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婷婷
摘 要:本文通過對馬克思、涂爾干、韋伯、吉登斯幾位思想家的社會學理論的梳理,試圖分析現代性觀念的建構過程,了解現代性理論范式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現代性;現代性觀念;建構
一、引言
最早對現代性進行分析的是康德,??绿岬剑骸翱档碌呐袠酥局覀兊摹F代性的開始”。[1]在康德之后,黑格爾、馬克思、韋伯、海德格爾及哈貝馬斯等也從各種角度對現代性進行了建構。到了吉登斯,他對現代性理論框架又有了新的擴張。什么是現代性?在《現代性的后果》一書中,吉登斯認為,“現代性指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大約十七世紀出現在歐洲,并且在后來的歲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著影響”。[2]在《現代性——吉登斯訪談錄》一書中,他又認為,“在其最簡單的形式中,現代性是現代社會或工業文明的縮略語。比較詳細的描述,它涉及:(1)對世界的一系列態度、關于實現世界向人類干預所造成的轉變開放的想法;(2)復雜的經濟制度,特別是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國家和民主?!盵3]由此可以看出,現代性的研究對象涉及政治、經濟生活、社會組織及行為制度等方面,并有其產生的動力。
1971年,吉登斯的《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一書出版,該書主要對馬克思、涂爾干、韋伯的現代性理論進行了全面的解讀。吉登斯認為,三大思想家都是從單一的維度建構現代性,構成了所謂古典現代性理論范式。本文在吉登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一書的基礎上,試圖對幾位思想家的現代性理論進行梳理與對比。
二、馬克思的現代性
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封建主義解體,資本主義發展起來。馬克思把資本主義視為一個商品生產的體系,把普遍商品化作為資本主義市場的基本特征。在資本主義市場中,勞動力成為一種商品,“工人變成與其創造的產品同類的東西了”。資本主義經濟從根本上依賴于勞動契約。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競爭導致了現代社會的擴張。體現了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資本主義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唯一力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現代性的產生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為標志,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追求構成其發展的動力來源,現代性問題通過資本主義的矛盾、危機、異化和階級斗爭等體現出來。
作為一個影響深遠又極具爭議的社會主義學者,馬克思的著作具有明顯的19世紀的思想特點。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經濟因素和階級關系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吉登斯也認為,“資本主義對較大的現代性框架具有核心重要性。在現代社會中,經濟影響同它在從前社會形式中相比,其效應要明顯和深遠。這些影響的結構,以資本主義制度和機構為核心”。[3]
三、涂爾干的現代性
涂爾干是法國社會學家,其社會學思想主要受到圣西門、孔德、德國“學院社會主義”、康德及與他同時代的思想家的影響。吉登斯認為,涂爾干社會學思想的主題是秩序問題是個誤讀。涂爾干著作的主題是:在社會發展過程的背景下對社會團結的變化形式作出分析。
在《社會分工論》一書中,涂爾干的主要論點是:不同社會分工條件下的“正?!睜顟B形成了一種有機的穩定性,盡管傳統道德信仰的重要性在減弱,現代復雜社會并不會因此走向瓦解。社會分工的原因是社會密度的增加、社會容量加大這一“社會事實”,即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加使得同類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導致分工的專門化,在分工的基礎上,各種有機體得以依賴共存。涂爾干又提出了集體意識的概念,認為社會分工導致集體意識的普遍性衰減,成為一種高度抽象的普遍意識,給個人差異的增多留下了空間,使社會分工的擴大成為可能。
涂爾干認為,社會分工的最大功能不在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在于它的非經濟職能:有機結合代替了機械結合。他指出,在機械團結的社會中,集體意識處于支配地位;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一方面個人意識從集體意識中掙脫出來,而隨著個人主義的高漲,必然會出現一種要求絕對自由的失范狀態;另一方面人與人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相互依賴,形成了基于契約關系上的一種團結狀態。這種契約關系受到法律、道德的制約,成為社會賴于存在的道德權威。涂爾干認為,只有通過這種社會分工所帶來的道德統一才能解決現代社會出現的失范問題。需要強調的是,涂爾干并不反對所有的個人主義,他認為道德個人主義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產物,并不是建立在利己主義基礎之上,與國民經濟學家所說的利己主義有著決定性的區別。
涂爾干通過對澳大利亞土著圖騰崇拜的研究,認為宗教將世界分為神圣和世俗的兩類,神圣之物被人們賦予了神秘的力量,也就是說神圣世界是由世俗社會所建構的,宗教即對集體意識的信仰,來源于世俗世界。涂爾干宣稱,宗教是所有較具特色的觀念體系的發展本源,并不是馬克思所認為的觀念起源與經濟關系有關。
