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劉峰 計媛媛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互聯網領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經濟生活以及精神需求都發生了前所有為的改變。在這個大背景下會計人才的工作方式同樣得到了一定的改變,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更是應當從傳統的教學手段中掙脫出來,不拘泥于傳統的會計教學方式,真正的站在時代、社會、用工需求來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和完善。下面就來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對“互聯網+”視域下的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方式展開研究。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不僅將經濟領域與數據信息進行高度創新,同時也能夠在提升工作效率、推進技術產業等方面進行了顛覆性創新與改進。在這種大背景下財務會計工作手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在線財務管理、網絡代理記賬、云審計、云會計等財物活動更是借助“互聯網+”的力量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作為培養高技能實用人才的高職會計專業領域而言,更是應當順從時代背景,結合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展開相關教學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本質上實現教學理念與教學手段的顛覆與創新。
一、“互聯網+”背景下會計人才培養方向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會計工作職能也悄然發生了巨大變化,作為輔助實現企業管理、成本控制、效益提升的專業財務技術人員,傳統的會計核算職能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下企業財務管理發展需要,只有通過內在轉型、外在過渡,以一種全新的“管理型”財務會計人員身份投身于企業的各項數據控制與財務管理中,才能夠推進整個經濟時代的大跨步前進。為此,我們將“互聯網+”時代下的會計人才培養方向做如下總結:
(一)強調過程控制
傳統的會計管理主要是通過定期的財務報表來對企業內在的經營成果與財務狀況進行分析與反應,對于本期所發生的各類生產經營進行準確計量、記錄與報告,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卻忽略了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相關成本的控制與管理,不僅缺少相關的財務信息作為支撐來進行生產產品策略調整,同時也對企業未來的長期發展埋下了諸多隱患。而“互聯網+”下的會計人才培養則是要更加強調對新型信息技術的綜合融入與運用,在強調數據信息、財務信息分析的過程中,將更多的目光投在主動服務與決策輔助管理中,對于一切可能會影響到最終財務結果的不利因素進行干預與扭轉,從本質上提升會計工作質量與效率。
(二)實現靜態向動態控制的轉變
傳統的會計人才培養理念,更加強調對一席了靜態數據、靜態預算的預測、反饋與控制,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則是要從企業經營的動態管控入手,結合一系列相關的外部環境變化來進行科學的計劃與預測,對于一些動態中所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與扭轉,為企業決策者提供推進企業效益增長的機會,從本質上減少企業潛在風險。因此在進行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將授課理念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掙脫出來,以靜態控制逐步過渡到對動態的管控轉變中,引導廣大學生能夠通過各類實習與財務實操模擬來證實“動態控制”理念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應用。
(三)“互聯網+”為會計人才帶來的新機遇
在大數據融合與互聯網技術輔助作用下,高職院校在進行會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要將財務預測、財務分析、財務戰略規劃、市場資本運轉、風控與績效管理等內容融入到日常的授課過程中,通過對會計核算、管理等角度的價值理念轉換來進一步實現高職專業會計人員的培養,最終在“信息處理與提供”的層面過渡到“信息分析與輔助決策”、從“事后核算”過渡到“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培養出一支具有決策、計劃、預測、控制、監督、分析等技能的綜合性會計人才而努力。
二、“互聯網+”環境下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手段
(一)從轉變教學模式入手進行授課
“互聯網+”視域下的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必須要從傳統的一本教材、一名教師、一間教室模式中掙脫出來,通過“微課”、“云課”等方面來進行會計知識的教學推進,同時借助這種先進的教學模式來給廣大高職院校學生充分的自由,不僅能夠有效的對相關內容、學習時間進行自由選擇,同時也能夠借助“互聯網+”會計教學模式來將教學主體轉向學生,在一種多層次、多角度的學習過程中來將“學”與“教”進行緊密融合,真正將“線下”作為“線上”的補充載體。
(二)延伸課程體系
“互聯網+”時代下的高職會計人才培養必須要時刻以企業單位為導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就業教育環節中。因此在進行相關高職會計體系構建過程中,必須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與應用能力,要在傳統的課程體系構建中充分的考慮到專業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的聯合,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課堂實踐當中來,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確保每一名學生在未來走向工作崗位的過程中都能夠減少不必要的職場茫然感。
(三)加強高職會計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
作為一門更新速度較快的學科,會計專業從業教師必須要能夠時刻通過學習來武裝自己,時刻保持自己的專業認知更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通過積極、有效的學習方式來不斷對個人的知識庫進行提升和完善,在“互聯網+”時代的要求下積極的將自己培養成為“雙師型”會計授課人才,不僅要擁有十分扎實的會計領域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具有較強的社會財務人員實踐經驗。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選送一些會計教師走進企業進行定期的頂崗訓練等方式,從本質上提升教師的職業操作敏感性,也只有教師的綜合素質與綜合實力上來了,才能夠推進學生能夠在未來一線的實踐中得到有效提升。
與此同時,對于一些有條件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而言,還應當通過引進企業優秀財會人員走進高職院校擔任教師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確保每一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都能夠在各類的實訓中感受到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的要求。
(四)加強校企合作辦學
“互聯網+”時代下的高職會計人才培養,還應當站在校企合作辦學的角度進行延伸,上文所提到的仿真模擬實訓只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認知基礎的平臺,想要在未來的實際工作中擁有更加卓越的職業敏感性,則是更加應當傾向于會計師事務所、代理記賬工作的融合應用。在實際教學中,高職院校可以與相關的代理記賬公司等進行合作,制定一整套有效的“互聯網+”記賬、財務代辦流程,結合不同客戶的實際需求來開展更加多元化的經濟業務實踐,最大程度上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提供更多的經濟業務進行處理實操。
與此同時,在這種校企校聯辦的記帳機構中,對于一些業務能力強的學生校方必須為其提供廣闊的平臺,在降低企業招聘成本與培訓成本的同時,通過有的放矢的“師帶徒”、“比、學、趕、幫、超”來縮短學生上崗時間、增加學生的就業效果。
(五)從互聯網基礎角度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會計人才的培訓必須要在原有電子基礎、技能等基礎知識基礎上,逐步過渡到與時俱進的新數據環境中,從本質上轉變教學理念,將原有單一技能會計人才培養目標轉為復合型的“互聯網+”會計人才培養轉變。在教學推進的過程中,各大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工作者與管理者必須要充分的將“互聯網+”理念滲透到每一名學生的心中,通過“微課”、“翻轉課堂”、“網絡模擬實操報稅”等拓展課程的設置,來為學生的專業技能添磚加瓦,而通過各類APP教學軟件的應用,則是要碎片化的網絡學習模式跟深到每一名學生的心中,在幫助他們掌握會計這門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能夠有效的引導他們養成一種良好的互聯網學習習慣,為日后步入社會打下夯實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下的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必須要從實踐管理與信息化素養提升的角度進行推進,時刻以提升學生個人綜合素養來滿足市場經濟下社會用工需要,利用校企聯合等方式來進一步提升會計人才培養質量。(作者單位:合肥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