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陽 麥奕郎 閆立峰 宋偉



摘 要:茶葉在我國歷史悠久,但自古以來茶葉的制作原料都是春茶嫩芽,使用不同的方法對其處理制作成不同種類的茶葉。而茶樹上粗老的葉子都被遺棄,尤其是在冬季的茶園中,茶農還需要對茶園進行修整,費用較高。因此,為了提高對茶樹資源的利用和茶農的收入,使用冬天茶樹的葉子進行不同方式的制茶,研究適合冬天茶樹葉子制作成茶的方法,結果發現采用清洗、280℃滾筒殺青40s、熱揉捻30min、30℃發酵24h、揉捻機復揉15min、30℃二次發酵24h、炒青機炒干3次、110℃烘焙1h處理的冬茶更適合做成茶葉。經測定,茶葉水分含量5.7%,浸出物含量40.1%,可溶性糖含量13.0%,茶多酚含量12.3%。
關鍵詞:冬茶;處理方式;對比;浸出物;可溶性糖;茶多酚
中圖分類號 TS20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20-0124-03
Abstract:Tea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but since ancient times,the raw materials for tea production have been spring tea sprouts,which are processed into different types of tea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The thick and old leaves of the tea tree are abandoned,especially in the tea garden in winter,the tea farmers also need to trim the tea garden,the cost is higher. Therefor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tea trees and the income of tea farmers,the leaves of winter tea trees were used to make tea in different ways to find out the method suitable for making tea leaves in winter tea leaves. Finally,it was found that winter tea treated by cleaning,280℃ drum for 40 seconds,hot rolling for 30 minutes,30℃ fermentation for 24 hours,kneading machine for 15 minutes,30℃ second fermentation for 24 hours,stir-frying machine for 3 times and 110℃ baking for 1 hour was more suitable for tea making. The tea leaves thus prepared have a moisture content of 5.7%,an extract content of 40.1%,a soluble sugar content of 13.0%,and a tea polyphenol content of 12.3%.
Key words:Winter tea;Treatment;Contrast;Leachate;Soluble sugar;Tea polyphenol
茶作為中國的傳統飲品,歷史悠久,風味迷人,是自古以來人人都愛喝的飲品。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了關于茶葉的記載[1]。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更是將茶葉作為一種草藥來處理,認為茶有降火、提神、去油膩的功效[2]。在隨后的發展中,又通過不同的處理方式將茶葉分為紅茶、綠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等6大類。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茶的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研究也更加深遠。茶葉的組成中含有75%~78%的水分和22%~25%的干物質,而在干物質中主要有18%~36%的茶多酚、20%~25%的糖類和20%~30%的蛋白質[3]。同時研究也發現,茶葉中的茶多酚具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抗癌等功效[4,5],茶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6,7]。
