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莉
摘 要:本文圍繞共青團團員意識培養,在建設“雙高”職業院校和從嚴治團的背景下,運用問卷調查法診斷問題癥結,提出了黃石職業院校新常態下團員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措施。
關鍵詞:黃石;職業院校;新常態;團員意識
一、團員意識的內涵
團員意識作為研究對象,在知網上最早可查的文獻是溫州師范學院團委書記鄭彩蓮在2002年發表于《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上的論文《高校團員意識教育的生長點 內化點 群集凝聚點》,她提出“團員意識的共性本質是記得起自己是團員、先進青年、黨的助手與后備軍。高校團員意識還帶有濃重的學習、志愿、法制、團隊意識的高學歷個性色彩”[1],她以團員應具有團員意識的重要特征來描述團員意識的內涵。
結合這個論點及工作實踐,筆者認為團員意識是指團員對自身團員身份的認同感,對共青團組織的歸屬感,能履行的《團章》賦予的責任與義務,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共青團組織的組織生活當中的自覺意識。團員是否具有團員意識,直接影響到團員先進性和模范帶頭作用的發揮,影響到共青團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影響到中國共產黨黨員隊伍后備軍的質量。
二、職業院校新常態下團員意識的現狀及成因分析
為了適應共青團中央的工作要求以及職業院校新常態,筆者于2019年7月對我校大一至大三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布問卷480份,有效回收480份,有效回收率100%,無學生干部任職學生占53.96%,共青團員占77.29%,群眾占19.58%,預備黨員占2.92%,綜合這些數據進行總結與分析。
(一)生源結構層次的變化,帶來職業院校團員意識差異性分化嚴重
從2013年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至今,每年“兩會”都會對職業教育有新的提法。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力度的不斷加強,職業院校進入快速成長期,技能高考、單招考試等招生措施的出臺帶來了生源結構的變化。從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高職院校84.37%的團員培養發展是在就讀高職院校之前完成。在2013年以前高職院校學生主要來源于高中,2013年以后高職院校學生來源出現多元化。結合工作經驗及學生訪談結果來看,經過高考磨練的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更成熟,學習溝通能力較強,大學生生活有較為明確的目標和追求。初中、中職學習基礎較差,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于形成階段,進校目標不明確,網癮、家庭關愛缺失等問題較多。這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團員綜合素質,易出現兩級分化:優秀的共青團員積極響應共青團組織號召,在學生群體中能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在志愿服務中吃苦耐勞甘于奉獻;不合格的團員游離于共青團組織之外,甚至帶頭違反校紀校規,連普通學生都不如,影響惡劣。
(二)學生團干部隊伍培養出現“空檔期”,難以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問卷調查數據反映,在職業院校74.46%的學生通過學生團干部了解學校團組織的通知、活動安排等信息。學生團干部是團員和團組織緊密聯系的最重要著力點。在高職之前,班級團務工作一般由班主任完成,所以在高職每年新生班級競選出的學生團干部是缺乏團務工作經驗的。問卷數據顯示,學生對學生干部的業務能力的認可度僅占67.92%,還有23.13%的學生認為學生團干部工作態度認真但是團務工作不熟悉。每年新生報到是學生團干部培養的“空檔期”,學生團干部還沒培養成長起來,就要承擔起團員檔案轉接、新團員發展、組織主題團日活動等繁重的工作,直接導致團務工作質量不高,服務團員不到位,影響團員對職業院校團組織的第一印象,讓團員對高校團組織生活喪失興趣和吸引力。
(三)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團員意識易受各種思潮的侵蝕
首先,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職業院校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使用手機在互聯網上沖浪。校園里的低頭族比比皆是,各色的互聯網游戲侵襲課堂教學時間、課下休閑時間。職業院校共青團組織活動也難以幸免,其覆蓋率僅占學生群體的60.21%。32.29%的學生知曉團組織活動,但參與度不高,寧愿宿舍玩游戲也不參與。
其次,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學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短視頻及直播等平臺甚至游戲潛移默化地吸收各色思潮、觀點,如目前學生群體中“喪文化”“功利主義”等。這些隨手可及的思想“快餐”直接影響到共青團組織中團員意識的培養。
三、職業院校新常態下團員意識培養的有效措施
(一)為新生團員“補課”,深刻認識團組織的本質
