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歷史唯物主義 公共管理學 本土化
作者簡介:張沐華,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中圖分類號: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1.232
(一)建構中國公共管理理論
公共管理學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核心概念、經典命題和基本理論,主要來自于西方公共管理的經驗。盡管這些命題和理論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在中國具體應用當中,必須注意其理論預設、邏輯起點、價值負載和適用條件。換而言之,進行公共管理研究,不能簡單套用西方理論,要重視公共管理學的本土化研究。從必要性上來講,中國公共管理研究的起步較晚,但經過大量理論引介和學習之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術積淀。但從中國公共管理理論建構進度來看,目前仍然未能擺脫理論的不自信,使得一些研究成果僅僅成為西方理論的簡單地驗證,在話語尚處于失語狀態。因此,建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公共管理理論已經成為國內學術界的迫切任務。
(二)解決中國公共管理問題
歌德曾講過:“理論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常青”。 理論存在價值就在于能夠預測未來和指導實踐。如果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不能解決實踐問題,那么理論也就失去了其內在價值。國內學術界對于公共管理理論研究,歸根結底看是否能夠指導國內公共管理實踐,解決中國公共管理問題。中國正處于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但由于發展不均衡,部分落后地區,傳統思維往往還在向現代思維發展,部分發達地區,如深圳、上海、廣州等地區已經具有后現代化的初步特征。如此龐大的人口,在短短四十年時間,從基本溫飽走向全面小康,并在強大政黨的領導下,踏上了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這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所以,中國公共管理學理論,必須立足中國現實,回答時代之問。
(三)與西方的理論形成對話
中國公共管理理論體系建構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工程。中國公共管理理論需要具有原創性和本土性,同時也需要反對狹隘的自說自話和自我封閉。理論產生緣于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在對話交流中得到再次升華。因而,公共管理的本土化研究需要立足中國大地,同時也要具備環球視野。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厚文明積淀的民族,經過了近代苦難,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再次重返世界舞臺的中央。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世界上一直有一些中國威脅的錯誤說法。中國學術界需要積極總結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解釋中國模式,闡釋中國奇跡。在與西方公共管理理論對話和交流的過程當中,不斷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并為更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可供借鑒的中國方案,讓中國公共管理的先進經驗造福整個世界。
(一)實踐是檢驗理論的標準
理論是否正確必須要依靠實踐才能進行檢驗。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就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 實踐思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點,也是中國公共管理理論建構的邏輯起點。中國在建立新中國之后,就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并在此基礎之上,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形成了中國發展模式。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更是迎來了飛速的發展,在經濟總量上已經超越了日本,締造了中國奇跡。這樣偉大壯舉,需要從理論上給予闡釋。而之前中國公共管理學術界仍舊未能擺脫西方中心論的影響,一切以西方標準為參照。中國理論需要中國實踐進行檢驗。這與西方社會科學追求絕對理性及其包含的絕對價值出發有所不同。所以,中國公共管理理論,不是從普世價值出發,也不是從神圣模式出發,而是從自主探索出發,從實踐基礎和具體國情出發。
(二)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就指出:“當著我們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則的時候,我們就先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問題,然后再著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最后仍歸到矛盾的普遍性問題”。 這一理論原理,為開展公共管理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啟示:一方面,需要重視西方公共管理理論前沿,這些前沿理論反映了西方國家在從工業化向后工業時代轉型的問題,這與中國正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有所不同,但其中的經驗理論對于中國未來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另一方面,對于西方理論,在應用過程當中,需要持謹慎態度,需要進一步明確這些理論預設、價值負載、產生背景和適用條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假設,結合中國國情和具體實踐,進行假設驗證,從而提出本土化的理論,將認知提高到理性高度,實現矛盾普遍性與特殊型的統一。
(三)認知的無限性與發展性
真理既具有絕對性,又具有相對性。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就指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入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任何一種理論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時代環境,需要在具體實踐中積累和提煉而成,有其適用條件。以西方治理理論為例,其就有一定適用條件,要求具有發達的市民社會和健全制度框架,在此基礎之上組建社會組織,并與政府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對于中國,這種解釋顯然不能成立。如果忽略了中國共產黨這個重要政治主體,對于理解中國國家治理體系顯然是不夠的全面的。因此,中國公共管理的本土化研究是政黨主導后發現代化國家發展模式,這與發達國家公共管理理論能夠形成一定對比,從而在研究上實現理論的補充和發展。
(一)確定選題和提出假設
公共管理學論文選題一般來自于經典命題,或者來自于現實熱點問題,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理論素養和學術敏銳性。在初步選題之后,要分析研究可行性和前瞻性。因為如果沒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研究實力,就需要更換研究選題。在確定選題之后,需要利用已有的概念和原理,進行理論推導,以此提出研究假設,為后續研究展開提供方向。
(二)問卷設計和數據采集
根據所研究的公共管理問題,結合相關理論基礎,設計相應的調查問卷,確定調查對象、調查時間和調查地點,開展實地調研和數據采集。調查問卷問題的排列要有關聯、合乎邏輯,同時要考慮到調查對象的接受性。在社會調查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專業術語,對敏感性問題采取一定的技巧,使調查對象愿意回答,從而盡可能真實反映現實狀況;這項工作也可以結合訪談提綱交叉進行。
(三)數據處理和命題檢驗
在采集數據完成之后,需要借助一定的統計軟件如Spss、Eviews,進行統計分析,并對誤差進行分析。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角度來講,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將誤差控制在可接受范圍之內。通過統計結果,命題可能被證實,也可能被證偽。這就需要秉承科學的精神。如果是個案研究,還要具有一定代表性,最好能夠以小見大。
(四)理論修正和理論拓展
學理的發展來自于研究者長期的關注與不懈探索。中國公共管理理論建構必須立足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只有在命題得到現實檢驗之后,才能具備堅實的基礎。這一理論或者對于已有研究進行修正,或者對于已有研究進行拓展。但無論如何,都可以實現理論創新和學術增長,為公共管理學的本土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注釋:
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參考文獻:
[1]伊麗莎白·奧沙利文.公共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