市面上的茶葉使用的是茶樹樹葉的芽尖進行處理的春茶,很少用到其他季節的茶葉以及粗老的茶葉。這種做法導致茶農在除了春季進行茶葉的采摘之外,其他季節都需要修剪茶樹,浪費樹葉,不僅造成了茶樹的利用價值降低,而且增加了茶農對茶園的修整負擔。因此,本試驗對冬天老舊茶葉進行處理,研究冬天的茶葉制成茶飲品的方法。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劑 使用產自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的茶葉。茶葉的采摘時間在2018年11月7日以后,夜間最低溫度連續7d在5℃以下時開始采摘,采摘通過機械采摘前7片鮮葉,只保留葉子。由于冬茶茶葉多為粗老葉子,根據屈家新的研究,清洗有利于除去其表面的重金屬,提高茶葉的感官品質[8]。因此在使用前先進行清理,洗去表面的污漬,以及農藥殘留,然后將樣品分為1、2、3和4號共4組并以不同的處理過程處理。將處理后的樣品研磨后,放入密封袋中備用。處理方法如下:
1號:采摘→清洗→滾筒殺青(280℃,40s)→55型揉捻機熱揉捻(30min)→發酵(30℃,24h)→55型揉捻機復揉(15min)→二次發酵(30℃,24h)→炒青機炒干(3次)→烘焙(110℃,1h)
2號:采摘→清洗→風溫萎凋(40min)→滾筒殺青(280℃,40s)→人工揉捻(8min)→發酵(30℃,24h)→茶葉炒青機炒干(3次)→烘焙(110℃,1h)
3號:采摘→清洗→滾筒殺青(280℃,40s)→55型揉捻機熱揉捻(30min)→渥堆(30℃,1h)→55型揉捻機復揉(15min)→炒青機炒干(3次)→烘焙(110℃,1h)
4號:采摘→清洗→風溫萎凋(40min)→滾筒殺青(280℃,40s)→人工揉捻(8min)→發酵(30℃,24h)→茶葉炒青機炒干(3次)→按比例添加冰葡萄,紅茶→烘焙(110℃,1h)
試劑為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磷酸氫二鉀(K2HPO4)、磷酸氫二鈉(Na2HPO4)、酒石酸亞鐵(C4H4FeO))、蒽酮(C14H10O)、濃硫酸(H2SO4),均為分析純。
1.2 儀器與設備 微量電子天平(AB104-N),梅特勒-托利多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分光光度計(UV1700PC),上海奧析科學儀器有限公司;臺式鼓風干燥箱(DHG-9053A),吳江韻達烘箱設備有限公司;集熱式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油浴鍋(DF-101Z),鄭州杜甫儀器廠;熱重分析儀(TA Q5000),美國TA公司;粉碎機(LG-01),瑞安市百信制藥機械有限公司;循環水式真空泵(SHB-III),鄭州世紀雙科實驗儀器有限公司。
1.3 方法 含水量測定使用TA Q5000以10℃/min從室溫加熱至500℃;浸出物測定參照GB/T 8305-2013;可溶性糖的測定使用蒽酮比色法;茶多酚的測定參照GB/T 8313-2002中的酒石酸亞鐵比色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含水量 由表1和圖1可知,處理后的樣品中含水量的高低依次為4號>2號>3號>1號。其中4號樣的水分含量最高,可能是由于添加了紅茶和冰葡萄進行拼配造成。單虹麗等對紅茶的含水量進行過比較,表明儲存的紅茶的含水量大于8.48%[9],比2號樣的含水量要高。而對比1、2、3號樣,發現通過復揉處理的1號和3號樣品的含水量,要比只通過手工揉捻處理的2號樣品的含水量低,這是由于冬天茶樹的葉子比較粗老,多次揉捻可以更好的破環茶葉中的細胞組織,使細胞中的水分更容易滲出。潘科等的研究也表明,復揉可以減少茶葉中的水分含量[10]。對比1號和3號樣品,可以確定2次發酵處理相比于渥堆發酵處理,對成品茶葉的含水量影響并不大。
2.2 浸出物的含量 通過圖2可以看出,浸出物含量高低依次為1號>4號>3號>2號,值得注意的是,1號、3號、4號樣品的浸出物含量大約是2號樣品的2倍。對于2號和4號樣,由于4號樣制作的過程中添加的冰葡萄和紅茶中含有所含的浸出物較多,從而引起了4號樣的浸出物遠大于2號樣。對比1號、2號和3號樣品可以發現,通過復揉處理的茶葉比只進行1次揉捻處理的茶葉更容易有浸出物質出現。這是因為在復揉的過程中,提高了植物細胞的破損率,增加了茶葉中內含物的滲出,并提高茶葉的風味。同時在楊遠慶等人使用春茶對復揉工藝的研究表明,合理的復揉可以提高茶葉的耐泡要求,并增加成條率[11]。而對比1號和3號樣可以發現,使用粗老葉的冬茶茶葉進行渥堆發酵和2次發酵時,2次發酵有利于提高浸出物的含量,同時浸出物的提升有利于通過直接飲茶來獲取茶葉中的有用物質,同時可以使茶湯口感更厚重。但2次發酵需時發酵48h,渥堆發酵只進行1h,對比來看,渥堆發酵更有利于節省成本。2次發酵之所以能提升浸出物的含量是因為在發酵的過程中,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將植物中的有機質分解成更容易溶于水的有機物。
