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互聯網企業融資作為我國企業一項基本的運營形式,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我國現階段的發展來看,互聯網企業的融資遭遇了發展的瓶頸,并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項棘手的問題,縱觀企業融資,主要概括為是企業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包括了企業的財務狀況、企業的成本結構以及風險管理體系的不完善等,而后者則歸結為經濟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同時,互聯網企業的融資還伴有不同形式的風險問題,這也是互聯網企業融資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正是由于融資風險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互聯網企業的長期發展。
一、引言
互聯網企業的融資風險已經成為了影響企業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這也充分的反映出了降低企業融資風險的重要意義。尤其是互聯網企業融資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風險問題始終伴隨著企業融資的整個過程,而企業要享受實現真正的融資,企業管理者對于融資風險的管理認識不夠深入,忽略了企業融資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問題,或是采取了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但是因為無法充分的掌握企業融資的風險程度,認為企業在取得融資后的風險自然而然就會降低,恰恰是因為這種對于融資風險管理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在不經意間就增加了企業融資管理的風險,本文就圍繞以下幾點做出闡述。
二、融資方式存在的風險
互聯網企業初期規模一般較小,融資主要依賴于內部資金來實現。在市場變動的情況下,企業自身潛在的風險會使得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尤其是在以內源性融資作為主要的融資方式時,很難再擴大自身的規模,所以,無法應用規模的效益來有效的降低經營、管理成本,只要企業規模超出預算時,流動資金也會極大程度上的引發嚴重的正常運轉,這種情況會大大增加經營風險。對于直接融資而言,其優勢在于資金的流動非常迅速,并且效率較高,受到法律的限制也相對較少。但是這種直接融資方式的劣勢在于對于該企業的市場前景、籌資渠道與投資回報的要求過高,并且有時候還需要借貸雙方面對面才能完成融資。而間接的融資方式是以金融中介機構作為媒介來進行融資的,這種融資方式可以有效的分散融資的風險,實現該公司的多元化負債。
三、融資結構存在的風險
互聯網企業的內源性融資在成本中占比最大,但是其所面臨的財務風險相對較小,雖然相較于其它途徑所面臨的風險小,但是管理者也不能忽視這項風險的存在。在我國,諸多民營互聯網企業,其融資結構的風險主要以現金流量風險的形式存在,但是眾多原因導致中小互聯網企業能外部進行融資,而這種融資結構如果處于行業高速發展時期的時候,企業原有的現金流已經無法滿足自身發展的需求。當然,一些企業也會選擇企業外部借款的形式來進行正常的經營和管理,而這種情況也會增加借款到期無法連本帶利還款的財務風險。
四、融資渠道存在的風險
我國法律對于企業的融資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定,正是因為這些條例的約束使得眾多的互聯網企業無法從市場上獲得一定數額的籌資,這也造成了該公司直接融資渠道的狹窄。這些互聯網企業向銀行貸款是唯一的途徑,因為銀行融資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該公司融資的緊張局面,間接的影響了企業的長期發展,也增大了融資風險。
五、融資成本存在的風險
采用了財務杠桿原理進行財務管理,企業管理者也期望在財務杠桿的應用過程中獲得相應的杠桿收益。然而實際上,財務杠桿只在企業的負債經營過程中可以發揮其自身的優勢,其原因在于,國家規定企業所得稅要扣除相應的債務利息,而負債經營則在稅額的庇護下實現了更好的發展,但是內源性融資的經營則相反,它無法充分的享受到這一待遇。而隨著內源性融資所占互聯網企業資本的比重越來越大時,所能享受的稅額庇護的概率就逐漸減少,隨即就會喪失掉負債經營的好處,從而降低了企業所得利潤。所以相較于內源融資,債務融資的成本所占比重較小,而高的內源融資,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融資成本的不斷增加。
六、結語
互聯網企業對于國民經濟的作用不容忽視,在有效的緩解就業難的緊張局面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市場經濟,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實現產業升級。而隨著互聯網企業的快速發展,也存在后勁不足的問題,對于企業自身的對外融資也是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企業的資本結構、融資風險管理的問題日益突出,這也充分的反映出了我國互聯網企業融資風險管理刻不容緩。而為了有效的推進企業的快速融資,并提升其管理的效率,只有解決其在融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充分的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發展目標。(作者單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