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輝
摘 要: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是一個雙向過程,既需要高校提升法治化管理水平,也需要大學生具備相應的法治素養,規則意識是法治素養的重要體現,其功能和內容都在高校管理法治化中具備特殊價值。本文深入分析了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的背景,全面總結了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對于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的內容梳理。
關鍵詞:大學生;規則意識;法治化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在高校推進學生事務管理法治化的進程中,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育是一項基礎性工程。作為高校管理法治化的對象,大學生的規則意識的建立,是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推進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的保障。
二、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的背景
學生事務管理法治化是指在依法治校的原則下,高校在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嚴格依照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和學校規定,管理學生事務、處理學生申訴、維護學生權益。高校管理職能的順利實施,不僅需要學校依法履行管理職責,同樣需要學生具備尊重規則、按規則辦事的規則意識,以實現依法治校的要求。
(一)大學生的群體特征對高校學生管理帶來的挑戰
大學生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體,他們雖然已經是法律上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但是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青春期的叛逆心理還沒有褪去,他們作為高校管理的對象對學校管理行為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觸情緒,尤其是當高校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限制到他們的行動自由或者生活便利,更有可能引發大學生的反感。此外,大學生對于高校在管理學生事務方面適用的法律規范很難有深入的了解,很多大學生對于自己的權力和義務不夠關心。這就導致大學生在接受高校管理的過程中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造成他們對于學校的管理政策的不理解甚至是排斥,而個體的情緒往往會更快地轉化為群體性的情緒,造成輿情危機。如果某一個學生認為自己在學校實施管理的過程中受到了侵犯,往往會在沒有經過證實或者未經合法性論證的情況下向其他學生傳播。社交網絡平臺的使用加速了這樣的過程,輿論的迅速傳播會給學校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也造成學校和學生之間關系的緊張。
(二)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高校實現學生管理法治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目前,我國高校在學生事務處理方面正處于逐步向依法治校轉變的過程中。就高校和大學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來說,現在的高校學生管理是處于一個“威權主義”逐步消解的時代。由于信息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大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和速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大,他們對于個人權益的關注和維護也在日益增強,高校管理者在學生事務管理活動中的職能和屬性則開始由偏管理向偏服務轉變,而非高高在上。高校與大學生之間的權力義務關系也在從“義務本位”向“權利本位”轉變,高校大學生開始更加強調自身權益,甚至學生狀告高校的案件開始增多。這樣的轉變對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大學生在應對高校的管理中,也開始從過去的被動地位向主動地位轉變。這種影響在促進高校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時,也需要大學生能夠遵守學校的規定,具備規則意識。
(三)高校輿情現狀愈發嚴重
近年來,高校管理成為負面輿情事件的“高發區”,僅2018年上半年引發全社會關注的高校負面新聞就多達十多起,內容涉及教師性侵、性騷擾、宿舍管理、校園安全、學生實習、教學及招生多個層面,幾乎涵蓋了高校學生事務的每個環節。此外,大學生在校園里經常遭遇的食堂插隊、圖書館占座及宿舍矛盾等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也存在對規則的不遵守情況。這些現象對于高校管理提出了挑戰,而大學生在遭遇問題時沒有良好的反饋和處理機制,更加傾向于在網絡上發聲,這一現象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愈演愈烈。這類問題也導致了大學生對于高校的信任感急劇降低,相對削弱了高校學生管理機構所應該具備的功能,通過合法途徑解決問題的道路遭到了堵塞,加劇了高校的輿情危機現狀。
(四)我國目前法治素養教育的缺位
目前,大學生在高校受到規則意識教育的機會較少,主要在思想政治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的“法律基礎”部分,通過法治教育中蘊含的關于規則、權利、義務等內容間接地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此外,高校對入學新生開展的對于學校管理規定的學習,也可以視作具有規則教育的部分功能。除了這兩項教育內容以外,高校對于大學生在大學四年的規則意識教育幾乎沒有更多的相關設置。
三、規則意識的主要功能
規則意識的培育對于大學生和高校兩者來說,都有更為具體的功能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規范大學生在校行為
大學生違反校規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包括逃課、違章使用大功率電器、考試作弊及打架等常見的違紀現象,對于學生的違紀,高校往往都是采取息事寧人、大事化小的處理辦法,也正因此違紀的現象才會屢禁不止。另外,由于大學生規則意識的欠缺,對學校的處理結果抱有不滿情緒時,容易引發大學生和學校之間的對立。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有利于規范大學生的行為。通過規則意識教育,不僅使得大學生對于高校管理的規章制度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也能夠增強他們遵守校規的意識,并能夠預測自己行為的后果,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
(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