2.3 可溶性糖的含量 通過圖3的對比可以發現,可溶性糖含量1號>4號>3號>2號。其中1號樣品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是可溶性糖含量最低的2號樣品的3.77倍。這是因為1號樣品在發酵過程中,微生物中的酶類物質將有機物分解為可溶性糖,同時在2次發酵過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將復揉之后的大分子糖進行水解,提升了可溶性糖的含量,同時也增加了茶葉中有機物的利用率。對比3號和2號樣品,可以發現3號樣品可溶性糖含量高。這是因為在對樣品處理的過程中,3號經歷了殺青、復揉和渥堆,從而將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轉化為小分子糖以及可溶性糖,同時倪德江等的研究也表明殺青可以提高可溶性糖的含量[12]。但對比1號和3號樣,發現3號樣的可溶性糖含量約是1號樣的88.7%,這是因為在渥堆過程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前期上升,后期會下降[13]。同時2次發酵會使完成微生物的酶促反應進行的更徹底,以便產生更多的可溶性糖。對于2號和4號樣品,可溶性糖含量的差距過大,是因為添加的冰葡萄和紅茶中包含有可溶性糖。由于可溶性糖是茶葉香氣的前提物質,是茶湯口感的呈味物質,因此可以確定2號的處理方式不適合作為冬天茶葉的制茶工藝。
2.4 茶多酚的含量 如圖4所示,茶多酚的含量是4號>3號>1號>2號。對比2號和4號樣,主要的原因是紅茶自身的茶多酚含量高,導致作為拼配茶的4號茶多酚含量比2號高。對比1,2,3號樣,可以發現,在經過殺青后再發酵可以有效減少茶多酚含量,朱德文等也發現經過殺青處理的茶葉茶多酚含量下降[14]。在陸錦時等對不同類型的春茶研究中發現春茶中多酚含量平均為30.4%[15],而本次實驗的樣品茶多酚含量均低于14%,遠小于春茶中的茶多酚含量,這可以表明在茶樹葉從嫩葉生長成為粗老葉子的過程中,茶多酚含量會下降,同時由冬茶制作的茶葉也會呈現出比春茶小的苦澀味。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4種不同處理方法的冬茶茶葉進行對比,發現通過清洗、殺青、揉捻、發酵、復揉、再發酵、炒干得到的1號樣品,具有可溶性糖含量高、茶多酚含量少、浸出物含量高的特點,更適合作為冬茶茶葉的處理方法。而通過清洗、萎凋、揉捻、發酵、炒干得到的2號樣品,其浸出物少,可溶性糖少,茶多酚含量少,含水量高,因此不適合作為冬茶茶葉的處理方法。由于冬茶茶葉多為粗老葉子,用處理春茶的萎凋、人工揉捻不能徹底破壞茶葉的細胞結構,使茶葉中的內含物流出。雖然在4號樣品的處理中添加了冰葡萄和紅茶,提高了茶多酚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但這些茶多酚來自紅茶,可溶性糖來自冰葡萄,并不是茶葉的內含物質浸出,所以,通過清洗、萎凋、揉捻、發酵、炒干方式處理不適合于冬茶茶葉。
更需要注意的是,可溶性糖決定了茶湯的口感,茶多酚決定了茶葉色、香、味。冬茶茶葉的茶多糖含量較高,更適合于進行茶多糖的提取,從而增加冬茶的經濟價值,提高茶農的收入。
參考文獻
[1]陶德臣.唐宋飲茶風習的發展[J].農業考古,2001(2):256-259.
[2]茅曉.藥茶歷史源流考略[J].中成藥,1992,14(1):41-42.
[3]宛曉春,李大祥,張正竹,等.茶葉生物化學研究進展[J].茶葉科學,2015,(1):1-10.
[4]王景梓,王崗,徐貴發,等.茶多酚的藥理研究[J].食品與藥品,2006,8(3):23-26.
[5]胡秀芳.茶多酚抗氧化機理研究現狀[J].茶葉科學,1999,19(2):93-103.
[6]NIE S,XIE M,LUO Z. Antioxidative Activity Evaluation Study on Tea Polysaccharide by tScavenging DPPH[J].Food Science,2006,3.
[7]謝明勇,聶少平.天然產物活性多糖結構與功能研究進展[J].中國食品學報,2010,10(02):1-11.
[8]屈家新,韓慶春,黃延政,等.鮮葉清洗加工工藝對茶葉品質影響的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09(2):26-27.
[9]單虹麗,唐茜.茶葉貯藏過程中含水量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現代食品科技,2005,21(1):58-61.
[10]潘科,莫從信,鄭文佳,等.復揉技術對都勻毛尖茶品質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10).
[11]楊遠慶,尹杰.茶葉揉捻的數學模型[J].茶葉科學,2003,23(1):38-40.
[12]倪德江,陳玉瓊,袁芳亭,等.名優綠茶殺青工藝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0,19(6):592-594.
[13]羅龍新,吳小崇.云南普洱茶渥堆過程中生化成分的變化及其與品質形成的關系[J].茶葉科學,1998(1):53-60.
[14]朱德文,岳鵬翔,袁弟順.不同殺青方法對綠茶品質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09,25(8):275-279.
[15]陸錦時,魏芳華,李春華.茶樹品種主要化學成份與品質關系的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1994(S1):1-5.
(責編:楊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