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群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職經管類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學或會計學基礎課程已形成慣例,但在教學實踐中,還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與專業關聯度低、教學方法與手段滯后、缺乏適用教材等諸多問題。為此,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應立足于專業人才培養對會計的實際需求,明確課程目標、重構教學內容、采用先進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教材內容體系,以進一步提升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會計課程;非會計專業;教學改革
非會計專業是指經濟管理類專業中除會計專業以外的其他各個專業。會計是一種“商業語言”,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一直以來,會計課程不僅是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也是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然而,在教學中由于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定位缺失,教學目標不明確,導致非會計專業和會計專業的教學趨同嚴重,沒有根據不同的專業需求和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以致教的辛苦,學的模糊,會計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教學效果普遍較差。雖然目前已有諸多專家學者對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進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諸多有益的對策,使得高職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有了新的突破。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依舊難以擺脫會計專業教學模式的影響,存在各種不足之處。探究如何進行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高職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程定位缺失,教學目標不明確。一方面,會計課程授課教師大多是會計專任教師,長期專注于會計專業教學,對非會計專業目標和專業需求知之甚少,在教學設計時沒有區分非會計專業和會計專業,而是單純地按照會計專業要求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運用到非會計專業的教學中,二者教學目標的差異性得不到體現。顯然,這種做法對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與教學目標缺乏正確定位。教學目標不明確,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大多數非會計專業學生沒有認識到會計在專業職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普遍認為會計課程與自己所學專業關聯度不高,對專業能力培養作用不大,學與不學,學好學壞一個樣,學習興趣不濃,熱情不高,投入不大,效果往往也不盡人意。
(2)教學內容與專業關聯度低。教學內容應當根據專業人才培養要求、課程定位及課程目標來確定,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針對性和實用性。但目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或會計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大綱仍然參照會計專業來設置,以培養會計職業能力為主線,基于會計工作過程來安排教學內容。會計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構成會計學或會計學基礎的重要教學內容。講授往往按照會計對象、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會計科目與賬戶、復式記賬、會計憑證、會計賬簿順序,最后以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業務為例,就如何采用借貸記賬法編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的會計核算流程進行說明。對非會計專業與會計專業來說,區別就是課時的差異,體現在講授內容上增減。很顯然,這樣的內容安排與各專業的知識需求是脫節的,教學內容也沒有體現專業差異性。
(3)教學方法與手段滯后。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然而,目前會計課程仍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老師不停地講,學生被動地聽,這樣容易使學生對課程逐漸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會計課程教學手段的運用上,還沒有達到與時俱進。雖然目前已進入“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化技術手段已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不斷創新,但這些新型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卻很少被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教學所采用,以ppt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傳統多媒體教學仍然占據了半壁江山,落后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只會讓原本枯燥抽象的會計課堂難上加難,也只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4)缺乏適用教材。教材是否適用,直接關乎教學大綱能否落到實處,教學目標能不能順利實現。長期以來,會計類教材基本上根據會計專業需求,從滿足會計信息核算者使用的角度來編寫的,很少有為非會計專業使用而編寫專門的教材。近年來,教材雖然有了“適用會計專業”和“適用非會計專業”之分。適用會計專業教材是基于會計職業能力培養,按照“基本理論+核算方法”框架來編寫的;適用非會計專業教材則是基于培養運用會計信息能力,按照“基本理論+核算方法+會計報表分析”框架來編寫的。實際上,兩種教材內容大同小異,基本涵蓋會計核算七種方法相應內容,內容安排順序也基本相同。對于同一課程,采用非會計專業教材與會計專業教材的主要區別在于涉及內容的多少和繁簡。就特定專業而言,目前使用的會計類教材缺乏針對性,難以體現專業特色,不能滿足非會計專業實現會計課程教學目標的需要。
