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湘
摘 要:2011年3月,教育部、財政部決定實施《高等教育機構創新能力發展規劃》。該政策中明確指出有必要激發高校的綜合創新能力。高校不僅要以培養優秀大學生人才為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根據政府的政策支持、結合社會企業和科研單位的人才需求,利用“政產學研用”模式為大學生的就業進行規劃與實踐。本文探討“政產學研用”模式對大學生就業產生的積極影響,同時也探究“政產學研用”模式中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困境,最終提出解決途徑。
關鍵詞:政產學研用;大學生就業;高校教育
一、引言
“政產學研用”模式是以“產學研”和“政產學”為基礎的一種新模式。它兼具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屬性,同時融合了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對于大學生就業提供五大權力資源的優勢,實現新型的綜合創新思維?!罢a學研用”模式的運用可以讓大學生就業之路走得更穩更好。本文探討了“政產學研用”模式對大學生就業產生的積極影響,然后以“政產學研用”模式中大學生就業問題為研究內容開展了問卷調查,并對423份網上問卷數據進行對比。旨在通過收集相關數據,更準確了解當前大學生就業過程主要面對的困境,為本文的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撐,最后從政府、企業以及學校等角度提出了建議。
二、“政產學研用”模式對大學生就業的積極影響
(一)促進大學生就業
在“政產學研用”模式中,政府機構處于宏觀層面,可以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企業集團、高校、科研院所處于微觀層面,是具體的活動環節。大學生通過關注目前就業市場的需求,多方面地從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之間的有效聯系中獲得優勢和資源。這將有助于大學生認清目前的就業方向,解決部分大學生在找工作過程中存在的思想及心理問題,更加集中化的找尋就業目標,有助于大學生就業時的效率和效益提升,從而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
(二)提供更多的交流平臺
在就業形勢嚴峻和社會多元化的影響下,大學生就業觀念迅速面臨挑戰,導致大學生就業在規劃過程中失去方向,大學生不了解目前自己所屬專業的就業前景和人才需求的接口。在“政產學研用”模式中,高??梢耘c企業、科研院所進行合作交流,了解目前就業市場中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和目標,再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與企業、科研單位進行有效的對接,直接增大大學生的就業機會。高校積極主動地增設大學生與企業、科研單位的交流學習,增加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資源的多種渠道,拓展大學生就業的資源平臺,促進大學生與企業、科研單位涉及的人才招聘進行交流、溝通,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發展適合個人的就業方向。
(三)提升高校專業性的教育發展
“政產學研用”模式主要涉及的是五種要素?!罢贝淼氖钦畽C構,具體是指政府機關以及教育管理部門等。在實現“政產學研用”集成式創新方面,政府能夠發揮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爱a”代表的是企業集團,是社會吸收大學生人才的市場。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對于市場的需求最為敏感,對于創新人才的渴望也更加強烈。“學”代表的是高等院校,具有強大的教育創新能力,是實現“政產學研用”集成式創新的重要載體,為社會培養綜合型大學生,為社會輸送優秀的人才。“研”代表的是科研機構。在“政產學研用”的鏈條中,科研機構的主要作用是協助高校,扮演創新成果的研發者以及創新人才的培養者這一角色,是創新鏈中的“協作者”?!坝谩贝淼氖悄繕擞脩簦繕擞脩舻木唧w需求是創新以及人才培養的導向。同時,“政產學研用”模式產生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理論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的實踐教育,可以提升高校的專業性人才教育發展。
三、“政產學研用”模式中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困境
本文對大學生就業規劃相關問題進行調查,主要通過在“政產學研用”模式中大學生涉及就業的有關問題的問卷調查,并對423份網上問卷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一)就業指導工作缺乏實效性、系統性
關于大學生所在學?!罢a學研用”教育的模式有哪些的調查,有65.48%的大學生表示老師會在課堂上講解相關案例,70.69%的大學生表示學?;蚶蠋煏_展相關實訓課程,46.10%的大學生表示學校或老師會組織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實習,還有21.04%的大學生表示會通過其他途徑進行。整體而言,高校對于大學生就業指導方面的工作培訓不足,形式單一,就業指導缺少實效性與系統性。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價值觀缺乏領導力,很難準確進行職業判斷和選擇教育,加上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未落實到位,導致就業指導效果并不理想。
(二)缺乏“政產學研用”模式的實踐運用
關于大學生在校期間學校組織的活動調查,組織最多的活動是企業招聘見面會,其次是邀請企業人士來學校開展專題講座,但是學校組織學生到公司進行實習培訓比例相對低,而邀請學校相關技術人員開展培訓活動僅僅只有9.46%,目前高校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際社會經驗缺乏實踐參與性強的活動組織,僅僅停留在講座教學之類的活動。