高校規則意識教育的缺位往往導致大學生在畢業后往往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不具備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所應該具備的法治素養和規則意識。這也影響到了我國民眾法治素養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我國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公民法治素養教育是一項基礎性工程,提升全體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是全面依法治國各項政策措施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他們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他們的法治素養決定了我國依法治國可預期的水平,對在校大學生的規則意識培育將有助于我國公民法治素養的提升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三)推進學生管理工作水平
大學生規則意識的提升,將會促進他們對于校規校紀的理解和遵守,這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校的管理機構推進管理水平。高校學生管理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大學生作為被管理的對象接受高校的管理,同時大學生在規則意識提升的過程中也將更加重視對于自己權益的維護,明確在校行為的邊界以及如何通過合理合法的渠道維護自身權益,這也將督促學校管理機構改進服務和管理水平。
四、規則意識的主要內容
在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的視角下,大學生的規則意識有著更為具體的內容,主要體現為如下三個方面。
(一)遵守高校管理各項規章制度
大學生規則意識首先應該放在高校管理法治化的視角下進行審視,即大學生以高校的各項涉及學生管理的規章制度為準則,同時也包括在規章制度的規范下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履行自己的合法義務。根據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大學生在校期間會涉及到的事務包括學生的權利與義務、學籍管理、校園秩序與課外活動、獎勵與處分、學生申訴。這些大學生管理事務,幾乎涵蓋到大學生在校期間所有活動,大學生將對于高校規章制度的遵守融入內心,內化為自覺的意識,從而進一步規范自身行為。
(二)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身權益
當大學生的權益遭到高校某部門或者某人的侵犯時他們是否能夠通過正當渠道維護自身權益,是檢驗一所大學的學生管理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是大學生規則意識在現實中的具體應用。當前,我國各高校雖然設置了供學生申訴的機構和方式,但是還沒有培養起大學生通過這些渠道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很多大學生在與高校管理部門發生矛盾時,往往都是訴諸于輔導員或者網絡。這不僅使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而且也進一步造成了大學生和高校之間的對立情緒。規則意識培育的重要內容就是要讓大學生通過合法的渠道維護自己的權益,并在高校規則框架內解決問題。
(三)規則意識的外部延伸作用
大學生在高校期間培養的規則意識,其影響必然從高校內部延展至社會生活、從校園生活延展至畢業以后的生活,規則意識的功能不僅限于校園內,還會給大學生帶來很多更加積極的影響,他們在走出校園、進入社會以后,也將帶著在大學期間培養起來的規則意識去生活和工作。
五、規則意識培育的對策研究
規則意識,是一種內存于心、外化于行的觀念和態度,對于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育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的特點,根據當前大學生思維方式的特點,規則意識的培育可以采取如下路徑。
(一)規則意識培育融入思想政治課程
規則意識的培育應該首先發揮第一課堂的主渠道育人功能。規則意識教育需要以一定的法律知識和法治思想為基礎,由教師通過使用教材向學生系統地講授高校管理規定和法律基礎,思想政治課程是規則意識培育的基礎。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健康、正確的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的重要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體系屬于價值課程范疇,經過多年建設已經相當成熟和完備,在培養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公民上效果明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5版)在法律基礎的章節設置為:學習憲法法律,建設法治體系;樹立法制觀念,尊重法律權威;行使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這些章節的內容和主旨與大學生的規則意識培育有著很高的融洽度,都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法律和規則的信仰。因此,通過思政課培育大學生的規則意識具有先天的優勢。
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育應該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通過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內容中,逐步完善第一課堂的法治教育功能,可以分配2到4個學時專門用于規則意識教育。同時,也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微調,除了法律內容以外,還可以就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行為規范、《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及生活中的法律常識等內容,通過思政課平臺拓展第一課堂的育人作用。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平日經常進行的、滲透在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對大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起著潛移默化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于規則意識,不僅需要通過課堂講授為大學生打好基礎,更需要在大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培養他們對于規則的遵守,這個過程應該是潛移默化的,具有復雜性和曲折性。對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規則意識培育中的應用,需要注意如下幾點。
1.教育目的
日常思政教育所引導的規則意識不是一種刻意的說教,而應該融入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每次對學生批評和教育中引導他們學會對于規則的尊重。
