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海娜 李華偉
本文主要論述了埃文基人的社會經濟狀況、埃文基人社會及人口問題等。通過對埃文基人社會及人口問題的薄弱性及其不能盡快適應生活條件變化的原因進行分析,揭示出只有提升文化,改善生活方式,加強教育以及推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才能改變埃文基人的社會經濟狀況。從而為進一步做好跨界民族的社會經濟狀況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一、埃文基人的社會和人口的歷史沿革
埃文基人(中國稱鄂溫克族)的社會和人口都存在著很大的脆弱性,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無法很快適應生活條件的變化及社會環境的變化。事實上,鄂溫克以及其他少數民族部落,西伯利亞地區和遠東地區,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想改變此現狀,必須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和社會大環境的變遷。1917年十月革命后,這些部落大多數都走上了集約化社會發展的道路。在不破壞從前的生活狀態和社會環境的基礎上不斷改變舊觀念。國家有效的管理和支持,使鄂溫克經濟水平得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鄂溫克也從一個極其落后的民族轉變成了一個具有社會主義形式的民族,這是一次質的飛躍。蘇聯時代社會的發展,主要是人民自身的發展,克服發展道路上的艱難,重點在于文化,生活的復興,改善教育環境,引進先進的社會主義管理形式。
但是,在蘇維埃政權下,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國家在追求集體化的同時侵犯了鄂溫克族的某些權力。在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過度的集體化,也給鄂溫克的發展造成了很多不良影響。該方式在缺乏完善社會體系和教育程度較低的鄂溫克推行。建立鄂溫克國營農場,組織者認為這是一種刺激經濟發展的有利方式,但是實際效果并不明顯,一度使鄂溫克的經濟陷入衰退狀態,生產率下降,大額虧損,人們的實際利益遭到破壞。
最初,國家政策主要著眼于土著民族的大規模轉移,為土著民族提供適于生存的環境,引進先進的教育方式,總之,傳統的土著居民生活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不斷改進。
二、埃文基人的經濟現狀
在經濟改革、社會重建年代,國家農業經濟衰退,大量的農業人口被迫陷入極端貧困的境地,為生存而進行著艱苦的抗爭。而在北方的極端條件下,這個消極社會進程的出現帶來的則是更為強大的破壞力,并將埃文基人也一同裹挾其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官方數據,現在我們很難明確地評估出埃文基人苦難處境的真實程度。為此需要進行專門的研究,包括對他們常住地的情況以及對其生產活動條件的研究,即對鹿養殖場和他們的狩獵區進行研究。
事不容緩。因為阿穆爾地區埃文基人的人口總數僅為1269人,且在極具破壞性的社會經濟變革的強烈攻勢下,他們無論在社會權利還是在生態經濟等方面均不受保護,因此作為一個民族而言,他們將很可能不復存在。1999年對謝列姆金斯克區伊萬諾夫村的埃文基人進行生態醫學調查所得出的完整結果也證實了這個論斷的合理性。根據專家的結論,包括最小孩童在內的埃文基人中沒有一個完全健康的人。而這種情況在其他埃文基村落中也同樣存在。
如今的埃文基村落,極端貧困的現象普遍存在:饑餓多病的孩子、無業游民隨處可見,人們普遍酗酒。在這種土壤上滋生的只有一直飆升的高犯罪率,完全衰退的生產力,破敗的基礎設施和隨之而來的令人沮喪的未來。
埃文基人社會和人口問題的薄弱性及其不能盡快適應生活條件變化的原因都能在剛過去不久的歷史中找到答案。同其他生活在北方、西伯利亞以及遠東的少數民族一樣,埃文基人在較短的一段時期內,實際上,即在一代人的生命跨度中,不得不經歷了兩次巨大的社會動蕩。1917年十月革命后,這些正處于族長制氏族關系不同發展階段的民族便進行了緊鑼密鼓的社會變革。然而那時的變革具有漸進化特點,并沒有摧毀他們習慣的生活方式也沒有破壞其居住環境。在國家全方位的幫扶下、由于其積極接受管理再加上對這些民族活力的全方面刺激,其社會發展進程有了巨大的高質量飛躍—從最落后的社會發展形式轉向了現代文明,從原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轉向了社會主義模式。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擴大埃文基人的群體數量,強制將原著居民從家鄉遷出。他們在被遷往擴充后的居民點后便開始了定居生活,然而這些改變卻破壞了在民族分布特征及生物資源經濟利用形式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傳統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的基本準則。
三、國家政策對埃文基人的影響
國家對地方民族政策的實施是通過地方會議和經濟管理階層實現的。但由于原著居民中備用人才匱乏,所以位于關鍵管理職位的通常是一些外族人,而他們對當地的條件、經濟特征、埃文基人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及性格特征往往是不熟悉的。在對該族的村落及經濟發展等原則性問題進行決策時,原著居民的意見常常被忽略,他們本身明明對本族事務最在行,但卻常被看作是沒有外部協助管理就不能獨立構建生活的二等公民。曾進行過的各種活動實踐使國民經濟結構得到了均衡,為人們帶來了其他的勞作方式(乳畜業、養豬業、作物栽培等),但卻低估了歷史上在這里形成的北方綜合體中各領域—養鹿業、狩獵、捕魚業的作用。
現今,在近幾代人中針對埃文基兒童實行的寄宿制教育將孩子同家庭以及父母分開,帶來了家庭關系的弱化,幾代人間失去繼承性,以及對原始林區居民賴以生存的專業技能的遺忘。寄宿學校的孩子們從小就疏遠了其原本應有的生活方式,但最后看來,這種重新的定位在他們成熟后所得到的結果卻不總盡如人意。一位從未離開過家的17歲少年比寄宿學校的畢業生有更豐富的養鹿的經驗。此外,寄宿制教育還有另一個消極的方面:心理學家指出,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外的環境中長大,那么這有可能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影響,導致其在成熟后很難建立起一個正常的家庭。與此同時,從寄宿學校畢業的孩子們不單是對林區生活毫無準備,甚至對生活也毫無準備可言,例如,他們既沒有養成煮飯的習慣,也不習慣于縫紉。
四、結語
跨界民族的形成是人類社會進步一個較為漫長的發展過程,通過對埃文基人社會及人口問題的薄弱性及其不能盡快適應生活條件變化的原因進行分析,揭示出只有提升文化,改善生活方式,加強教育以及推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才能改變埃文基人的社會經濟狀況。從而為獲得更多民族珍貴資料、進一步做好跨界民族研究提供參考依據。(作者單位:1黑河學院;2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