合作提升高職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探索與實踐[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4,(4):33.
[3]吳彩林,夏興國.高職“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模式的實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14,(5):87.
[4]賀劍顥,雍磊,官宗粦.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基于數字科技園支撐的校企一體化育人模式[J].職業技術教育,2012,(27) :67.
[5]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本文系2017年度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職業院校與應用型本科相銜接的課程體系建設與研究(項目編號:201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