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松
隨著互聯網逐步向金融領域滲透,人類迎來了互聯網金融時代。互聯網金融憑借方便快捷、客戶體驗優越等優勢,不斷蠶食著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領域。直至今日,雖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還不夠完善,但已經對商業銀行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本文旨在站在商業銀行的角度,探究商業銀行應如何應對迅猛發展的互聯網金融的猛烈沖擊。
一、轉變經營理念,提高客戶體驗
商業銀行一直以來將規模效益與優越的產品提供放在第一位,多少有些忽視客戶體驗。但互聯網金融恰恰看到了商業銀行在經營理念上的這一漏洞,于是互聯網金融平臺大都把客戶放在核心地位,加強與客戶間互動,吸引了大量年輕人走出商業銀行,走進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要想守住客戶資源,必須轉變經營理念,樹立“客戶需求至上”的觀念,順應客戶與時代的需求。首先,在產品設計方面。要做足社會調查,了解客戶群體的需求與喜好,開發有針對性、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其次,在金融服務過程中。簡化操作流程,省去不必要的程序、整合相似的程序,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最后,在金融服務結束后。要充分了解客戶的滿意度,了解商業銀行自身的長處與不足,收集反饋信息以不斷完善金融服務的質量。
二、降低貸款門檻,豐富金融理財產品
眾所周知,小微企業向商業銀行貸款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商業銀行對企業融資的條件是很高的,且流程復雜,多為抵押貸款。一般只有具有一定資金實力的企業才能夠得到商業銀行的融資,且要通過各項標準的考察,一般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保證衣食住行的條件下,也能夠攢下一定的積蓄。但許多人說,把錢存在銀行里所得利率還趕不上通貨膨脹率,這時金融理財產品走進了人們的視線。不過商業銀行提供的金融理財產品單一且門檻高,并不能夠滿足所有人們的需求,這就造成了許多人將閑散資金投入了高收益的互聯網金融領域,分流了商業銀行的資金。
一方面,商業銀行降低貸款門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類民企應運而生。這些經濟實力薄弱的小微企業在發展前期需要大量的啟動資金,且這類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低,能夠得到資金雄厚、信譽良好的商業銀行的資金援助是再好不過的了。但商業銀行貸款的高門檻卻讓眾多小微企業望而卻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應該有商業銀行作為其后盾,助其發展。故商業銀行應根據實際情況降低貸款門檻,為小微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應該建立多樣化的金融理財產品。過去,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單一、起購點高,許多閑散資金并不是很充裕的人們不能夠享受金融理財帶來的實惠。這也變相造成了“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現象,不符合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商業銀行應建立更多層次的金融產品,同時加強資金流動性,響應了“客戶需求至上”的發展理念。
三、建立專業人才隊伍,調動員工積極性
現如今,企業創新能力的高低,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而員工素質的高低是企業創新能力的直接體現。在互聯網與金融領域不斷融合的今天,對商業銀行員工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原先,商業銀行的員工只需要具有扎實的金融業務知識即可,但現在的員工還需具有營銷、法律、計算機等領域的知識做鋪墊,即商業銀行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
一方面,商業銀行在招聘員工時,應側重考察員工的綜合能力。原來,商業銀行在人才招聘時限制的專業類別基本上是經濟學類。而近幾年,商業銀行在人才招聘時的專業要求拓展到法學、計算機等類別。說明,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已經有所作為;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在日常工作中重視對員工的創新能力與互聯網相關技術的培訓。把技術創新提上商業銀行對員工的日常項目中來,建立對技術創新的長效激勵機制,能夠潛移默化的提高員工的積極性。成立專門技術部門,加強網上銀行金融產品的開發。
四、商業銀行處理好與互聯網金融的競合關系
在互聯網技術方面,商業銀行應該向互聯金融學習其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互聯網金融的異軍突起,得益于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與科技,傳統商業銀行恰好欠缺互聯網方面的專業技術。我國互聯網用戶群體龐大,互聯網為交易平臺的業務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不僅要創新互聯網金融產品,更應逐漸將傳統金融業務與互聯網相結合,創新其服務渠道。這種技術創新體現了現如今商業銀行改革的迫切性,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商業銀行要主動出擊,促成其與商業銀行的長期有效合作。這樣,才能維護商業銀行的客戶群體。
在風險管理方面,互聯網金融要向商業銀行借鑒其完備的風險管控技術與手段。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是金融,只不過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以全新的方式呈現出來而已。所以,傳統商業銀行存在的風險,互聯網金融也同樣存在。但除了常見的金融風險之外,又衍生出了眾多針對互聯網技術脆弱性的非金融風險,例如詐騙、盜竊、勒索等問題。互聯網金融在不斷發展狀大的過程中,應提高識別、防范風險的能力。在這方面,商業銀行最具發言權。互聯網金融應多借鑒參考商業銀行風險監管與防范的措施,構建良好的經營與競爭環境。(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