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丹
【摘要】在醫學領域,診斷學是醫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學科,具有很強的實操性,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實操性的課程往往需要大量的臨床患者,而臨床患者短缺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培養標準化病人至關重要,便于學生在學習診斷學的過程中可以及時地進行實際操作。學生對模擬患者進行臨床實驗,主要包括問診和體格檢查訓練兩部分內容。標準化病人不僅可以緩解臨床實操資源不足的問題,而且可以為醫學生提供更多實際操作的機會,形成以病人為中心的思維模式,進而提升學習成效。
【關鍵詞】標準化病人 診斷學教學 典型病例
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醫學院的學生人數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多,部分學校的教學資源嚴重短缺,尤其是可供醫學生進行臨床操作的病人資源不足。致使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如患者更加注重自我保護,不愿再做實習生的臨床病人;醫學院學生主動性不強,等等。此外,醫學院在實踐層面為學生提供的機會不多,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的內容開始減少,嚴重制約了其臨床操作的能力與水平,導致診斷學學科的教學成效不佳。鑒于此,各大醫學院意識到臨床實踐對于學生臨床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開始探尋新的教學方式,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更好服務。為此,各醫學院選擇利用標準化病人的方式來緩解用于臨床實驗病人不足的現狀,同時也能夠更好地來滿足醫學生進行臨床實踐的需求,進而提升診斷學學科的人才培養質量。
一、釋義:標準化病人
醫學界對于標準化病人一詞有明確的界定,標準化病人,又可以被稱為SP,指向的對象有兩類,一是未從事醫療工作的正常人,二是具有輕微病癥的患者,對這兩類對象進行系統的培訓,使其具有患者的一些臨床特征,如病狀、體征以及相關病史,并讓其接受臨床檢查。通過對其概念進行描述性的解釋后,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標準化病人是“演”出來的,是經過特殊培訓訓練出來的“病人”,而不是真正的病人。換句話說,就是事先設計好相關病癥,通過標準化病人將這些病癥表現出來,以輔助學生完成臨床操作,進而增強學生的臨床技能水平,為真正接觸或診治病人做好鋪墊。
二、應用:診斷學教學中的標準化病人
1.系統問診訓練
問診是臨床醫學的專屬名詞,是指通過問來獲取診斷所需的資料,具體是指醫者對前來就診人員進行系統詢問,目的在于了解就診人員的相關情況,進而獲得病史。因此,問診又可以被稱作病史采集。這一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問診情況的真實性與準確性直接影響診斷與治療環節。在對標準化病人進行問診時,標準化病人可以依據醫者的需要提供不同的癥狀,以“病人”的角色陳述不同主訴的病史,往往會陳述一些較為典型的病例,幫助學生完成臨床操作。在問診后,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即標準化病人會以評分表為依據,對醫學生問診的內容進行比較,以最大限度確保問診結果的精確性。
2.全身體格檢查
對于醫學生而言,能夠獨立地完成全身大檢查的工作是其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是其必須掌握且可以熟練操作的基本功。醫學生不僅要熟悉體格檢查的相關理論知識,還需要明確具體操作步驟或程序,能夠準確地找到檢查的部位,使用適度的力道手法等,這就需要學生在實踐操作環節熟悉上述內容,并能夠用與體格檢查相關的理論知識去指導實踐操作。因此,醫學院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而標準化病人的出現正好彌補了實踐機會欠缺的不足,最大限度地確保了每一位醫學生都能夠獲得實習的機會,即對標準化病人進行全身的體格檢查。
3.分析典型病例
相比于真實病人,標準化病人可以依據醫者的需要為其提供典型的病例。對于學生而言,可以以事先設計好的病例為參照,完成問診訓練以及查體環節,通過模擬真實病例進行分析。在分析病例環節,醫學生既可以扮演醫生角色,又能夠擔任病人角色,而且這種模擬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較為真實的情境,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獲得新發現,學到新技能。
三、應用與評價
診斷學是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培養并重的學科,而標準化病人在診斷學中的應用確實帶來了很好的效果,緩解了資源不足的問題,增加了醫學生參與臨床實踐的機會,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因為學生在對標準化病人操作的過程中已經事先設計好了一切,但真實病人在臨床診治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突發且緊急的情況,需要醫學生具備一定的應急能力。因此,醫學院應合理地應用此方法,并意識到其存在的不足,對其加以改進與完善,以期標準化病人可以在診斷學學科應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醫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于婷婷,王玨,王瓏.標準化病人結合翻轉課堂在檢體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51):243.
[2]沈暉,徐二琴,張瓊玉.學生標準化病人(SSP)在診斷實驗教學應用效果、認可度及綜合能力分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8,(0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