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海
【摘要】班級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關鍵是靠教師來實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教勝于言教”。要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教師要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關鍵詞】小學生 習慣養成 班主任工作
一、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教師要事事處處率先垂范
在學生的學習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人格及其言行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影響或教育手段,而且這種影響在塑造少年兒童的靈魂中是其它方面的影響所難以比擬的,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代替不了的。教師的言行舉止、處理問題的方法、待人接物的態度,乃至衣著、姿態、表情等,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學生,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隱性影響力。烏申斯基曾說過:“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兒童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如果沒有教師的品德言行的示范作用,光靠抽象的口頭說教,教育往往是不能奏效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這個理兒。如果教師教育學生要文明有禮,要講究衛生,要專心學習,要助人為樂……可在學生看到的卻是這樣一幅幅的場景:辦公桌上是凌亂擺放的雜物;老師們隨便扔垃圾、煙頭、教師在辦公室不看電視劇就是亂砍大山;學生對老師熱情招呼,老師無動于衷……此情此景,學生們當作何感想呢?陶行知先生曾諄諄教導我們:“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所以說,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如果我們每個教師都成為學生的一面旗幟,一個楷模,那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就會水到渠成了。
二、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教師要以情施教并愛心感化
夏丏尊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活生生的人,他們渴望得到教師的愛護、關心和尊重。在學生的觀念中,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也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品德和存在意義的評價。當一位教師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諄諄教導學生時,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感情,進而尊敬教師,并樂意聽從和接受教師的教育,努力把教師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行動。如果教師總喜歡在學生面前表現出“高深莫測”“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那么,老師是永遠無法深入學生內心的,更無法實現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孩子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應既是無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面對學生的問候,我們要充滿真誠地答謝;氣溫驟降,我們憐愛地提醒學生“多穿一件衣服”;學生跌倒了,我們俯身把他攙起來,輕輕撣去他身上的塵土;在課余,與學生一起神侃神州宇宙飛船上天,蛟龍入海……教師對學生的“仁愛”,會激發學生的良好情緒,誘導學生對教師的“敬愛”,并由此使學生形成向善從美的品質。如果我們每個教師都以激情、博愛去接受和欣賞學生,以微笑、熱忱去善待我們的學生,那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就成為易事。
三、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教師之間要相互協作并形成合力
學生的發展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連續過程,要求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要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地教育學生。每個教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學科,更要主動關心和積極配合其他教師的教育教學,從而形成教育的合力,增強育人的實效。當然,每位教師都有自己專門的教學任務,如果教師缺乏全面、辯證的觀點,便會產生“學科本位”思想。尤其是不當班主任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也不能重智輕德,把學生學習態度及行為習慣的培養當作是份外事。這就要求班主任老師多付出、多協調。在學校里,班主任要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各科教師對班級進行溝通、分析、診療。教育的成功,是多方面“合力”的結果。只有教師間協同作戰,形成合力,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就會功到自然成。
四、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教師要不斷實踐反思并學習創新
作為教師只有自己的說教,沒有育人的反思和學習的創新,就無法實現育人目標。教師要善于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圍發生的教育現象,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習慣,對教育實踐不斷診斷與修正,不斷地進行自我追問、自我肯定或否定,善于從中發現問題,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方式,從而不斷提高其教育效果。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的研究者。應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學生不僅個體之間的能力和個性存在著千差萬別,即使同一個體的內部心理活動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盡管教育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教無定法”卻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教師只有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注重實踐和反思,不斷學習和創新,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才會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