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道 唐世斌 嚴壯洧 張文洪 陳梅 羅煉平



摘要:以南寧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為研究范圍和對象,對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吸引力的要素構成、產生機制進行分析,構建景觀吸引力的“推拉阻”三力系統結構;在對景區進行全面踏查、局部詳查的基礎上,通過文獻研究法、先導性探索法等,從景源價值(拉力系統)、景觀可達度(阻力系統)、景觀感知度(推力系統)3個方面(準則層),利用層次分析法(AHP)構建南寧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吸引力的評價體系。通過專家咨詢問卷得出各評價指標(因子)的相應權重,采用李克特量表的結構方式設計各評價指標(因子)的5級評分標準,制定景觀吸引力評價的5級分級標準;依據各指標(因子)的屬性、游人感知信息等,采用單指標評價法和問卷調查法對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的景觀吸引力進行評定。結果表明,南寧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吸引力水平較高,具有省際吸引力。最后,采從加強景區營銷品牌建設、提高參與性互動景觀空間建設、提高景區內部的交通可達性、提高景觀空間的奇特度4個方面,對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優化提升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景觀吸引力評價;“推拉阻”模型;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
中圖分類號:TU986?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20-0174-0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20.042?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evaluation of landscape attraction of Qingxiushan scenic spot tourist area in Nanning based on “push-pull-resistance” model
ZHENG Dao1,TANG Shi-bin1,YAN Zhuang-wei1,2,ZHANG Wen-hong1,2,CHEN Mei1,2,LUO Lian-ping1,2
(1.Forestry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2.State-ownd Tianhongling Forest Farm of Cangwu County,Wuzhou 543005,Guangxi,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scenic spot of Qingxiushan scenic spot in Nanning as the research scope and object, the elements composition and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the scenic attraction attrac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push-pull resistance” three-force system structure of landscape attraction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partial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scenic spo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he pilot exploration method, etc.,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he criterion layer) of scene source value (tension system), landscape accessibility (resistance system), landscape perception (thrust system),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is used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landscape attraction of the scenic spots in Qingxiushan scenic spot. The corresponding weights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factor) are obtained through the expert consultation questionnaire, and the five-level scoring standard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factor) is designed by us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Likert scale, and the five-level grading standard for landscape attraction evaluation is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the attributes of each index (factor) and tourist perception information, the single-index evaluation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landscape attractiveness of Qingxiushan scenic spo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dscape attraction of Qingxiushan scenic spot in Nanning is relatively high and has provincial appeal. Fin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marketing brand building of scenic spots,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ipatory interactive landscape space, improving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scenic spot, and improving the uniqueness of the landscape space,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ingxiushan scenic spot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valuation of landscape attraction; “push-pull-resistance” model; Qingxiushan scenic spots tourist area
