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敏(壯族)
恢復高考的第二年秋天,我從家鄉的小縣城到百色坐輪船往南寧求學時,還不知道作為港口的百色大碼頭,就是鄧小平從南寧到百色領導、發動百色起義上岸的地方。多年以后,當我一次又一次站到百色大碼頭上,追尋偉人足跡,凝望著右江東進的波濤時,不由得想起小平同志在南寧往百色的水路上說的那句川味濃重的話語:“廣西了不得!”
當年,壯鄉兒女為革命前赴后繼,在中國西南一角,高擎起紅七軍和紅八軍旗幟,旌旗獵獵起風雷。其后,這支“猛如虎,精如猴”的壯鄉紅色力量,“千里來龍”北上會合中央紅軍,并在日后屢建奇功,犧牲和奉獻于民族革命。
“廣西了不得!”正是對壯鄉兒女的革命氣概的高度稱贊。
今日廣西,為這句話賦予了新的含義,把這句話演繹得風生水起,用這句話裝點出大美壯鄉。
今日的“廣西了不得!”是廣西的發展之勢、發展之為、發展之力。壯鄉舉動牽天下。廣西的發展,已關聯到中國與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東盟10國的經濟、政治、外交、科技、文化等層面的深度合作共贏。自2004年以來,當11個國家一年一度在廣西首府南寧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上聯袂起舞時,廣西越來越成為擁有約20億人口的中國—東盟自貿區的交往平臺中心。
今日的“廣西了不得!”與當年的“廣西了不得!”既有區別,又一脈相承。
而今日支撐起這句話的,或者說這句話的核心力量,就是“百折不撓、實事求是、依靠群眾、團結奮斗”的百色起義精神!
于宇宙而言,我更熱愛地球;于地球而言,我更熱愛亞洲;于亞洲而言,我更熱愛中國;于中國而言,我更熱愛廣西;于廣西而言,我更熱愛百色。
正因為百色是我的家鄉,我不能不把“廣西了不得!”這句話的內涵,放到生我養我的這一方紅土地來審視。
是的,由于諸多原因,我的家鄉百色至今還是一個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大石山區、貧困地區、水庫移民區“六位一體”的特殊區域,是全國14個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從1993年起,我作為廣西電臺駐地記者,親歷了百色開展的人畜飲水工程建設、村級道路建設、茅草房改造、村村通電、村村通廣播電視、改善辦學條件、地頭水柜建設、異地安置、沼氣池建設、邊境建設等10大會戰,用心,用情,記錄了一個個、一件件扶貧攻堅“了不得”的人和事。
莫文珍,這個有著一頭花白短發,古銅色的臉龐棱角分明,精神矍鑠,說話鏗鏘有力的廣西田陽縣那坡鎮尚興村原黨支部書記、“全國扶貧狀元”、“全國勞動模范”、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就是一個“了不得”的壯家漢子。
土地是農民的根。而過去的尚興村14個自然屯,可耕作的包括石縫地人均不足兩分,沒電,一年里有六個月缺水。人們在哀嘆生存條件之險惡時,往往感嘆:“不怨天,不怨地,只怨爹媽把我們生在這里?!?/p>
而莫文珍,選擇的卻是積極的人生態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不久,擔任村文書的莫文珍向村黨支部書記道出了把尚興村搬遷出山外的心思。老支書是解放后尚興村第一任黨支書,他沒想到莫文珍這個二十幾歲的后生竟然提出“窮則思遷”來,氣得他直瞪眼睛:“哪個給你的政策?要是尚興村搬出去,真是丟我的面,丟共產黨的臉!”
莫文珍畢竟是一個樸素的農民,雖然不認為自己的想法有錯,還是把遷徙之事壓在了心底。
這一壓,就壓了6年。
隨著1985年新年鐘聲的敲響,黨中央開始在貧困地區打響扶貧戰役,莫文珍又向村支書提出搬遷到山外搞異地安置開發的心思,還是沒有得到首肯。
如果說,莫文珍幾年前提出把尚興村遷出山外,底氣還是不那么足的話,這次,他毅然絕然地要沖破傳統和習慣的羈絆,去選擇自己的出路,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向村支書攤了牌:寧可不當文書也要遷出山外!
面對這位倔強的年輕人,村支書只好答應了。
當時,莫文珍并沒有想到,這場命運的遷徙,會讓尚興村走出一條極具典型意義的脫貧之路。
今天,回過頭來看尚興村遷徙的意義及成就,深深的敬意再次從我心底升起。當年,莫文珍和他的父老鄉親要邁過這道高高的歷史門檻,是多么的不容易!