通過423份網上大學生就業調查問卷可知,進入大學以來,大學生參加了多少次由學校主辦的公司/學院/組織的實習。調查結果中顯示,有37.83%的大學生表示從來沒有參加過,有41.84%的大學生參加過一次,參加過兩次的占比16.55%,參加過三次及以上的只占3.74%。從這些數據里可知,學校提供的就業實習次數有限,并且不能兼顧到每個大學生。大多數的高校注重的僅是對于學生的理論知識培養,對于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高校也僅僅是在大四學期組織學生的實習培訓,運用的方式也是學生自主尋找實習的場所和工作,或者提供學生少量的實習工作機會。高校應該在組織就業實習上進行改進,加強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和交流,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實踐機會。
(三)信息過于雜亂、難以篩選
從調查數據來看,19.86%的大學生表示他們不知道大學生對自己專業未來職業需求的理解。29.31%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有了解過一點,30.97%的大學生有比較全面的了解,19.86%的大學生有進行深刻的了解。由此可知,大學生在對自己所學專業未來職業要求的了解上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特點,沒有了解過和有深刻的了解這兩種情況的人數相同。這與大學生對自己未來就業規劃和就業態度有關。
在“政產學研用”模式下的大學生就業過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信息的雜亂和繁瑣。就業是個雙向的選擇,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實踐技能、職業成果、道德行為、人際關系調節等的選擇,大學生也要對用人單位條件的要求,如工作條件、工資待遇、福利待遇等進行選擇,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更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和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對自己的職業未來進行合理規劃,學會找準自我定位,分析選擇就業信息,才能走出“就業難”這個困境,實現更優就業。
四、“政產學研用”模式中對大學生就業規劃與實踐
(一)強化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在大學生就業的方向中,政府對于大學生的就業有支持和促進的作用,國家的教育部門不僅為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指導思想,提高大學生專業人才的培養,也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鼓勵和保障。目前,我國實施了適當的基層就業計劃,幫助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大學生領導基層招聘會是國家一貫的政策,具體就是促進國家政府部門有計劃地從高等院校選調品學兼優的應屆大學本科及其以上畢業生到基層工作,此類就業選擇稱為選調生。
選調生的就業規劃是重點培養大學生成為黨政領導干部后備人選和縣級以上黨政機關高素質的工作人員人選;選調生也屬于公務員體系,但是在報名條件、培養目標、選拔過程及管理措施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公務員,甚至高于公務的選拔要求。這一舉措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基層人才的需求,優化國家就業分配的有效性。政治的支持和措施具有強大的領導作用和吸引力,促進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自愿選擇基層就業,改進大學生的就業情況。
(二)推進企業與高校資源共享
為了提高“政產學研用”模式對大學生就業中的有效利用,最直接、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加強高等院校和企業的合作聯系,完成企業與高校資源的共享。為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高校要增加大學生就業模式的多樣化和多元化等。例如,大學生在校期間,可以邀請企業高管人士或者學校優秀的校友人物來學校開展專題講座、學校組織學生到公司進行實習培訓、邀請學校相關技術人員開展培訓活動以及學校根據學院或者專業的劃分組織相對應的企業招聘見面會。
另外,企業與高校的互動過程中,高校也會對市場人才的需求及時進行了解和拓展,培養更多符合當今市場的需求的專業技術型大學生,為市場上的企業提供人才,從而也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未來發展。
(三)創建優質的高校實訓基地
“政產學研用”模式下,高校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教學的目標以及未來培養教育人才的主要方向來思考和規劃,從而創建相應的實訓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實際訓練和實踐活動。
高校實訓基地的建設,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操作。一方面高校在企業中挑選并邀請專業技術人員來為學生們介紹新興的材料、產品裝備以及技術等,負責部分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加強企業和學校的多方面協調,高校與優秀企業可以達成一致的合作共識,企業同意將公司內部劃分出一部分作為高校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使得學生可以在企業內部結合自己在校內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頂崗實習、從企業職工身上學習實際工作經驗、參與產品的開發和與客戶的溝通等實踐環節,增強學生在校外學習各種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素質和能力。通過企業與學校的互助合作,努力培養針對現代科技需要的全面的應用性技術人才,加強大學生就業的有利優勢和能力,改善大學就業的情況。
參考文獻:
[1]陳嬌.試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其對策[J].現代交際,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