國內對于城郊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評價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直接對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吸引力評價的學術研究還不多,且對吸引力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鄉村旅游景觀、城市公園、休閑農業觀光園等。也有一些學者探討了城市公園可達性,基于優化公園可達性以提高公園綠地對游憩者的吸引[1];再就是涉及到游憩價值和適宜性[2]的評價方面。只有少數學者基于景觀吸引力形成機制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如鄭文俊[3]基于旅游者的視角,從鄉村景觀吸引力形成機制綜合評價鄉村景觀的美景度、鄉村性、友好度、可達性、感知度;韓岳[4]在對浙江旅游景觀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對3個鄉村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價值進行評價,結合景觀可達度、景觀感知度進行了模糊數學綜合評價。鄉村旅游吸引力的評價對于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吸引力評價體系構建有十分重要的參考作用。張文彬等[5]首次運用統計學上常用的模糊數學法結合層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對吸引力進行定量分析,然后結合實例對目的地旅游資源、區位條件進行分析,初步建立了吸引力評價模型;呂君等[6]則深化了評價體系影響目標層吸引力的幾個主要方面,從旅游質量、生態環境、所處區域區位及交通條件4方面建立模型,通過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最終得出評價地吸引力狀況;陳端呂等[7]更是對影響森林景觀吸引力的影響因子進行了分析和定級,進一步深化了此領域的研究;田敏娟等[8]不僅評價了吸引力大小而且對游憩動機進行因子分析;丘萍[9]對吸引力評價指標權重確立的方法進行了探討,確定了采取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模糊評價;許詠媚等[10]在前人的基礎上先運用因子分析法確定評價指標再建立評價指標系統。從吸引力評價對象角度看,吸引力評價主要還是以旅游吸引力評價為主,也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引力進行的評價[11],還有少數是關于城市公園綠地游憩吸引力的評價[12,13]。
關于景觀吸引力評價從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和定量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法,是吸引力評價的研究趨勢,而關于指標選取、景觀吸引力要素構成則在相關研究文獻中少有提及,只有在對游憩者選擇目的地的游憩動機進行系統研究中借助“推拉”理論來建立相關性因子。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建立“推拉阻”模型,以南寧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為研究范圍和對象,對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吸引力的要素構成、產生機制進行分析,期望為評價指標(因子)的選取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為景觀吸引力評價模型的建立進行一些探索。
1? 景觀吸引力產生機制與影響因素
風景區自身景觀異質優越性帶來的視覺美學藝術感受和游憩者自身對景區游憩的心理動機,共同搭建出南寧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吸引力。從主客體要素的分析發現,風景區景觀吸引力構成要素主要包含以游憩者為主體的主觀因素和令游憩者產生愉悅意識的客觀景觀環境,主客體之間產生良性互動,則有利于提高景觀吸引力。風景區景觀吸引力產生機制是主體游憩者對客觀景觀環境的反應,這種反應是雙向、動態平衡的。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表現為主體對客體的選擇具有引導性,客體對主體有一定的刺激影響作用,兩者間動態的良性互動是提高景觀吸引力的關鍵;進而引導出客體對主體的景觀拉力,主體對客體的需求推力,兩者由客體條件影響產生可達阻力。
通過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調研分析、建立“推拉阻”模型,構建景觀吸引力的“推拉阻”三力系統結構見圖1。由圖1可知,風景區景觀資源價值(景源價值)構成景觀吸引力的拉力系統,風景區自身景觀的自然美學價值、人文景觀成為景觀吸引力的核心拉力,景觀環境質量也決定著風景區景觀吸引力的強弱;景觀的可達度構成景觀吸引力的阻力系統,風景區的交通可達度、經濟可達度成為景觀吸引力的主要阻力,信息可達度也是景觀吸引力的阻力之一;從游憩者角度而言,風景區景觀感知度則構成景觀吸引力的推力系統,游憩者的動機需求和感知需求成為景觀吸引力的重要推力,動機需求和感知需求體現在游憩者的游前感知和游中、游后感知之中。
2? 景觀吸引力評價模型的建立
2.1? 評價指標選取與權重確定
在對南寧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全面踏查、局部詳查的基礎上,通過文獻研究法、先導性探索法等對評價指標(因子)進行探索研究。基于“推拉阻”模型,從景源價值(拉力系統)、景觀可達度(阻力系統)、景觀感知度(推力系統)3個方面(準則層),利用層次分析法(AHP)構建南寧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吸引力的評價體系,并通過30份專家咨詢問卷得出各評價指標(因子)的相應權重(表1)。
2.2? 評分標準與分級標準
2.2.1? 評價指標(因子)評分標準? 景觀吸引力評價體系的因子層中既有定量指標(因子)也有定性指標(因子),為了消除量綱不同所帶來的不可比性,采用歸一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為了便于比較各指標(因子)之間的吸引力強弱,采用李克特量表的結構方式設計出一個5級評分標準,5個等級由高至低分別賦值5分、4分、3分、2分、1分。參考相關研究[3,4,12,13]和《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質量等級評定》(GB/T 18005-1999),結合南寧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的實際情況,確定每個指標(因子)的吸引力標度范圍,最終制定出適用于本研究對象的評分標準(表2),依據此標準進行調查打分。