二、高職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對策
(1)結合專業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必須依據授課對象發展特點、專業需求和學科發展的客觀要求來設置。高職非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各專業領域的高素質復合應用型管理人才。因此,對于非會計專業而言,《會計學》或《會計學基礎》課程定位只是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基礎課程,開設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合格會計人才,而是為了完善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以適應未來從事專業領域經濟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非會計專業不能按照會計專業來確定教學目標,二者應當有所區別。非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導向在于培養能運用會計信息為本專業服務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非會計專業應當以經濟管理為主線,將財務與業務相融合組織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理解和使用會計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會計信息使用能力培養應有所差異。比如,對于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側重于利用會計信息進行管理決策的能力;對于金融、經濟類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側重于利用會計信息進行投融資決策能力;對于商貿、物流專業學生,則應側重利用會計信息提升成本管控能力。
(2)依托專業重構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目標,非會計專業應按照“會計目標――會計報表――會計理論和方法――經濟活動――會計報表”來安排教學內容。首先,從會計的發展脈絡讓學生理解會計與社會經濟之間的關系,理解“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內涵,明確會計目標――提供決策需要的會計信息,引出會計報表。其次,對各種會計報表進行介紹,重點介紹會計報表構成項目及如何利用會計報表進行分析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再次,從會計報表構成項目引出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會計科目與賬戶、復式記賬與借貸記賬法等內容,讓學生了解會計報表的生成過程。結合專業領域經濟活動,讓學生掌握經濟業務發生對會計信息產生的影響,明確財務與業務之間關系,讓學生建立信息鏈條的思維方式。最后,讓學生熟悉會計工作的性質,學會如何在工作中與會計部門更好地配合,能通過財務共享平臺獲得信息,利用信息進行經營管理,更好服務于本職工作,并通過了解以往信息關注未來。
(3)實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積極擁抱“互聯網+教育”,將職業教育和信息化相融合。以教學資源庫、網絡課程、“立方書”為依托,推行面對面課堂教學和數字化學習兩種方式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將在線教學與面對面教學進行一體化設計。在課堂,除正常的課堂講授外,還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啟發式教學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把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以增強教學效果。在課外,學生可進行在線學習活動,觀看教學資源、在線學習測試、參與回答問題、反饋等。學生與教師角色發生轉換,教師不再是主體,而是引導者、促進者,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或者合作學習空間,提升學習興趣的效果。
(4)創新教材內容體系。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安排,非會計專業會計教材編寫應站在經濟管理的角度,介紹會計與經濟的關系,應更多側重于如何使用和分析會計信息,如何將會計作為管理工具與專業相結合。這是編寫的總體思路。基于此定位,一方面,在教材編排上,突出系統性、邏輯性,打破傳統的“會計理論梹椈峒坪慫銆梹椈峒票ū懟苯灘目蚣埽Π湊鍘盎峒頗勘戧D―會計報表――會計理論和方法――經濟活動――會計報表”進行重構,將會計報表當作教材邏輯的起點和終點。從會計報表可以引出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會計科目等會計基本概念。通過各個會計報表之間內在的平衡和鉤稽關系理解會計賬戶設置、復式記賬法和借貸記賬法以及試算平衡等原理,通過結合專業實際,介紹經濟業務轉化成會計信息的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知道經濟業務與會計信息之間聯系,如何理解和利用會計信息進行管理決策。另一方面,在內容選取上,堅持有用性、易學性原則,對于非會計專業學生教學,要求理論知識夠用,注重會計知識運用。會計教材內容中應刪去抽象枯燥難懂的理論知識,增加案例分析,讓學生通過參與切實體會在實際工作中該如何使用會計信息為管理服務,并且可以增加一些直觀易懂,生活性、趣味性強的會計知識,以降低學習難度。
總之,高職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要結合專業背景,確定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選用合適的教材、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體現專業特色,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能運用會計信息為本專業服務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勇強.本科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6)
2.余宇瑩.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探究.高等教育,2018(9)
3.郭素芳.高校財經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優化.高教學刊,2018(5)
4.蔣大富.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材建設思考.財會月刊,2011(7)
5.李楠.管理者視角下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探討.商業會計,2015(8)
(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