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鵬 劉亞峰 王斌 荊嫦悅 陳靜 王麗新 王武強
目的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是以尋找特色秦藥,發展適宜中藥材種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以達到精準扶貧為目的;對武功縣地理環境、植被分布、貧困戶情況、已有農戶種植現狀等進行調查,找準特別適合在武功縣種植的特色秦藥,帶動當地中藥材種植的發展,從而全面帶動武功縣區域經濟發展。以當地林業局調查總結的報告作為重點,運用所學專業知識,根據調查報告調查當地藥用資源分布概況,加強對武功縣地區中藥資源的普查,走訪當地村民深入了解中藥材種植情況,向中藥材種植戶學習借鑒以及相互交流討論栽培技術。根據土壤的檢測報告指導當地村民具有針對性的種植適宜的中藥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向前邁出一大步。? 結論 經調查發現,武功縣藥用植物資源種類匱乏,種植經營零散,大面積種植的中藥材6種,花卉7種,苗木34種;應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公司+院校+基地”等多種產業化發展模式,搞好規模化生產,凸顯秦藥特色。
我國中藥資源豐富,但同時我國也是人口大國,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口不斷增多,我國的藥用資源也在不斷被發掘和利用,導致許多藥用植物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呈下降趨勢,因此對藥用資源的調查勢在必行。對于常用和貴重中藥材的人工栽培已是一項重大的工程。
長期以來,人們對中藥資源認識和合理利用的程度不夠,導致眾多中藥資源供應時常出現匱乏的狀態,藥材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現狀。因此,國家對中藥材資源也逐漸加強重視。《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中藥材保護和發展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陜政辦發〔2016〕9號)中指出,其中可在咸陽種建設的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品種有:花椒、沙棘、黃芩、連翹、遠志、酸棗仁、苦參、秦皮、蒼術、黃柏等。目前陜西省評出的“陜西十大秦藥”為:子州黃芪、寶雞柴胡、洋縣元胡、商洛丹參、漢中附子、略陽杜仲、寧陜天麻、寧陜豬苓、澄城黃芩、佛坪山茱萸和略陽黃精(并列第10名)。本篇文章就是對咸陽武功縣的現有中藥材種植情況進行調查,為當地群眾尋找合適的中藥材種植模式,這樣不僅能解決特色秦藥資源不足問題,也能給當地經濟帶來有效發展。
一、調查地點
武功縣位于關中盆地西部,屬渭河地貌,形成于中生代末朝,由于在燕山等新構造運動和氣候等多種應力作用下,造就了現今的不同地質結構和不同地貌類型。全縣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從北向南成階梯跌落,分為一、二、三道塬。其地區屬溫暖帶半濕潤性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春寒冷少雪,四季區別明顯。光能資源比較豐富,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094.9小時,年輻射總量114.86千卡,其中生理輻射57.43千卡,占年輻射總量的50%。光能利用率一般為2.45%,高產田塊為5%,生產潛力較大,自然資源較為豐富。
二、調查方法
調研團隊以走訪居民、采訪當地林業局、野外實地考察以及文獻查閱的方式對武功縣藥用資源進行調查研究。在采訪林業局時了解當地地勢地貌,獲取當地中藥材種植情況。走訪居民了解當地中藥材種植概況,尋找種植戶進行深入交流與學習借鑒。野外實地考察,觀察當地中藥材種植植株形態及病蟲害等情況。通過文獻的參考讓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當地藥用資源的概況。
三、結果與分析
通過調查走訪經我們統計整理,當地資源情況分為三部分:
第一,中藥材資源? 武功縣有丹參種植基地共116畝,其分為兩大種植基地:游鳳鎮游鳳村種植丹參80畝,武功鎮坡底村種植丹參36畝。武功縣長寧鎮上莊村,陜西怡家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金銀花種植基地510畝。武功縣代家社區大寨村白術種植基地共8畝。武功縣史家村牡丹皮種植基地共110畝。武功縣代家村白芨種植基地共2畝。武功縣普街辦營西村蒼術種植基地共60畝。
第二,花卉資源? 武功縣代家祥茂生態種植專業合社,種植玫瑰400畝。當地花卉種植基地,主要以玫瑰花為主,同時種植有唐菖蒲、勿忘我、紅豆、睡蓮等。所有花卉都作為鮮花出售。
第三,苗木資源? 分布廣泛,隨處可見,有楸、梓、柏、槐、榆、柳、香椿、臭椿、桐、楊、刺槐、苦楝、構、桑、皂角樹、法桐、北京楊、箭桿楊、毛白楊、五角楓等34種。
四、總結與建議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武功縣藥用植物資源種類匱乏,但當地農業農村局對于中藥材種植一直保持政策引導的積極態度,也對當地經濟發展發揮著良好的作用。對于當地花卉資源因為品種和市場經濟需求,目前還沒有進行藥用栽培。后期計劃通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等其他專業技術培養新品種花卉以及發展食用玫瑰、玫瑰精油、藥用玫瑰、盆景等深層次產業項目,并輻射帶動周邊更多農戶,發展苗木花卉產業,助力精準脫貧。武功縣應加快對藥用資源品種多樣性的發展,進一步更好的帶動當地地區經濟的發展。針對目前存在的經營零散等問題,應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公司+院校+基地”等多種產業化發展模式,搞好規模化生產,凸顯秦藥特色。
(作者單位:1.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醫藥學院;2.武功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