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摘要】教學設計是促進任務引領教學主體獲得知識、提升技能的效率和激發學習興趣的技術過程,具有教育科學的屬性。研究闡述了外貿行業典型工作任務的生成以及在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下,國際貿易專業核心課程實施任務引領型教學模式的建構要素及其過程。
【關鍵詞】高職教育 核心課程 任務引領 教學模式構建
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培養第一線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下簡稱“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教育必須突出職業特色。就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而言,要培養外貿企業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術型人才,其目標和定位就必須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圍繞“能說、會做”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大力改革和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重點解決任務引領教學模式的建構問題。
一、師生角色轉換、團隊協作是任務引領型教學模式構建的邏輯前提
所謂任務引領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者在教學主導者的引領下,在密切聯系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景中,憑借完成特定的任務來接受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這種教學模式符合行動導向教學的特征,使任務引領下的教學主體學習的動機和目的都比較明確。倘若任務引領教學在開放平等的教學環境中進行,教師角色就會由原來的“講授者”轉化為“引導者”,教師的職能也由“主導教學”轉向“引導教學”,學生自然就會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化為積極地參與、發現和探究真實或模擬的障礙問題,顯然,這種體現“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無疑非常有利于刺激學生求知和提升技能的欲望。
實際上,任務引領教學就是圍繞一個完全融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特定任務來進行的教學活動。學生履行任務的過程,既是學習教學內容的過程,也是綜合應用相關知識和運用匹配技能的過程。而且,這種教學模式下的教學過程完成任務的主體一般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團隊協作,整個過程都需要團隊成員一起討論、分析,各抒己見,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清晰思路和方法,非常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學生為了完成既定工作任務,就會遵循業務操作規程,認真學習教學內容,當學生遇到某些障礙無法利用自身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予以解決時,就會嘗試用其他的方法來思考破解。這樣,就把學習內容延伸到課外,從而拓展了思考的范圍和擴充了自身知識面。這種教學模式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批判性的態度和思維面對要完成的任務,不僅要求學生要努力完成任務,而且還要求學生善于察覺任務中的問題,并能夠創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一個或系列方案,有時甚至能創造性地設計新的任務模型,從而使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持續化得到培養和提高。
二、典型工作任務引領下的自主實踐是任務引領型教學模式的基礎
職業教育學習過程是一個將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素質、技能與學習合為一體的綜合訓練發展過程,其核心專業課程學習內容針對一個職業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基于工作過程的系統化、整體化工作分析的結果其實就是典型工作任務,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學習領域的確定和學習情境的設計。當然,典型工作任務涉及“任務完成”的方方面面,如具體的工作對象、所需的工具、尋求的工作方法、勞動組織和特定的工作要求等。從國際貿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實踐而言,任務引領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模式或者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整體性、綜合性的學習方案,其顯著特征體現在“訂單獲取與履行任務完成過程的完整性”和“國際貿易理論與外貿技能實踐一體化學習”兩個方面。盡管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分為實踐導向、問題導向和項目導向教學三個層面開展教學實施,實際上,從更進一層的高度來說,無論哪一種層次都離不開學生自主學習的課業方式。所謂課業,是按照國際貿易專業學習情境設計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或自主完成的綜合性專業學習任務,是國際貿易專業學習情境的物質化表現。源自傳統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和以往的教材主要呈現和傳授顯性的國際貿易理論知識,本身缺乏與實踐國際貿易工作“物化過程”的直接聯系,因而對學生國際貿易綜合能力提高的程度非常有限。在職業教育領域中,教師作為參與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開發工作的主體,應按照外貿產業行業實際情況開發一些校本課程和校本教材,編寫一些以“外貿工作頁”和“國際貿易實踐引導文”為代表的課業文本,為任務引領型教學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
