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婧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但目前仍處于研究探討階段,對互聯網金融的內涵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定論,不利于國家進行有效的監管。筆者嘗試通過對國內學者的互聯網金融研究成果的綜合分析,明晰我國學界目前對互聯網金融界定的研究成果,形成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含義界定,為之后互聯網金融平臺規制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化階段——第三方支付蓬勃發展階段——互聯網實質性金融業務發展階段。在這一發展的過程中,國內互聯網金融呈現出了多種多樣的業務模式和運行機制,特別是在2013年我國互聯網金融開始進入了迅猛發展的階段,眾籌、P2P網貸、第三方支付、數字貨幣以及大數據金融等發展模式在生活中普及,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對互聯網金融定義問題,目前學界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的方式,另一種則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的模式,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定論,不利于國家進行有效的監管。筆者將從目前學界對互聯網金融概念的論述出發,通過對學界相關研究成果的分析,試對互聯網金融的內涵問題進行總結歸納,明確互聯網金融的定義。
一、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方式
這種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是金融交易實現的一種新方式,陳志武教授就在其《新金融邏輯—互聯網金融熱的冷思考》一文中提出互聯網金融雖然并沒有改變金融交易信用交換的本質,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對整個金融領域又確實帶來了實質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交易范圍的擴大、交易的降低等方面。
二、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模式
在學界,相比于新方式的認知觀點,有更多的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的金融運行模式。阿里巴巴的主要創始人馬云就曾在2013年的外灘國際金融峰會的講話中提出了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概念,其中互聯網金融是由純粹的外行者進行領導,而傳統的金融行業走向互聯網則可稱為金融互聯網。張明哲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具有多樣化業務模式的新金融模式,是互聯網企業與金融機構相融合的金融創新性活動,是普惠金融。謝平教授曾提出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型金融模式,其將以云計算、大數據、搜索引擎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高新技術與傳統金融相結合,是基于互聯網實現資源配置與優化的全新金融發展與金融創新,相較于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模式,可將其稱之為“互聯網直接融資市場”或“互聯網金融模式”。吳曉求教授也提出,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的金融運行結構。張晶學者提出互聯網金融是一種信息時代的金融模式,旨在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此外,孫國茂教授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對互聯網金融進行了定義,其認為廣義上的互聯網金融可以涵蓋傳統金融業務的網絡化服務,而狹義上的互聯網金融則是“體現互聯網精神、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業務模式二者之間系統全面的交互、關聯、延展和創新而形成的一種新的金融業態”。在2014年中國金融法研究中心重要項目“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與監管法律問題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則有學者提出“互聯網金融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互聯網思維提供具有創新精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是互聯網和金融的有機結合?!?/p>
三、互聯網金融的定義
不管是作為金融的新方式,還是一種新的模式,互聯網金融在我國都是一種新的事物,在帶來行業變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新的監管要求。如果將之定義為金融行業的新方式,那么只需要在相關金融法律法規的規制條款中依據其新的特點加以規制即可,而如果定義為一種新的模式,則有必要出臺相應的針對性法規進行規制。
就目前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發展看,本質上雖然仍是以金融為主體,但通過互聯網技術的加持,已經形成了一種質的飛躍,對傳統的金融行業的缺失部分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對整改金融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助力。而也正是由于這份“新”,現有的金融法律法規對其規制產生了明顯的空白,有必要出臺專門的規定對相關問題加以規制。結合目前學界學者們的觀點,筆者認為,將互聯網金融定義為一種新的金融模式更為恰當,有利于形成對該種業態針對性的監管,從而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快速有序的發展。
(作者單位:武漢晴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