通過調研發現,職業院校的團員52.08%來自于初中學校培養,高職學校發展的新團員僅占15.63%。發展新團員過程中,66.46%的團員參加過入團儀式,確定有入團介紹人的只占63.54%,參加入團積極分子培訓的人數僅占46.04%,參加班級支部會議的僅占36.25%,僅填表格直接入團的占17.71%。這些數據可以反映出,大多數初中學校重視儀式教育,重視入團宣誓儀式這一環節,對于入團過程中的入團介紹人談話、入團積極分子培訓及支部大會決議等環節進行簡略處理甚至忽略處理。這導致學生有了團員身份,但從沒參與過團組織生活,對組織的認識不夠,沒有歸屬感。從團員的發展標準來看,85%的學生認為團員發展的標準為品德好,遵規守紀;僅71.67%的學生認為團員發展標準為在各方面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從兩個數據對比可以看出,基層團組織在發展團員的標準上忽略了共青團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的后備軍的作用,忽略了團員的先鋒性,把團員發展等同于普通的評優。
因此,職業院校團委首先要重視團務基礎工作,通過開展主題團日活動、示范團課、樹立先進典型等形式,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團章》,了解團組織性質、團組織生活的程序、標準及團員教育評議標準等內容,加強團員先進性教育。其次,高職院校團委還要加強對基層團組織發展團員工作的指導,強調團員發展標準學生先鋒性指標,在入團積極分子的考察、培養過程中注重模范帶頭思想的引導。最后,職業院校團委要加強對團員發展各環節的督導,如入團介紹人及其工作的安排、入團積極分子培訓的考核,支部大會決議組織方式,禁走形式,重效果。
(二)抓住“空檔期”,迅速在新生群體中培養領頭羊
團員在初中、高中等階段主要是由教師主導團務工作。在問卷調研中,學生反饋的班級學生團干部的崗位設置情況五花八門,參差不齊。其中,84.58%的學生反饋班級設置了團支部書記,68.54%的學生反饋班級設置了宣傳委員,67.08%學生反饋班級設置了組織委員等,還有11.46%的學生反饋班級設置了副書記、衛生委員、文藝委員、心理委員、學習委員、體育委員及志愿者隊長等。由此可見,學生對支部學生團干部崗位及職責認識模糊,班級支部崗位設置差異性、隨意性大。這種情況易造成學生團干部對自身職責不明確,分工不清晰,團務工作責任難以落實到人。
2016年以后共青團中央提出“高校共青團改革”,引入“智慧團建”系統,不斷推進基層團組織自主建設和管理。進入大學前后對班級團支書工作要求的變化,要求職業院校團組織要抓住“空檔期”,快速培養一批對團務工作有深刻認識的學生干部。結合問卷數據反映,學生團干部的業務能力提高最有效的方式為:74.17%的學生認為是團校培訓,49.38%的學生認為是素質拓展等集體活動,46.67%的學生認為是通過日常工作的學習和摸索。因此,在新生進校后,職業院校團委可以通過團校培訓、經常性的工作經驗交流有效地提高學生團干部的工作能力。
筆者建議校團委抓住新生進校的契機,進行團支部崗位設置的梳理工作,保證崗位與職責一一對應,團務工作責任到人。同時,以團校培訓為抓手,定期開展學生團干部的團務能力培訓、工作經驗交流,提供學生團干部的團務工作能力,激發學生團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
(三)發揮團組織優勢,結合青年特點、需求,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且符合共青團組織政治性要求的組織生活
問卷調查發現,學生認為了解共青團組織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排前三位的是:占比68.81%的通過學生團干部了解,占比47.82%的通過輔導員或班主任了解,占比33.06%的通過QQ公眾號了解。由此可見,全媒體時代學生了解共青團組織途徑依舊主要依靠組織傳遞。共青團組織通過組織生活將思想傳達給團員的方式依然具有優勢。因此,職業院校團組織在搭建各類媒體平臺開展宣傳工作時,不能忽視基層團組織建設和內部宣傳工作。
另外,共青團組織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后備軍,必然帶有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政治性。目前,主題團日活動、團支部大會等活動都是按黨員組織生活的要求來實施。針對學生喜愛的團組織活動類型,數據顯示,排前三的為52.92%的學生喜歡班級主題團日教育,35.63%的學生喜歡上團校、聽團課,34.79%的學生喜歡志愿服務活動。由此可以發現,學生喜愛活動形式自主、實踐性較強的團組織活動。針對共青團組織活動的內容調研來看,60%的學生希望參與思想引領類的活動,40.42%的學生希望參加文體娛樂類的活動,38.13%的學生希望參與心理咨詢類的活動,37.5%的學生喜歡素質拓展類的活動。這組數據反映,學生對團組織思想引領類的活動需求占主導,對自我展示、個人心理健康、素質提升的活動需求較為強烈。
高校學生活潑有干勁有熱情,正處于形成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關鍵時期,他們喜歡冒險、追求時尚,喜歡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來彰顯個人風采,定位自己的社會價值。筆者建議,職業院校共青團組織活動的開展需要堅定的強調政治性,但是也不能忽視青年自身的特點,在開展共青團組織生活時,重視豐富活動形式,滿足學生展現個人風采的需求,并做好學生發展遭遇瓶頸時的服務和引導工作。
參考文獻:
[1]鄭彩蓮.高校團員意識教育的生長點 內化點 群集凝聚點[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