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川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和區域文化承載的重要記憶,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載體。學校應合理利用“非遺”資源,促進“非遺”的傳承和發展,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進課程、上舞臺、推出去,使學校成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堡壘。以甘肅非遺節子舞進校園傳承教育為研究對象,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傳承的優勢,并初步探索出節子舞校園傳承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非遺 節子舞 校園傳承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子舞”的特點及價值
節子舞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是甘肅絲路文化寶貴的遺產。2008年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甘肅省重要的民族民間舞蹈,節子舞由于受到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宗教信仰、民俗文化、風俗習慣、審美觀念的影響,在長期的歷史傳承中,形成了系統的表演形式和獨特的風格特征,同時蘊含著深厚的絲路文化內涵。既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和欣賞價值,同時也是甘肅民俗文化研究中第一手寶貴的資料。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子舞”進校園傳承的現實意義
1.借地緣優勢,亮民族文化,構建節子舞傳承的人文環境。“每一種文化就其實質來講都有其地域性”。中職學校可以借地緣優勢,立足學校實際,以非遺文化傳承為切入點,以相關課程開發理論為導向,以“非遺”文化節子舞為素材,將地方民間舞蹈藝術引進校園為目標,力求深入剖析“非遺”文化節子舞的價值。通過對“非遺”文化“節子舞”進校園傳承探索性研究,讓節子舞資源走進校園課堂,走進社區社會,走向世界,進一步推廣,實現校園文化教育的“審美體驗價值”,“文化傳承價值”和“社會交往價值”,開辟出一條具有區域性文化符號的特色發展路徑。
2.重載體創新,顯學校特色,確立節子舞傳承的精品文化。無論是節子舞還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包含著許多傳統文化的內容。需要教育工作者去努力挖掘探索,并且充分地運用到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之中。節子舞自身的傳承危機與學校校園文化多樣化的需求,使得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和“非遺”保護成為一種剛需。因此,學校傳承節子舞,打造校園文化品牌,提升學生素養,促進身心發展,探索與保護傳統文化,使學生成為保護傳統文化的新生力量。
3.傳節舞聲聲,結累累碩果,唱響節子舞傳承的省粹華章。將本土藝術資源合理引入中職學校課堂教育中,不僅能豐富藝術課程的內容,完善學校校園文化教育的功能,并且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本土文化的作用也舉足輕重。在表演性“非遺”文化課程當中,中職學生不僅是學習者,也是傳播者,不僅可以讓青年學生成為民間藝術的傳承者,還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讓學校成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堡壘。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子舞”校園傳承的方法及途徑
1.以非遺傳承人為載體,引領活態傳承。開展節子舞校園傳承全過程中要始終加強與非遺傳承人密切聯系,尋求非遺傳承人在校園傳承上的指導和幫助,從而獲取更多的傳承資源,拓展活態傳承空間。例如,我校就特別邀請節子舞傳承人趙吉海老人親臨指導,傳授節子舞的基本套路,講授節子舞的藝術知識和文化內涵,為我校校園傳承提供了支持和引導,這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選擇與必由之路。
2.以特色教學為目標,助推可續傳承。“非遺”文化節子舞課堂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對本土表演性非遺技能探求的欲望,讓其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升自身素養,促進身心發展,助推可續傳承。
3.以“互聯網+”為手段,實現資源共享。“互聯網+”技術是當前“非遺”保護的重要形式,也是校園傳承的有效途徑。“互聯網+”技術可以營造與節子舞主題相匹配的教學場景,通過多視角、全方位的空間展示,可以調動學生視聽,強化刺激,喚起情緒,提高學習興趣,使其更深刻地感受節子舞的韻律美,提高對節子舞的審美能力。“互聯網+”技術也可以做到“非遺”與校園數據庫的資源共享,能讓學生隨時隨地地學習非遺資料,了解非遺知識,感受傳統文化。
4.以校外公益活動為依托,創新傳承方式。積極參加校外公益活動,是校園傳承“非遺”文化資源的重要補充。將“非遺”進校園和校外公益活動相結合,這樣可以不斷豐富非遺文化傳承的內容和內涵,也可以將非遺文化傳播到廣大社會中,讓廣大群眾熟知并學習節子舞。這樣即提升了學校形象也做到了宣傳“非遺”文化的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子舞校園傳承形式為學校特色文化建設注入了活力,也無形中喚起了中職生對生命的信念,對生活的追求。今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子舞必將在校園生根、發芽、開花又香飄園外,它將在我們周邊的社會氛圍中以涓涓細流,沁人心田的自然美感,得到傳承和延續。
參考文獻:
[1]佐夫.我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J].大眾文藝,2014,(11) :5.
本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立項號:2018gszyjy-41《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子舞校園傳承》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