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瑋博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教育的方式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對于學生以及教師的要求也變得更加嚴格起來。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對于學生能力培養的注重是每一個教師應該做到的。從小學數學的課程階段,對于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 有效性 提問
小學數學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對于學生本身的發展有著良好的提升。這種提升,教師如果能夠給出具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會使得學生得到最大化的提升。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當中遵循引導教學的策略方針,通過問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對于某方面進行理解和思考,使得學生能夠自主地完成一些對應的習題,從而加強對于知識點的學習深度。
一、合理安排提問方式,注重差異提問對象
實際上,教師在提問時無論問題本身怎樣,首先要關注的是學生個體。很多教師在提問時很喜歡問某幾個固定的學生,這些學生不是學習中的佼佼者就是對于數學科目有著自我獨特的邏輯思維和別樣的愛好,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好的更好,差的越差”這種兩極化的極端現象,這對于一個教師在教學當中出現的問題是不容樂觀的。學生學習是一個群體,不能說因為某個學生對于問題本身有著一定的難度,教師就在某些方面如課堂提問上來選擇“放棄”。這對于教師的原則來說是一件不體面的事情,同時對于學生本身來說既不利于學生發展,也是一種不公的表現。這種偏愛的教學方式會使得其他同學產生負面的學習態度,從而在學習中會提不起學習的激情和興趣,從而導致學生“一步差,步步差”這種惡性循環現象的出現,這其實并不全是學生本身的問題,在一定的程度上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師本身的觀念有關。所以說,教師在進行有效提問時要合理地安排提問對象,如此才能夠讓學生有著更好地發展。
二、提問內容選定方向,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對于教學中所提出的相關的教學問題一定要注重,要適當地提問并且由淺入深地逐步引導學生來對于知識點本身進行深度的思考和探討,如此才能夠使得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考方式,也只有如此,才能夠在不打擊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把學生引導到一個更好的學習方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對于問題本身的合理安排并且給出相應的階梯提問,根據知識內容的方向來進行對應的安排。比如,在講解關于《圓》方面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把這節的知識點劃分為四個層面,分別是:(1)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有什么關系,用什么來表示。(2)知道圓的直徑的情況下如何求圓的周長。(3)如何只知道圓的半徑,該如何求圓的周長,半徑和直徑的關系是怎樣的。(4)圓的周長有著一定的固定的公式沒有。通過這四個問題由淺入深的探討,學生能夠通過問題本身對于圓的概念、屬性、公式有著一個透徹的理解,從而能夠達到較高較好的學習狀態。這也是由淺入深提問的意義所在。
三、提問方式千變萬化,拒絕提問故步自封
提問的方式有很多種,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來對于提問本身做一個劃分。第一種是開門見山提問法,如在學習分數時,教師可以對于正方形或者圓形做一個劃分,然后直接問學生某幾塊占據整體的幾分之幾,從而能夠讓學生對于這堂課有一個直觀的看法。第二種是根據學生的思維方式來進行反問,如在學習加法時,教師首先給出一個式子:9+6,當有學生給出應該用9+1+5的方式來進行計算時,教師反問為什么要這樣算,有什么好處,這種提問的方式能夠給學生帶來一個反思考的過程。第三種是追問法,如在講解倍數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引導讓學生了解了相對應的概念后進行相關的提問,如2的1倍是2,2的2倍是4,2的3倍是6,2的4倍是8,2的5倍是10。那么是不是可以說2、4、6、8、10都是2的倍數,得到統一的答案后再問學生還能夠舉出多少關于2的倍數,當學生給出相應的自我的答案后,教師繼續追問那么2的倍數找得完嗎,有多少個,學生會給出否定的答案,并且得出類似于無數個這樣的答案,之后教師可以總結的問道能不能用一個式子來統一的表示2的倍數。這樣的追問方式不僅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知識的透徹理解,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感受到探究學習的魅力所在,發現數學學習的趣味性。這也是對于數學學習中較為有效的提問方式。
四、總結
提問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能力。好的提問能夠一下子讓學生抓住重點,并且給出相對應的理解方式和自我的答案。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提問,并且要注重提問的對象、提問的深度、提問的循序漸進以及提問的形式,這才能夠使得小學生在這種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高連彬.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問[J].讀與寫,2016,(10) :219.
[2]劉雪梅.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提問教學[J].關愛明天,2015,(4) :129.
[3]高拾周.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讀寫算,2015,(39)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