依照客觀事物的認知規律,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一般是從感性認識作為開端,其認知過程表現為“感知—理解—鞏固—運用”,同樣,職業教育的學生在學習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中也在遵循這一規律。
三、跨境電商背景下的任務引領型教學模式網絡平臺和語言工具不可或缺
近年來,跨境電商在全球范圍內高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貿易雙方憑借國際互聯網平臺達成交易、支付結算,并憑借國際物流送達商品、完成國際商品交換的一種國際貿易活動就是跨境電商。在高職國際貿易專業核心課程任務引領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學生在完成電商平臺速賣通賬號注冊、敦煌網賬號注冊、搜索關鍵詞、上傳產品等各項典型工作任務的時候,都無法離開互聯網平臺。即使任務引領教學主導者以演示的形式展示平臺操作要領或學生在討論關鍵詞編寫方法、產品上傳技術處理、平臺界面搜索障礙等具體案例過程中都一直在利用網絡平臺資源和服務器功能。目前,在業界,網絡技術已經實現了進出口商之間商業單證文件(如合同、提單、發票等)即時傳送和交換,遠隔重洋的交易雙方足不出戶就可在國際互聯網上進行洽談、簽約業務,其后報關、報檢、租船訂艙、納稅、議付結算等各項外貿業務手續也可以在網上完成,大大縮短了交易時間,既快捷又方便,帶動了銀行、海關、外輪運輸、保險等有關涉外部門工作效率的提高。
高職教育以就業作為導向,國際貿易專業要培養學生與國外客戶基本的商務交流能力,就要在完成典型商務洽談工作任務過程中,訓練學生使用英語時能準確把握語言的尺度,持續化增加外貿業務英語的交流溝通經驗,通過在不同談判溝通場所運用不同的交流技能,綜合運用學生自身知識背景和思維能力,提高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當前,外貿企業與國外客戶聯系主要是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必要的時候才通過口頭溝通。用詞精簡、句式嚴謹是外貿業務函電寫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英語語言綜合能力運用的一種體現。《進出口業務函電》與《進出口業務洽談》分別作為國際貿易專業核心課程,語言教學是其根本屬性,工作任務與流程只不過是其學習掌握使用英語語言的載體而已。在這里,英語作為國際貿易活動溝通交流的工具性特點得以極大彰顯。
四、表現性評價是任務引領型教學模式課堂有效性的重要體現
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20世紀40年代在心理學和管理學領域出現并在60年代運用到教育領域中,此后迅速興起的一種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是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或與結果做出判斷。表現性評價不僅需要收集學生的項目學習的最終學習成果,也需要觀察學生在項目學習過程中所創造成果的過程。職業教育課堂組織主張教、學、做相結合,在任務引領型教學模式下,學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的真實表現與系統的職業學習目標顯得非常匹配。
在任務引領型教學實踐中,國際貿易專業核心課程的課堂組織實施基本上可以做到以表現性評價作為教學實施監控的重要手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比如,對于理論性較強的《國際貿易政策與措施》和《經濟學基礎》課程在評價方式上采用了調查報告寫作、小組主題辯論、實踐案例分析等方式對學生運用國際經濟貿易理論分析和解決區域經濟實際問題的表現做出評估,評價的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通用能力;對于實踐性較強的《進出口業務綜合技能》《國際貨運代理》等外貿模擬實訓課程,就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通過實訓軟件利用計算機局域網對出口業務工作流程進行模擬處理,如訂單洽談、合同簽訂、報關報檢、租船訂艙、運輸保險、議付結算、單據處理等。這些模擬教學軟件基本配備自帶成績考評系統,源自其本身業務流程基本固定,學生可以通過反復操作練習就可以提高某些業務環節的熟練程度(如制單技術),所以對學生的業務表現評價問題,課程組任課任務引領教學主導者通過利用計算機操作模擬系統進行人機對話的方式對學生國際貿易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表現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表現進行量化評估,評價的是學生職業操作的關鍵能力;對于英語語言能力要求較高的《進出口業務洽談》《進出口業務英語函電》《議付單證繕制》等課程,各課程組要么采取紙質試卷方式,要求學生用專門術語進行寫作或填制,要么設置特定工作情境采用面對面的口頭方式或學生以完成特定項目任務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和英語語言能力的綜合運用,評價的是學生專門用途英語的應用能力。顯然,表現性評價統整了評價與課程,并將評價鑲嵌與課程之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教師和學生才會更有意義。
五、結語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現代科技和生產組織形式以及國際商務活動方式持續發展變化,外貿行業對人才素質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也對職業教育產生了極大影響,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無論基于職業教育理論研究課程實施模式改革的視角,還是通過具體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對任務引領型教學模式進行探索,既彰顯了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特色,也符合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潮流趨勢,契合了職業教育教學實踐的現實訴求,對時下如火如荼的職業教育改革而言可以起到中堅力量作用的參考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馬成榮.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的有效實施及其推進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3).
[2]劉邦祥.試論職業教育中的行動導向教學[J].職教論壇,2006.
[3][美]Grant Wiggins.教育性評價[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