2.教育主體
日常思政教育的工作隊伍應該是以學生工作隊伍為主的輔導員、高校黨團干部及思政課教師。這支隊伍熟悉大學生思政工作、了解大學生思想特點、具有豐富的學生工作經驗,在平時他們有很多機會能夠接觸到學生,對于開展規則意識的日常教育具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涉及到如宿舍矛盾、圖書館占座等現象時,他們的這一優勢也正是將規則意識培育落實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通過僅僅局限于課堂、書本、宣傳口號的需要。
3.教育方式
培養大學生的規則意識,重在日常。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隨時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關注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具體來說,對于規則意識的培育,要分不同的情況進行處理:如果是關于大學生與高校正常管理活動之間的沖突,需要及時向大學生釋明學校的管理規定,解釋學校的管理行為的合法依據,如果學生依舊有意見,可以讓他通過正規的申訴渠道反映問題,提出意見,對于這種現象,需要避免的是學生工作者對于學生申訴的視而不見或者一味打壓;如果涉及到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則需要學生工作者首先要調查明確具體事實,根據相關規定做出公正處理,要避免和稀泥導致矛盾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此外,宣傳工作對于規則意識培育也是必不可少,應該充分利用好宣傳標語的作用,尤其是圖書館、食堂、宿舍、教室、操場及草坪等場所,同時通過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網絡平臺的管理,發布、解釋學校的管理規定。
(三)發揮大學生申訴機制的作用
大學生申訴機制指的是在涉及到高校的管理行為與大學生發生沖突時為大學生提供的向學校陳述理由請求重新處理的機制。高校學生工作部門、后勤保障部門以及專業課教師在平時如果侵犯到大學生的利益或者在高校實施學生管理行為時大學生對于學校的管理行為不服的情況,需要為學生提供申訴和解決問題的程序和機構,按照高校學生管理的規定和程序作出裁定。這有利于避免因為大學生權益受到侵犯或者大學生對于學校管理規定的不理解而引發的輿論危機。同時,申訴的過程也是一個規則意識培育的過程,通過解決爭議,讓大學生明確自身權益和義務,了解高校大學生的申訴渠道,成為規則意識培育的“實戰演練”。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六章對于處理大學生申訴的要求和程序規定地十分詳細,包括學校申訴委員會的設立和組成、申訴流程、復查和投訴。但是在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實際中,卻很少有大學生通過申訴制度解決問題。原因在于一方面是高校沒有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對于申訴制度進行完全落實,學生通過申訴制度維護權益收效甚微,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學生規則意識的缺乏,不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關于申訴制度的規定,出現爭議時往往首先尋求輔導員的幫助,最后也是采取“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造成申訴制度的弱化。
通過落實高校申訴制度,給大學生提供明確的解決爭議的渠道,在維護權益的過程中使得大學生感受規則的重要性。這是規則意識培育的重要方式,因此高校學生管理部門需要提高申訴制度的實效性。
1.需要讓學生了解申訴制度
絕大部分學生對于高校的申訴制度缺乏了解,甚至不知道這樣的機制的存在。因此,高校學生管理部門需要加強在學生群體中對于申訴制度的宣傳,明確告知學生申訴制度的具體流程和規定,并且及時提醒學生通過申訴制度解決爭議。
2.完善高校申訴制度
高校申訴制度應該最大限度方便學生,有利于學生通過申訴制度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意見,并能夠讓學生與高校管理部門實現平等、公正的對話。成立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吸收學生代表進入委員會,對委員會的處理結果及時向全校公示。
(四)提升學生工作隊伍法治素養
高校學生工作隊伍直接負責管理大學生事務和思想政治工作,包括輔導員、黨團干部在內的學生工作者最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與大學生接觸最多,他們的一言一行會對大學生起到引導作用。但是由于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長期以來的權威思想和制度缺陷,學生工作隊伍的法治素養良莠不齊,在學生管理法治化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培育大學生的規則意識,需要學生工作隊伍發揮引導作用,在學生事務管理中嚴格按照規則辦事,在學生管理法治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提升學生工作隊伍的法治素養,需要通過開展學生管理法治化培訓,加強學生工作隊伍對于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相關法律和規定的理解,培養他們法治化管理的能力。此外,還需要制定關于學生工作隊伍違反管理規定的懲戒措施,完善舉報和問責機制,監督學生工作隊伍依法履行職責。
(五)完善學生管理規范體系
高校學生管理規定是高校依據上位法原則制定的適用于高校內部學生事務的管理法規。高校學生管理規范體系為學校實施學生管理提供了合法性依據,有利于推進學生管理法治化、加強學生管理的有序性,一套成熟、完善、合理的校規體系也將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規則意識,對大學生的在校行為起到一定約束和指引作用。由于高校校規本身具有的行政法屬性,并且是關于學生管理的強制性規定,需要對于校規的內容和制定程序進行嚴格規范,以對大學生起到相應的指引作用。首先,完善高校學生管理規范體系,在校規的內容上,需要嚴格遵循上位法即《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效力空間,不能夠與之相抵觸,尤其是關于學生違紀的處罰措施,上位法沒有規定的懲罰措施,高校不能擅自規定。其次,高校校規需要時刻根據時代的發展和學生情況的變化做好修改和清理工作,對于違法的或者適用性不強的規定要及時廢除。最后,校規的制定應考慮到學生意見。多數校規仍然是學校單方面意志的體現,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從而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甚至是對校規的反感。
參考文獻:
[1]張洪春.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程體系的途徑探討[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5(6).
[2]張斌,駱郁庭.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的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3]康琳娜.高校校規的法律思考[N].光明日報,201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