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銘
隨著網絡金融的迅速發展,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風險。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網絡金融風險的分析,使廣大消費者更為清醒的認識到網絡金融的另一面,以期在未來的生活中,能夠增強對風險的認識,盡可能避免這些有可能的風險對自身的傷害。
我國網絡金融風險可以大致分為來自傳統金融風險的傳統風險和網絡金融特有的特殊風險兩大類。
一、 傳統風險
傳統風險是指傳統金融行業所存在的風險,這些風險雖然是根據傳統意義上的金融行業存在的問題總結歸納出的,網絡金融,可以看作是網絡技術和傳統金融相結合的產物,所以,傳統的金融風險仍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傳統風險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由與市場風險導致的信用信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以及市場選擇風險。另一方面是系統性風險。
(一)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指的是由于新型業務的出現而產生的客戶流失現象,同時新興業務將會增加大批量的潛在的同業競爭者。競爭力較弱,實力不強的小微企業很容易在這種環境之下被淘汰。這些因素將會強化客戶不合作的可能。由于整體網絡金融服務的環節是一個鏈式的環節:買賣雙方,支付中介,銀行或金融機構,缺一不可。當前環境下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客戶一旦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存疑,整個鏈條就會完全中斷,形成連鎖反應,對整個環節的所有參與者造成影響。對于其已存在的資金鏈、整體的業務造成沖擊。
整體網絡金融服務環節的崩壞導致的直接影響就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受損,致使企業經營不善,效益降低。同時也加大了對沉淀資金利用不當的可能性。企業經營不善,效益低下的結果便是難以償付的商業貸款和各項應付賬款,為了填補空缺,經營者勢必暫時挪用沉淀資金進行投資以期利用投資收益來填補空缺。沉淀資金的不足直接結果就是企業流動性的不足。此外,將沉淀資金用于投資后一旦遭遇失利,無法回收預期回報,加上企業本身經營不善負債累累,就會產生一系列嚴重的資金問題。
網絡金融服務環節崩壞,企業效益下降,沉淀資金使用不當,這些問題一經出現,將會直接造成巨大的信用風險。而網絡金融的發展又恰好依賴于社會信用體系,網絡金融如果不依靠社會信用體系,缺乏有效的信用依憑,通過發達的絡所獲取的大量的信息就沒有了用武之地,整個網絡環境被大量冗余無用的信息盤踞,導致信息的不對稱。大量的問題P2P網貸平臺就是因此而產生。
(二)系統性風險
在網絡金融的傳統風險之中,由于市場風險為起點引發流動性風險,最終導致信用風險形成嚴重的信任危機,這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可以看作是網絡金融的系統性風險。
對于這一點,學者邢辰(2015)在探討如何構建網絡金融風險的監督模式一文中也已經指出,網絡金融的系統性的風險是指,在網絡金融系統整體運行環境下,其中一個環節出現某種問題,這種問題看似無關痛癢,但是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系統性的,如果不對其進行妥善,及時的處理,將會影響網絡金融系統整體的運轉,甚至對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安全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二、 特殊風險
對于特殊風險的定義和劃分,各行各業的學者和專家們也都有自己的想法。馮金茹(2015)歸納了網絡金融特有的兩種特殊風險,技術安全風險和網絡金融業務上可能產生的特殊的業務風險。
(一)技術安全風險
技術安全風險是網絡金融特殊風險區別于傳統金融風險的重要標志。主要包括:網絡安全風險、技術選擇和技術支持風險、系統漏洞以及硬件損壞產生的風險等。網絡是網絡金融活動必不可少的媒介。網絡安全風險主要是指由于網絡波動,程序設計上存在缺陷,或者技術漏洞而造成用戶數據的損失,以至于對客戶的財產安全構成威脅的可能性;想要參與到網絡金融這個領域中技術是一個必選項,但是許多企業和機構自身不擅長相關方面的技術,而培養一批所需要的人才的周期過于漫長,難以滿足短時間內企業和機構的迫切需求。所以對技術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相關技術一旦確定下來,是要與用戶的數據信息直接連接,更不可能隨時更換,如果選擇的技術不夠成熟完善,后期的支持和維護的人力和財力的消耗十分驚人;客戶相關的所有信息都保存在一個服務器中,一旦服務器硬件損壞,數據永久性的丟失難以恢復,而且硬件的損壞則屬于不可抗力因素,難以對此類事件的發生做出一個準確的預測和判斷;至于系統自身的漏洞,則是不法分子的首要目標,如果系統中存在的漏洞被不法分子所發現并加以利用,如果發生這類事件,其產生的后果也是災難性的。
網絡金融因其特性,正因為其具備過去的事物不具備的特點,給人們帶來的風險是陌生的,人們缺乏一套有效合理的機制應對;
(二)業務風險
法律風險是其中一個。我國現有的行政法規僅僅是針對于傳統的金融行業,在網絡金融方面,法律體系的建設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政府僅僅是針對目前網絡金融領域的亂象提出了監管辦法,但是對于之中的細節處理,仍需要時間來完善。許多非法活動,利用網絡進行非法集資和洗錢活動并沒有明確的法規政策對其進行有效的打擊。
除了以上敘述的傳統風險和特殊風險之外,還有許多風險是尚未暴露出來的,這需要對網絡金融高度關注的同時,積極準備應急預案。(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