那年,莫文珍帶領16戶群眾下了山,先在附近的平旺坡搭棚暫住。他們白天到石場、石灰窯打零工,晚上加工椅子、書桌等木器。等到積蓄了一點資金,他們于1987年冬,與本鎮那馱村簽訂了為期50年,開發400畝荒坡的承包合同。于是,在這片名叫弄蕉坡的荒坡上,他們架棚搭窩,建起弄蕉屯,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們修公路,種玉米,種木薯。但是,由于缺乏資金投入,苦干了三年也僅僅能吃飽肚子。有4戶人家覺得異地開發沒多大指望,背起行裝回山里去了。此事猶如給了莫文珍當頭一棒。
這時,縣政府號召大力發展甘蔗生產和芒果生產,莫文珍又向農村信用社貸款3600元買回甘蔗種,分賒給各家各戶種植,共40多畝。
他那一直留在山上的父親聽說后,連夜下山指著他罵:“你這個敗家子!我養大你們兄弟六個都沒有貸過款。如果不成功,看你怎么還!”
聽說縣糖廠可以賒肥料,莫文珍又頂著巨大壓力去賒。當年6月份施肥后,正好下了幾場透雨,甘蔗苗開始茁壯成長。11月份甘蔗豐收,除了留種和償還種苗、肥料款,每戶還分紅300多元。第二年擴種一倍,獲得更大收成。原先打退堂鼓的4戶人家,又重新回到弄蕉屯。接著,莫文珍又組織群眾種植芒果,把200畝芒果地都搞了坡改梯,深耕改土,還修建了水塘、水井、水池,拉上照明電。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逐步搞起來了,收入也逐年增多。
弄蕉屯異地開發的成功,成為莫文珍動員村里其他農戶遷出山外的最有力的明證。他緊緊依靠各級黨委政府,主動與山外條件適宜的村屯聯系承包荒山,擴大開發點。到2002年,全村1300多人全部搬遷出了大山,形成10個移民搬遷村屯,在幾十座荒坡上種植芒果3000多畝。
為了消除鄉親們的后顧之憂,莫文珍組織村民籌集資金,經當地政府特批,買下了這些芒果地的永久使用權。
如今,尚興村僅芒果產業實現年收入近千萬元,全村人均年純收入超過8000 元,大部分村民住上了寬敞的“芒果樓”,購置了汽車、摩托車、農用車、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中高檔器具,過上了比較富裕的生活,成為遠近聞名的移民村。
陳開枝,中國扶貧基金會副會長、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是百色扶貧攻堅另一個“了不得”的人物。這個大鼻、大嘴、面黑、心熱,一副老農民模樣的人,是鄧小平南巡廣東時的“首席接待官”,近20余年投身扶貧事業,百色人民稱他為“廣州那個兄弟”。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東部對口幫扶西部的決策,廣東幫扶廣西,廣州幫扶百色,廣州市委決定由陳開枝負責這項工作。陳開枝時任廣州市常務副市長,受命后迅速趕赴百色,從此與這塊紅土地結下不解之緣。當時,百色12個縣(區)有10個為國家級貧困縣,其中兩個為自治區級貧困縣,357萬人口有60萬為絕對貧困人口。
陳開枝1940年出生于廣東云浮縣一戶窮苦農家,打小就遍嘗生活的艱辛。在百色崇山峻嶺的一個個偏遠村寨里,老區人民的種種貧窮困境,觸動了他心里那根最柔軟的神經。他想到當年小平同志舉旗領導百色起義,想到1992年他全程接待、陪同小平同志南巡廣東時的情形,默默擦去眼淚,在心里暗暗發誓:生命不息,扶貧不止,一定要實踐小平同志先富幫后富的理念,讓百色的“兄弟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陳開枝身居要職,公務繁忙,為了掌握百色老區貧困的真實情況,他平均一個多月跑一趟百色,深入壯鄉瑤寨實地調研。每次去百色都是星期五早上5點起床,趕7點飛機飛南寧,再乘汽車顛簸數百公里直奔扶貧點。車上放點紅薯、玉米,餓了就吃一口,常常是下午2點吃午飯,晚上9點吃晚飯,10點后開會研究工作,星期天晚上9點才從南寧飛廣州。干部群眾編了個順口溜:“跟著陳開枝,累死無人知?!?/p>
記得1997年11月13日那天,陳開枝一早忙到下午3點,還堅持去田東縣大石山區的作登瑤族鄉隴窮村調研。一路走的全是崎嶇的羊腸小道,又頂著秋日依然熾烈的太陽,陳開枝終因過度勞累、體力不支而昏倒,搶救了20多分鐘才醒過來。隨行的人們勸他回去,他擺擺手說:“老百姓走了那么多年都沒事,我這算什么。走吧!”說完,他用樹杈當拐棍,踩著亂石繼續往上走。
就這樣,他們一個村接著一個村地實地調研,終于拿到百色老區貧困的第一手資料,探索出了幫扶百色的幾條路子。而莫文珍帶領尚興村走出“猴子都難以生存”的地方,實行異地安置的成功經驗,被陳開枝列在幫扶路子的首位。
異地安置是一項難度大、過程復雜的系統工程。僅田林縣六隆移民開發區,陳開枝就去了28次進行現場指導。像六隆這樣的移民開發區,廣州先后幫扶百色在5個縣建起6個,完成搬遷大石山區特困農民8000多戶4萬多人。同時,開發主導產業50多萬畝,讓廣大移民實現了當年搬遷,當年開發,當年解決溫飽,當年住進新房的“四個當年”目標。
“如果不解決教育問題,純粹去解決生活問題,就不能解決根本問題?!?/p>
