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蘭
呂梁位于山西省中部西側,因呂梁山脈南北貫穿全境得名,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備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2017年,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372.4千公頃,包括糧食、棉花、油料等。在農業生產中,需要做好集體資產管理工作,在保證集體資產安全的同時,實現資產的有效應用。
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薄弱環節
集體資產指由村集體投資建設的固定資產,如建筑物、設備等,在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領域均有體現。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村集體經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經濟活動的形式越發豐富,對于集體資產管理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就目前而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與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密切相關,也是現階段農村工作的重點。而從目前來看,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中,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一)資產流失嚴重
作為農村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集體資產管理能夠將農村地區的資產管理情況準確反映出來。但是從實踐的角度分析,集體資產管理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管理機制無法得到有效落實,而且財務管理過分拘泥于傳統,集體資產賬目信息與實際情況不符,引發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開展集體資產管理的過程中,因為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引發了一定的資產流失,監管人員為了逃避責任,對賬目信息進行了修改;二是集體資產管理中,工作人員缺乏對資產使用和維護的記錄,集體資產管理存在很大的隨意性。
(二)產權歸屬混亂
在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過程中,涉及比較突出的產權問題,主要是農村經濟發展中,不少工程項目都是集資建設的,人們付出了資金或者勞動,但是卻沒有對集體資產的產權及產權歸屬進行明確,影響了后續相關工作的順利展開。集體資產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產權歸屬混亂的情況下,將會無法對資產進行使用,也無法獲取收益,集體資產的價值難以得到有效發揮。
(三)管理機制薄弱
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中,因為缺乏有效的監管制度,導致集體資產管理相對混亂,一是缺乏對于管理人員的明確分工,管理機制與工作實際脫節,無法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責任落實,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二是在集體資產管理中,監督機制包含了內部監管和外部監管,內部監管主要是會計監督,外部監管則是審計監督,但是這兩個方面無法有效結合在一起,信心傳輸不夠通暢,也不利于集體資產的管理。
二、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強化策略
(一)健全內部管理制度
在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過程中,有關部門需要對內部管理制度進行健全,做好管理目標的明確。集體資產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資產維護、資產使用、資產盤點、資產采購以及資產等級等,如果采購的集體資產在驗收合格后需要進行入庫,則必須做好數量和規格等內容的明確,進行準確記錄;而在對資產進行整理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依照設定好的周期進行盤點,將集體資產控制在有效范圍內。同時,管理部門應該做好財務部門的管理工作,確保集體資產的規范結算,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保證集體資產管理的實際效果。
(二)完善資產管理機制
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中,應該構建起完善的管理機制,這也是提升工作水平和工作質量的關鍵所在。具體來講,一是應該構建起完善的具體資產上報機制,在開展相關工作的過程中,以季度為周期,對集體資產的使用情況進行上報,做好積極備案,掌握好資產的使用情況;二是應該完善臺賬制度,切實做好各類資產管理,對各個單位和部門擁有的集體資產進行審核備案,明確資產的數量和位置,安排專人進行管理,就臺賬進行合理分類,實現能對農村集體資產的動態管理。
(三)做好管理團隊建設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想要保證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效果,需要具備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員,因此,有關部門應該做好集體資產管理團隊的建設,組織管理人員學習集體資產管理的相關知識,掌握有效的管理方法,提升其綜合素質,確保集體資產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同時,應該進一步加強責任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對資產管理工作進行細分,將責任落實到個人。應該經常進行賬目核對工作,確保賬目數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