2.2.2? 景觀吸引力評價分級標準? 為了科學、客觀、準確地評價風景區景觀吸引力的強弱,結合專家意見,也采用李克特量表的結構方式制定景觀吸引力評價分級標準,共分為5個等級,見表3。
2.3? 評價指標(因子)屬性與評分方法
2.3.1? 評價指標(因子)屬性? 所有評價指標(因子),依據其屬性可劃分為定量因子和定性因子兩類??梢杂镁唧w數字來量化的因子歸屬為定量因子;一般不能直接用數字來量化、需要采用好壞或其他文字來描述其特征,并通過制定的特征等級或分值而將其量化的因子,歸屬為定性因子。依此,確定出29個評價指標(因子)的屬性(表4),其中定量因子13個,定性因子16個。
2.3.2? 各指標(因子)評分方法確定? 依據各指標(因子)屬性、游人感知信息等,采用單指標評價法和問卷調查法進行評定;凡能依據實地調研所得的數據,按制定的評分標準評定其分值的指標(因子),采用單指標評價法;凡需依據調查問卷中游憩者反饋的信息,計算得到相應的結果,再按制定的評分標準評定其分值的指標(因子),采用問卷調查法。29個評價指標(因子)中,采用單指標評價法評價的指標(因子)有12個,采用問卷調查法評價的指標(因子)有17個(表4)。
3? 景觀吸引力綜合評價
3.1? 現場勘探與數據收集
為探究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吸引力的主要影響因素,調研重點內容放在以下3個方面。第一,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資源現狀及分類;第二,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可達度;第三,游憩者對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的景觀感知度。具體的調研方法依據調查指標(因子)不同而確定。
為了保證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調查對象包含了不同年齡、職業、收入等人群,且在發放調查問卷的同時,對受訪者進行一定程度的訪談調查。研究小組從2018年9月到2019年4月進行了多次實地調研并發放318份游憩者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98份;通過Excel、SPSS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
3.2? 單指標評價法評價結果
單指標評價法對12個指標(因子)逐一評價結果如下。
1)多樣性。對景區風景名勝資源進行分類,青秀山核心景區共有33處景點,依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標準》(GB 50298-2018),分屬風景名勝資源中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兩大類的生景、園景、建筑、勝跡、風物5個種類,占標準中8個種類的62.5%;33處景點中生景、園景、建筑、勝跡、風物類分別占比6.1%,36.3%、30.3%、21.2%、6.1%。此項為4分。
2)森林覆蓋率。青秀山以南亞熱帶植物景觀為主,森林覆蓋率高達86%。此項為5分。
3)奇特度。青秀山核心景區中最高海拔為285 m(鳳凰嶺),最低海拔為61.05 m。景區中部景觀功能分區地勢最高為高丘陵地貌,坡度較陡且多數屬于急坡類型(圖2)。此項為3分。
4)適游期。通過咨詢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管理者和經營者得知,青秀山四季皆可觀光游覽,適游期超過298 d,且南寧市常年無明顯極端氣候,溫度適宜。此項為5分。
5)空間距離。依據《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與劃分》(GB/T 17775-2003)“服務質量與環境質量評分細則”中對外部交通工具抵達景區便捷程度的評定標準。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北門到南寧吳圩國際機場的距離為30 km,距G75高速公路蒲廟出口6.8 km,距離南寧市火車東站6 km,距離南寧火車站8.5 km,總計51.3 km。此項為3分。
6)網絡曝光率。以“青秀山”為關鍵詞,通過百度搜索指數進行PC端和移動查詢(圖3)。2018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單日最高搜索1 024次,最低289次,平均454次。此項為1分。
7)營銷方式。截至2019年3月,收集到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的營銷方式包括景區網站、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電視、報紙、旅行社、各大旅游網站推廣等。此項為5分。
8)知名度。通過298份游憩者問卷調查可知,游憩者了解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的人數為271人,被調查總人數為298,旅游區知曉率為91%。此項為5分。
9)美譽度。通過298份游憩者問卷調查可知,游憩者喜愛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的人數為234人,了解人數為271人,旅游區美譽度為86%。此項為4分。
10)偏好度。通過298份游憩者問卷調查可知,游憩者偏好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的人數為204人,被調查總人數為298人,旅游區偏好度為68%。此項為分4。
11)文物藝術。青秀山擁有以文化書院為主題的特色景點,該景點內收藏了許多國內外的書畫藝術作品并且遺留兩處市級保護文物,從明朝流傳至今的關于青秀山的詩詞歌賦大約有72篇,文物年代一般,歷史文化價值較小,留存度較少。此項為2分。
12)外部交通。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地理位置優越,位于城市交通核心地帶。外部公共交通系統形成了以公交交通為主,旅游專線為輔的交通組織模式,且各線路大多數都是城市快速路或者城市主干道,城市地鐵青秀山站對市內居民和市外旅游者都十分方便。此項為5分。
3.3? 問卷調查法評價結果
17個指標(因子)采用問卷調查法,調研共發放318份游憩者問卷,收回308份,其中有效問卷298份,有效率97%。通過游憩者對指標(因子)的打分,結合專家權重計算,17個指標(因子)的得分見表5。
3.4? 綜合評價結果
綜合單指標評價法和問卷調查法結果,通過Excel計算各指標得分,最終得出南寧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吸引力得分為3.888 7分,介于[3.0~4.0)區間,表明景區具有省際吸引力(表6)。
4? 結論與建議
從指標層各因子的關聯系數雷達圖(圖4)可以看出,雷達圖為八邊形,指標層各因子的關聯系數差距比較小,說明南寧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在規劃、建設、發展過程中相對比較均衡。圖4反映出信息可達度相關系數<3,較低,意味著景區在市場營銷方面不理想,降低了整個景區的景觀吸引力。今后不僅需要提高景區的建設力度,還需要加強景區市場營銷方面的投入。景區的景觀環境質量相關系數最高,說明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色宜人,環境質量較高,這可以成為景區今后營銷的一個價值點??傮w而言,南寧青秀山風景名勝旅游區景觀吸引力水平較高,具有省際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