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云諾
空間經濟學研究的是關于資源在空間的配置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問題??臻g經濟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論文理清空間經濟學的理論脈絡,總結了近幾年來空間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和新的進展。
一、空間經濟學主要理論綜述
(一)基于外生化分析的空間經濟學理論
在早期,經濟空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被忽略了,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把空間視為中性,空間經濟學思想并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分支。
古典區位論是空間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古典區位論主要包括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空間市場理論、服務業區位理論等。古典區位論基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運用靜態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把價格、市場、利潤等引入分析框架,研究單個廠商的最優空間區位選擇??臻g經濟學已經成為經濟學中的獨立分支。
新古典區位論從網絡的視角研究企業區位選擇的問題,認為現實中的經濟區位選擇是網絡體系的構成。新古典區位論放寬了古典區位論的假設條件,構建了區位論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國貿理論打破了假設條件,即要素在空間可以自由流動,研究國界對國際專業化與貿易的影響。
古典區位論和新古典區位論的研究都限于既定空間,仍屬于外生化分析。
(二)基于內生化分析的空間經濟學理論
新經濟地理學探究空間發展不均衡的原因,D-S模型在處理規模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問題上提供了技術支持。假設資源約束,生產者生產規模越大,則成本越低,而消費者產品品種越多越能得到較多的效用,于是形成了一個矛盾。可用資源的增加和擴大的人口規模,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矛盾,規模經濟本身可以產生貿易。在此基礎上,克魯格曼在論文《經濟地理與收益遞增》中提出了中心外圍模型,首次把空間因素成功的納入到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中。中心外圍模型的主要觀點是在貿易成本很高的初始條件下,人口和生產穩定分散分布,當貿易成本逐漸減低,剛開始人口和生產的區位不會發生變化,但當貿易的成本低于某一個臨界值時,工業人口向某個區域開始遷移,工業生產隨之集聚,工業核心區和農業邊緣區很快形成。
空間經濟學發展起源于區位論,現已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集聚的規模報酬遞增規律、區域增長極發展規律等規律能科學的解釋經濟現實和預測發展趨勢,也形成了眾多理論模型。
二、近幾年國內空間經濟學的發展
克魯德曼認為,中國有非常明顯的中心外圍結構,有大量的產業集群,新經濟地理學的模型非常適用于中國。許多學者將該理論用于國際貿易領域。2012年熊靈等用計量方法分析省際貿易開放對經濟增長的空間效應。徐德友在空間經濟學理論框架下分析貿易成本對我國產業地理的影響。空間經濟學的應用領域逐漸擴大。出現了對知識外部性的相關研究。2017年,趙云基于知識外部性分析高鐵對區域經濟產生的影響,創新的設立了中心外圍知識創新模型。2018年,趙文等利用中心外圍理論研究高鐵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著重從分配效應來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研究。2018年,李樺楠等運用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功能,系統評述了空間經濟對客運交通需求特征的影響和交通需求模型的研究進展。
在2015年中國空間經濟學研究第七屆年會上,在空間經濟學的理論方面,人民大學孫久文教授指出空間經濟學在中國不過時,空間經濟學的研究要服務于我國的實踐。安虎森教授指出空間經濟學研究缺乏有效的研究工具。應用方面,孔慶洋教授分析了產業集聚與行業收入差距的關系。眾多學者紛紛指出我國環境污染地區差異比較大,東部工業廢水污染壓力較大,中部和西部固體廢棄物和廢氣污染壓力較大。
新形勢催生新的區域構成要素。2019年3月23日,楊開忠教授在首屆區域經濟學者論壇上演講《邁向新空間經濟學》 強調地方品質決定人才區位,進而決定創新、產業和地方繁榮。新空間經濟學強調地方品質驅動的人才、創新、產業、人口集聚與發展。2019年3月,夏添在論文《基于區域經濟理論的新時代空間尺度重構研究》中指出,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催生了新的區域構成要素,比如信息流、知識合作等?;ヂ摼W數據和手機移動端等大數據也成為分析經濟活動的數據來源。用動態的社會聯系替代距離作為區域劃分標準,修正空間經濟學尺度混亂的問題。在梳理總結我國空間經濟學研究的基礎上,他提出打破舊的行政壁壘,把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重新配置的觀點。
綜上所述,空間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踐在近幾年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新時代催生新的區域構成要素,空間經濟學的應用領域逐漸擴大,空間經濟學的理論扎根中國,越來越引起學者們的關注。但作為一個新興學科,仍然有較大的空間等待我們去開拓,比如國內還沒有出現空間經濟學與大數據結合的研究,空間經濟學誕生只有十幾年,空間經濟學未來可與城鄉規劃、創新系統等理論相結合,將是眾多學者研究的熱土。(作者單位:青島黃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