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雪衡
本文首先就高職審計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其后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高職院校審計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適應性的策略和措施。
一、高職審計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現狀分析
(一)審計行業的發展現狀
1.對從業人員審計思維要求提高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審計不同于會計工作,其思維模式和思維理念并不要求單一、縝密,而是需要具備一定的逆向思維、多向思維、聯想能力。審計工作不能以某一個標準作為衡量基礎,不能局限于某一條線索,更多的是需要通過某一個問題或是信息數據進行反向推理,從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進行聯想思考,最終得出更為準確的結論,以此提出切實可行的問題解決策略,為決策部門提供可靠的支持。
2.對審計人員綜合能力要求提高
不同于會計數據收集整理,審計工作并不需要大量的數據積累收集,相從業人員需要運用一系列數據模型進行靜態分析、動態分析、結構分析等等,對審計工作和事項進行深入探究、深刻剖析,找到審計工作的重點和規律,找到可能存在的問題節點。同時,對數據的分析必須縱橫結合,找出二者之間的聯系,以此確保審計的高質量。
(二)高職院校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將審計專業納入到會計教育體系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高職院校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對會計專業教學的研究開發上,同時,審計專業的教學模式通常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審計專業教學仍然將會計做賬作為主要課程內容;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對模擬會計賬進行查看,寫出無保留的審計結論。這樣的教學理念從本質上來講仍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沒有引導學生認識到審計專業的核心。
二、提高高職院校審計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適應性的策略和措施
(一)加強專業宣傳,轉變錯誤認知
要實現審計專業的持續發展,推動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政府及其相關教育部門應當正確認識審計工作,并加大對審計專業的宣傳力度,營造出良好和諧的教學環境,引導教師和高職院校從根本上轉變認知錯誤,在全國范圍內吸引很多的學生報考。
(二)加大對審計專業建設的投入力度
高職院校應當根據院校發展及審計專業教學的實際情況,拓寬資金來源,主動向當地政府行政部門申請專項教育資金,以此實現高職教學的發展。政府部門也應當基于宏觀角度對審計專業進行引導,聯合多方力量,搭建起政府、企業、行業、高職院校一體化的辦學模式。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應當加大教學改革力度,調整優化辦學模式,基于工作過程和行業需求,提高審計專業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提高社會認可程度,吸引更多的行業協會投資參與教學管理。另外,高職院校應當創建相應的經費管理機制,確保經費專項使用。
(三)進一步明確審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應當深入分析審計行業的發展趨勢,了解審計工作的思維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審計行業的信息化發展及綜合能力要求,制定出專業的人才培養策略,將教學目標進行有效的細化,凸顯出其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例如,誠實守信、精算善管等等,以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學習理念,實現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四)切實提高課程設置與教學資源庫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在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時,高職院校應當加強對行業發展需求的分析,基于具體要求對審計專業進行有效的規范管理,修訂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例如,當代社會要求審計從業人員具備扎實的軟件操作能力及信息化技術,基于此,院校有針對性地開設了審計信息化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軟件作用有序開展審計工作,設施提高審計效率及質量。
隊伍教學資源庫的建立而言,高職院校仍應當以企業人才需求作為依據,將碎片化、模塊化的教學知識點進行有效的整合,系統完善地對教學資源進行設計,同時通過網絡技術搭建起教學平臺,學生可以根據需求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個性學習。
(五)提高教師綜合能力,搭建校企共建師資隊伍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只有審計從業人員才能從根本上把握審計行業的發展脈絡。基于此,高職院校應當加強與優秀企業的合作交流,通過校企共建的方式創建高效完善的師資隊伍,同時建立常態化機制,對師資隊伍進行不斷的調整優化。
另外,高職院校可以定期組織審計專業教師進行事務所進行觀摩學習,積累審計工作經驗,脫離課堂,通過實踐訓練設施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具體而言,高職院校可以與事務所建立合作關系,互派師資,建立校企共建工作室,在滿足訂單化人才培養要的同時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最終實現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共同發展,互惠互利。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應當加強專業宣傳,加大對審計專業建設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明確審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切實提高課程設置與教學資源庫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高教師綜合能力,搭建校企共建師資隊伍。
(作者單位:貴州電子商務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