涂爾干認為階級沖突是“不同職業團體在分工中的道德合作方面不充分的癥狀”,也就是說,盡管當代社會階級沖突盛行,但是引起這些沖突的原因并不是經濟方面的,而是道德方面的。經濟重組不能提供解決現代世界中社會危機的主要辦法,將馬克思所提出的階級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性降到了最低限度,因此,涂爾干排除了在革命性變化的基礎上根本重組當代社會的可能性,是反對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這一說法的。
四、韋伯的現代性
韋伯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戰爭和革命的時代,德國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的勝利激起了狂熱的民族主義和對外擴張的熱情。1919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利益爭奪的斗爭,同時亞非拉各國的民族解放斗爭相繼展開。
吉登斯將韋伯對現代社會的描述歸于“理性化”范式,韋伯站在馬克思對立面,認為資本主義源于資本主義精神的推動,所以現代性的發展本質上是理性化發展的表現,隨著理性化的擴張,社會組織類型中最具理性化的官僚制度被建立。
韋伯所謂的理性,主要體現于對事物的理性計算。此外,還有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盡管韋伯在不同的場合對理性的界定不同,但他始終認為,人類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就是社會生活的理性化過程。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韋伯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精神”具有如下主要特點:“獲取越來越多的錢財,加上嚴格地避免所有天性的享受……他完全被看成是目的本身,而個人的幸?;蚶?,則被看起來是完全超驗的和非理性的。”新教禁欲主義對個人的實際經濟行為有著重要影響,在世俗生活中,促進了經營活動的理性化和再生產活動的規范化,從而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應運而生。這揭示了宗教理性主義的禁欲主義傾向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影響。
從消極的意義上來說,理性化的過程也就是逐漸“對世界的去魅”,“這其中沒有什么神秘不可測算的力量在起作用,恰恰相反,原則上,他可以通過計算來掌握所有的事情”。
韋伯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的出現是與官僚制不可分離的。建立在新教倫理精神的基礎上的傳統官僚制包含著孕育資本主義的因素,而資本主義的發展又進一步提供了建立合理性官僚制的空間。盡管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市場的自由、自由勞動力、經濟生活的商業化等也是資本主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在這所有的條件中,官僚制的意義是最為關鍵的,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需要速度和精確性才能實現,官僚制作為一種理性化結構,使經濟行動收到預期效果。韋伯認為,只有擁有了理性的法律,建立起普遍法制觀念,才能建立起現代社會官僚制——只有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下才能實現這一點。
韋伯認為,官僚制有著優于其他任何組織的管理效率,特別適合于管理大型而復雜的任務?,F代官僚制作為歷史上技術發展最為完善的一種官僚制,雖然是隨著資本主義秩序的誕生過程而產生的,但卻并不會隨著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革命而消亡。它一旦得到徹底的貫徹,就會建立起一種牢不可破的權力關系,這種權力關系能夠為任何統治者所用,不會因其中所涉及的人的變換而改變。它所特有的對專業知識和專業分工的要求使得人們很難中斷它,因為一旦中斷,系統就會發生混亂,效率就會大大受到影響,而在韋伯看來,即使是社會主義,最終也不得不對效率的要求妥協。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動力,“鐵的牢籠”異常堅不可摧。于是,韋伯對未來做了消極的預見。一個徹底官僚化了的社會,代表著個人自由的消失和意義的枯竭。
韋伯承認階級沖突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但卻否認階級斗爭具有馬克思所認為的那種重要性。經濟力量與政治力量的融合是馬克思著作中的一個關鍵原理,但是,韋伯認為,政治力量、經濟力量、軍事力量一樣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在社會發展中不存在一個單一的動力,有時候某個因素被認為是具有決定性的,即這種動力是具有偶然性的,沒有一個確定的普遍性因素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主要原因或動力。
五、吉登斯的發展與完善
通過對前輩理論的梳理和反思,吉登斯認為,三大思想家的現代性理論都在尋求對現代社會做一種單一的、占主導地位的理論闡述,他試圖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種新的嘗試,這也成為他后來完整的現代性理論范式形成的基礎。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吉登斯吸收三大思想家的理論進行“四維度分析”,建立了一種新的現代性理論范式:從資本主義、工業主義、監控和軍事力量四維度闡釋現代社會。這里看出來一些后現代批判主義的影子——盡管吉登斯不認為他自己對這些觀念的態度是批判性的。
參考文獻:
[1]郎友興,項輝.現代性:來自吉登斯的觀點[J].浙江社會科學,2001(3).
[2]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3]吉登斯,克里斯多佛·皮爾森.現代性——吉登斯訪談錄[M].尹宏毅,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