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藝洋 趙學德
【摘要】作為新時代發展趨勢的多模態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研究,探討多模態基礎上的“角色扮演”活動對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交際能力的影響。通過對外漢語課堂案例分析,得出多模態“角色扮演”起到有效的作用,在教學中利用多種途徑(視頻、音頻等)調動學習者多種感覺器官,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更有利于交際能力的鍛煉,通過在交際中復述學到的知識點和文化,使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和有意義。
【關鍵詞】多模態教學 角色扮演 對外漢語課堂 交際能力
一、引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圖像、動畫等成為交際的主媒體,教學中也是如此。課堂教學是由多種模態來共同完成的,包括表情、手勢、移動、聲音、語調、音樂、書面語、表格、圖畫、動畫等,它們互相結合共同配合從而實現交際目的。多模態教學模式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研究,國內對其的研究和應用主要集中在外語教學方面,以張德祿等為代表,主要探討了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框架、研究方法和教學應用,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外語教學多模態話語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對外漢語教學方面,張曼認為多模態教學模式將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的主流趨勢;張甜通過分析調查問卷,發現在語言模態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所教授的內容和意義可以靈活選用其他模態;李玲玲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對外漢語課堂中已有較多的教師運用多模態模式進行教學,并驗證了該模式能夠有效地提高留學生漢語學習的綜合水平和綜合成績。然而,應用多模態對交際能力的研究鳳毛麟角。作為新時代發展趨勢的多模態綜合了多種途徑,調動學習者多種感覺器官協調運作,達到了更好的學習效果并且和增強了記憶力,如果融入到以“角色扮演”為主的教學模式中,會產生什么樣的教學效果呢?會對學習者的交際能力產生何種影響呢?本文將通過對多模態“角色扮演”活動的深入系統分析,觀察其對學習者交際能力的影響和意義,嘗試回答上述問題。
二、多模態“角色扮演”活動
角色扮演教學是一種模擬真實情境的教學活動,而對外漢語角色扮演教學是一種把角色扮演理論知識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的活動。在借助視頻、音頻、PPT等教學媒介的基礎上,著重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精講多練”,讓學生多參與活動,思考學生在一堂課里到底花了多久時間真正在練習。最好是在教知識點的同時,也兼顧交際性練習,兩項任務之間沒有絕對的劃分。此外,還要注意活動要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又有效果,不能“為了玩而玩”,不要脫離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角色扮演”的過程:通過展示給學生一個話題,讓學生自己編劇本“演戲”。要提出明確的要求:需要涉及哪些知識點;詞匯、語法,等等。以主題應當涉及與生活中相關的話題(在實際交際過程中有用);或者與中國的文化歷史有關的,并且帶有中心思想。不能光是當作一個游戲。這樣真的可以鍛煉學生的諸多方面能力:團體意識、集體榮譽感、交際能力、漢語知識、對中國文化的學習。這把學生當作了演員,給了他們一個表演的舞臺,根據所學到的知識點演出一個完整的“劇本”。這個過程是很復雜的,就像是《我就是演員》里面的程序:“準備臺詞—排練—演出—頒獎—研討”。整個過程涉及到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對語音、詞匯、語法,甚至語用的正確使用。短劇的改編和表演;表演中表情、舉止、語言是否真實;也許還會涉及才藝展示,因此非常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演得越真實自然,越能體現其實際交際能力,因此“表演”是有它的意義存在的。而對于觀眾來說,他們也是有所收獲的——在觀察他人的演出后的“研討”環節中,進行點評,并且總結出優缺點,從而做好充分的準備。