陳開枝深深意識到,“教育扶貧”才是改變一個貧困家庭命運的鑰匙。因此,他從1998年7月擔任廣州市政協主席,不再指揮政府扶貧行動后,依然忙于牽線搭橋,動員各方力量支持百色的扶貧事業,尤其是扶智工作,解決百色教育落后的狀況。
2005年,陳開枝擔任中國扶貧基金會副會長,肩上的扶貧擔子更重。他先后到過我國大部分的貧困地區和地震災區開展扶貧工作。但是,他的目光始終關注著百色這塊紅土地,關注著百色老區的扶智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海內外愛心人士捐資近3億元,在百色新建、改建了24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還在百色捐建教師培訓中心,實施廣州教師到百色支教,百色教師到廣州學習等,全面提高師資水平。經過近10年努力,百色的教育事業從廣西原來的落后市變成先進市、教育強市。
2012年,陳開枝又發起成立了百色市教育基金會,并擔任名譽會長,選定每年12月11日小平同志領導百色起義的周年紀念作為慈善籌款日,舉行大型捐資助學慈善晚會。目前已籌款1.8億多元,扶持了35000多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陳開枝自己也每年拿出一些退休金,至今已捐出30萬元。
陳開枝退休后,仍然堅持一年跑百色好幾次,一如既往地對百色老區人民傾注愛心。他最近一次赴百色是2019年3月,已近80高齡。這是他第107次百色扶貧行。
有人勸他說,年歲不饒人,悠著點??伤3O肫鹱约鹤哌^的路,是黨把他這個苦孩子培養成為能為老百姓辦實事的人民公仆,他心存感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p>
用詩人艾青這句詩來表達陳開枝對百色老區人民的感情,最恰當!
陳開枝把扶貧工作作為神圣使命,對百色所作的貢獻為我國的扶貧事業樹起了一座“扶貧豐碑”。他曾經獲得全國扶貧狀元、全國東西扶貧協作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2017年10月,又獲得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定的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
這些年來,廣州幫扶百色涵蓋多個領域,幫扶項目200多個,不僅促使百色老區經濟、社會駛入發展的快車道,還創造出多項扶貧奇跡。
聯合國開發署的官員到百色實地視察后說:“這樣的奇跡中國政府創造出來了,百色是中國政府保護人權的樣板?!?/p>
減貧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優先關注的首要任務。而按照我國“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確?,F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對全國1000萬左右貧困人口開展易地扶貧搬遷。而實施搬遷的經驗,相當部分來自于廣州幫扶百色的實踐,來自于莫文珍帶領尚興村開展命運遷徙的實踐。
莫文珍所在的田陽縣,按規劃也要搬遷出42000多人。這個縣為此依托芒果特色優勢產業,啟動建設20萬畝農林生態扶貧產業核心示范區,建成后可解決超過1萬名山區貧困群眾和易地搬遷戶就業問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二十年的莫文珍雖然已經卸任,但作為遠近聞名的芒果種植專家,他被聘為扶貧產業核心示范區負責芒果生產的技術指導員。他不僅用自己和尚興村的故事激勵人,還將芒果種植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更多群眾。
跟莫文珍一樣,面對新的歷史使命,百色老區人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的諄諄囑托,凝聚力量,奮力打贏脫貧攻堅奔小康之戰。
誠然,脫貧攻堅僅僅是百色老區人民傳承和弘揚百色起義精神,為“廣西了不得!”這句話提供明證的一個方面。
近年來,百色老區深入實施“一個高地”(即弘揚百色起義精神、構筑百色精神高地)“兩個再造”(即再造一個工業百色、再建一個百色新城)、“三個面向”(即面向東盟、面向粵港澳、面向大西南開放合作)、“四大攻堅戰”(即改革、扶貧、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等戰略,實現了百色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使百色在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現如今,我在南寧與百色之間往返,早就不坐輪船了。但每次回到百色,我都要到大碼頭去走一走,看一看。凝望著右江東進的波濤,仿佛依然聽到江面上回蕩的那句川味濃重的話語:“廣西了不得!”
責任編輯 安殿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