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曦 劉京生 符湘
活力型社團是內部結構合理,社員精神狀態良好,具有較強凝聚力和創造力,社團活動豐富多樣,善于應對形勢變化的有機集合。活力型社團旨在以活力提升社團活動效果,用活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水平,從而建設更加自由、開放的校園文化和校園氛圍。
本文將從社團制度、社團管理者能力素質模型及社團文化三個方面研究活力型社團具有的屬性,為社團發展提供不同的思路與借鑒方法,促使社團更加具有活力與發展潛力。
一、活力型社團屬性研究
(一)社團制度
活力型學生社團的制度建設,應該側重社團管理體制的建設。活力型社團的發展首先具有公平有效的選拔制度,選拔出有符合社團發展要求的社團管理者。學生社團聯合會要積極的為社團管理者搭建學習溝通平臺,比如定期組織社團骨干培訓,或從社團的組織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努力提升社團骨干的管理水平,為激發社團的活力打下夯實的基礎。
其次,活力型社團建設需要完善激勵機制。如每年度評選優秀學生社團,對于優秀的學生社團給予經費支持等,這些措施對于各社團之間進行良性競爭、社團負責人管理社團、組織社團活動等方面會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
活力型社團的建設,也需要完善社團考評體系。結合學校社團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學生社團考評體系,學生社團也需要根據考評體系,積極主動地履行社團的義務,完善社團內部制度的建設,不斷地尋找適合自身社團活力發展的模式。
(二)社團管理者能力素質模型
能力素質模型是以“能力素質”(也稱勝任力)理論為基礎,以職業素養、能力、知識為要素,以內容、角色、崗位相互關聯影響為導向的能力評價和職位勝任匹配機制②。而能力素質模型又分為五個維度,包括崗位職責、專業知識、工作經驗、個人特質以及個人能力。本文將從這五個維度分析活力型社團管理者的能力素質模型。
1.崗位職責
社團管理者需要有較強的自我認知能力,明確自身能力與崗位需求之間的匹配程度,清晰地認識自身有哪些優勢及劣勢等。并及時根據社團的崗位職責調整自己的能力結構,為活力型社團建設做出榜樣。
2.專業知識
就社團持續發展而言,社團管理者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如自行車社團的管理者需具備較強的識車、修車能力,才能為社員提供更好的服務,為活力型社團提供更為貼切的發展道路。
3.工作經驗
社團管理者需要有大量的工作經驗,做好積累與經驗總結,有較強的工作技能。同時,也需要社團管理者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善于總結,為活力型社團建設提供更有力的工作經驗支撐。
4.個人特質
社團發展往往與管理者的個人特征有很強的相似性。建設活力型社團,同樣需要社團管理者擁有較強的活力。而在社團建設中,管理者的大局觀念、團隊意識、創新意識等在某些方面也決定了活力型社團的程度。
5.個人能力
由于社團的獨特性,活力型社團需要管理者提升綜合分析能力,如綜合分析社團發展特質、社員水平以及所處環境等方面,為社團制定出長遠的發展規劃。同時,由于學生社團的發展受學校政策規定影響大的特點,社團管理者具有合理規劃與創新發展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三)社團文化大致包含三方面:一是社團的物質文化;二是社團的制度文化;三是社團的精神文化。活力型社團文化建設離不開這三大方面。本文將從這三方面研究活力型社團屬性的文化層面。
1.社團的物質文化
社團的物質文化是高校社團文化建設的基礎。社團文化建設需要高校在物質層面有便利的獲得渠道和良好的保障機制,為社團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助力。而社團的物質文化又包含社團文化下的“衍生品”,活力型社團需要符合社團形象、支持社團文化建設的周邊產品。
2.社團的制度文化
社團的制度文化是高校社團文化建設的框架。活力型社團的制度文化要符合大學生的心理與實際活動,符合高校建設的發展方向,符合社會前進的道路。活力型社團制度文化必須摒棄掉不具有“活力”的方面。同時,要注意及時創新,添加新的,更具有潛力的社團制度。
3.社團的精神文化
社團的精神文化是高校社團文化建設的核心。活力型社團的精神文化更像是一種優秀文化融合,它勢必包含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等,而它又是一種“動力文化”,它會促進人們更好的學習,提升自我,注重實踐與思想方面的提高。
二、建設活力型社團的措施
(一)活力型社團建設,要對活動流程進行精簡化和程序化。從社團的定位來看,社團活動不能停留在為同學提供展示舞臺的膚淺層面,要更深層次地挖掘技能的實際作用,豐富活動的意義。
(二)活力型社團建設,要加強社團內部團隊建設。首先,應當建立公平公正的骨干選拔制度,充分考慮其自身具備的綜合素質。其次,完善社團的考核評價和獎懲制度,及時反饋團隊建設效果。
(三)活力型社團建設,需要學校宏觀統籌給予方向引導。首先,學校可依據社團性質,設立相關學科實踐基地,將該學科的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 其次,學生會和社聯等學生組織可針對不同類型的學術類社團實行必要的幫助,維持社團文化多樣化。
三、結語
活力型社團通過自身有效的發展,與學校的投入相結合,將學校資源與自身發展更好的結合。建設活力型社團不僅是學生自身的發展需要,還是社會發展的潛在要求。
(作者單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