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會帶有積極的心態去準備,“角色扮演”的形式生動有趣,會令學生熱情飽滿的接受任務。這里沒有“情感屏障”,學生不會有壓力、焦慮,可以更好地完成活動任務。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選擇角色,“對戲”的過程中,其實就是鍛煉交際的過程。此外,還會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組里就必須學會合作,少數服從多數,不能任性,不能想怎樣就怎樣,要為他人著想,盡量照顧到所有人的想法。如果讓他們排練一個成語或寓言故事,也能使他們學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了更好地檢驗多模態角色扮演是否具有激發學生興趣的價值,進行了“角色扮演”的實踐,通過以下案例可以加深對多模態“角色扮演”的理解。
三、多模態“角色扮演”案例與分析
(一)案例
話題A:體育
1.表演內容:瑜伽。
2.過程:(1)準備道具:鞋;(2)分工展示;(3)PPT展示瑜伽的相關內容,起源,動作;(4)播放視頻《功夫熊貓》《帕丁頓熊2》有相關瑜伽動作的片段,并且配音
3.情景表演(4人)。開頭由女生被男生嫌棄胖引出,接著瑜伽老師展示瑜伽動作(使用道具舉到頭上假裝自己把腿翹到了頭上)。女生向瑜伽老師請教……
4.“觀眾”反應。看到視頻的時候,大家笑得很開心,后一部分小組表演的時候,大家沒有什么反應,可能跟沒有聽懂有關。
5.優點:
(1)對學生來說,利用各種媒介(音樂、圖片、視頻)給學生直觀感受,調動積極性。通過搞笑的視頻,很好地展示了瑜伽動作,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2)表演內容與主題相關。
(3)對表演者來說,配音、情景表演鍛煉了他們的漢語,情景表演體現了交際性,而學習一種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交際性。
(4)不僅鍛煉語言,而且是交際性語言,而且需要注意與人交往時候的表情、舉止等,體現綜合能力。
6.缺點:
(1)表演的時候,語言不夠清晰洪亮,沒有考慮到底下“觀眾”是否能夠聽到。
(2)有笑場的現象,影響表演的完整性。
7.思考與啟發:
(1)情景表演類似于舞臺劇,直接將完整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不像普通的電視劇、電影可以不斷地NG,和利用后期的剪輯。因此,情景表演需要注意多方面,劇本、聲音、表情、動作,流利性、完整度,這對“演員”的要求就很高了。
(2)小組表演狀況會影響到學生點評環節的參與度,觀察發現,這一組學生發言不太積極,我認為可能跟他們語言不太清晰有關。如果表演存在很多亮點,自然會使“觀眾們”有話說。就像生活中大家看完一部特別精彩的電影,就會從電影結束以后,一直和同伴討論電影,可能會到回家的路上,一直和別人分享自己的體會。例如,“劇情多么波蕩起伏、演員的演技很到位”等等。總之,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3)學生喜歡圖片、視頻形式,能夠激發興趣,更加直觀形象。
(4)盡可能讓每個人參與進來,學生即使沒有表演,也要參與點評,有所收獲。
話題B:中外課堂教學差異
1.表演內容:課堂場景。
2.過程:
(1)準備道具:吉他、古裝衣服,扇子;運用到了PPT圖片、視頻、音頻,形式多樣;(2)展示分工;(3)PPT展示:展示國內外教學對比圖;(4)播放視頻:對外國人進行采訪的視頻。采訪內容:中式課堂與他們自己國家教學差異、中國學生的優缺點,等等。
3.情景表演。分別表演國外課堂和中國課堂。國外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是同學們在參與課堂,展示自己的才藝:芭蕾舞、吉他演唱、中國古典舞蹈。國內課堂:國內老師嚴厲,要求學生起立說“老師好”“老師再見”;學生看課外書被老師看到,向老師請求:“不要告訴我的爸爸媽媽”;學生心理壓力大,回答問題時,打磕巴:“老老老……老師,我我我……我不會。”
4.“觀眾”反應:整個過程幾乎“觀眾”都在笑,一方面說明整體的表現非常好,另一方面說明學生認真投入去觀看“演出”。而表演后想要點評的學生很多,大家爭先恐后,向老師爭取機會。
5.優點:
(1)才藝展示非常到位,并且巧妙地將才藝展示環節融入了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接觸到中國的才藝,傳播中國文化。
(2)表演切題,抓住了國內外課堂的特點進行演繹,使“觀眾”能夠充分理解。例如,國外課堂學生積極的小組活動,國內老師嚴厲,要求學生起立說“老師好”“老師再見”;學生回答問題時打磕巴。
6.思考與啟發。表演中除了注意運用各種新穎的媒介(音樂、視頻),情景表演最好也要注重語言的趣味性,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從表演后的點評環節就能看出來,大家都非常地踴躍。
(二)分析
在角色扮演中多模態的使用,一方面,對準備表演的學生來說,可以鍛煉他們的綜合能力,集體討論中可以得到不同建議,從而豐富大家的理解。另一方面,通過對“觀眾”的觀察,他們非常感興趣的欣賞。這可以得出:不但表演者參與了進來,“觀眾也參與進來”,可見課堂參與度是可以保證的。越豐富多彩的形式,PPT、視頻動畫、音頻等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喜歡上課。而且看到其他同學,表現得好,也會激發自身的努力,為自己的下次角色扮演認真準備。通過小結時對學生的提問以及課后對學生的調查,得出:學生可以對所學的知識點、文化進行復述,“角色扮演”是有效的。為什么是有效的呢?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闡釋:
1.多模態基礎上的“角色扮演”,以多模態為輔助,“角色扮演”為主,兩者都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角色扮演”為主,給了學生充分的鍛煉時間。兩者結合起來鍛煉了他們的交際能力,這不是一個人演“獨角戲”,而是有互動的交際過程。“角色扮演”使得教與學的過程輕松愉悅,促進學生社交和情感能力得以發展。這個過程使他們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可以培養參與者的團隊精神。整個過程中,各種器官相互作用,會使他們印象深刻,達到更好效果,對語言點記得更牢。這個過程不僅練習了語言要素,如語音詞匯語法,而且通過表演,鍛煉了整個的綜合能力,在實際交際中的對話,“演”的越真實,交際效果越好。
2.“角色表演”的主題不僅緊扣教材,而且貼近生活,不僅可以激活學生的知識點,而且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不僅可以靈活用到所學的相關詞匯、句型,而且也設計了一些神話故事、成語故事等。而且可以結合時代特征,將故事、話題等加入自己的理解,加深了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學習,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性創新能力,而不是呆板的被動輸入,并使角色扮演饒有趣味,標新立異。
3.傳統課堂上學生怕被老師提問、出丑等緊張的心態會影響他們的聽課效果,光顧著緊張而聽不進去講課內容,顧此失彼,得不償失。“角色扮演”具有趣味性,可以減輕學生的畏難情緒,努力營造一個輕松的環境,不覺得是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結語
將多模態運用到教學和活動兩大方面,具體滲透到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結合起來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學生活動方面,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知識的態度、愿意付出的努力、課堂表現以及課后是否真正學到知識,去檢驗能否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多模態基礎上的教學,利用各種媒介(音樂、圖片、視頻)給學生直觀感受,而各種器官相互作用,會使他們印象深刻,達到更好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模態基礎上的活動,鍛煉了他們的交際能力,培養參與者的團隊精神。對交際時候的表情、舉止等的要求,也體現了對學習者的綜合能力。尤其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同學,不會挫傷其積極性,增加過多的畏懼心理。多模態基礎上教學與活動的結合,更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而針對對外漢語課堂的學生,更多的就需要注意激發其積極性,培養交際能力。多模態下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的滿足這兩點。布置有趣的角色扮演活動,可以讓他們積極參與進來;另一方面,應當突出對外漢語課堂的特點,在“角色扮演”活動中,適當的加入中國文化歷史元素,與所學知識、技能相結合,展示一個完整的交際過程,還可以豐富他們對中國文化知識的了解并產生興趣。
同時,也需要注意確保其有效性,“玩”的同時,真正練習了漢語知識點,鍛煉了交際能力。在活動前,明確活動的目的與要求;活動后,檢驗學生是否學到了相應知識。否則,學生只是當作興趣玩,事后不記得學到了什么,就丟掉了“根”。
參考文獻:
[1]鄧美玲.兒童對外漢語課堂角色扮演教學設計與實踐——以深圳外國語學校國際部對外漢語課堂為例[D].中山大學,2015.
[2]李玲玲.多模態教學模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6.
[3]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與外語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張曼.淺析對外漢語教學的多模態模式[J].現代交際,2011,(11).
[5]張甜.對外漢語課堂多模態教學現狀的考察[D].中山大學,2015.
[6]Jewitt,C.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alysis[M].London:Routledge,2009.
基金項目:浙江科技學院大學英語專項課堂教學改革項目(2017C-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