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曉文 朱玉贏

在國務院深入實施《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背景下,高職財經類專業深入實施產教融合成為高職院校專業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本文圍繞產教融合的內涵、研究現狀等進行了回顧,并提出了了產教融合的生態圈模型、評價指標體系、專創融合模式、“互聯網+產教融合”的模式和產教融合的國際化模式等。
一、引言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該方案指出,在開展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基礎上,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對進入目錄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并按規定落實相關稅收政策。要帶動各級政府、企業和職業院校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隨著“職教20條”的頒布和實施,產教融合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將就產教融合的界定、內涵、現狀進行論述,同時就實施產教融合的創新模式進行探析,以期為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實施深度產教融合提供借鑒。
二、產教融合的界定及內涵
(一)產教融合的界定
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為提高其人才培養質量,跨越職業與教育、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的疆域,與行業企業開展的深度合作。產教融合體現了教育教學、生產實踐、技能積累與社會服務相結合,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是一種教育與生產的交叉制度,其具體內容包括專業與產業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
(二)產教融合的內涵
國內就產教融合的研究成果也不少,楊善江、陳年友等人認為產教融合是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依托各自的資源和優勢,“以互信和合約為基礎,以服務經濟轉型和滿足需求為出發點,以協同育人為核心,以合作共贏為動力,以校企合作為主線,以項目合作、技術轉移以及共同開發為載體,以文化共融為支撐的產業、教育內部及之間各要素的優化組合和高度融合,各參與主體相互配合的一種經濟教育活動方式”。還有學者認為,產教融合應具備雙主體、跨界性、互利性、動態性等鮮明特征,并應該能夠作為實現行業企業人才供應體系提質增效的組織保障和機制保障。 因此,總體來看,產教融合就是產業與教育的融合,有產學合作、校企合作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實踐中更有著復雜的利益關系與運作模式。
三、產教融合研究現狀
產教融合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相關的研究成果也較多,學者們百家齊鳴,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高職院校進行產教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分析和列舉了一些具體做法。這些研究為高職院校開展產教融合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關于產教融合機制構建研究方面的研究
相關學者的觀點可以概況為動力機制、運行機制、機制創新等幾個方面。
1.在動力、互動機制方面,學者認為產教融合的動力主要來自技術的革新與創新、核心競爭力追求和競爭合作壓力、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四個方面,他們認為,要提出構建產教相互依存、產教共生互融、產教互動共進的互動機制。另外一部分學者提出要從轉變教學觀念、開展校企合作、推行制度管理等方面入手,及時構建高水平的產教融合動力機制。也有學者提出要從宏觀角度出發,要深化產教融合,應該構建政策導向機制、法律保障機制、利益平衡機制、經費投入機制等動力機制,促進參與職業教育的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和社會各方與產業深度互動,形成產教一體、良性互動的局面。
2.在運行機制方面,有學者認為他,要從專業建設入手,提出要構建校企合作定期研討協商機制、以聯盟為平臺的人才共育合作機制、常規管理運行機制、產教融合項目紐帶運行機制和校企文化融合運行機制。也有學者認為,要建立互利共贏的政策引導激勵機制、工作室機制、行業協會監督協調管理機制、全面推行職業資格證書機制,形成政府主導、學校主體、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產教融合的發展格局,使職業教育真正為產業發展服務。
3.在機制創新方面,有學者提出,應該創新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機制,創建產教聯盟促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機制、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共贏機制和探索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長效保障機制,促進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也有學者提出要創建并完善統籌督導、法規保障、激勵補償、多元配置、協調聯動和質量評價等機制,促進職業院校與企業深度合作,教學與生產深度融合,實現校企雙贏。
(二)關于產教深度融合的困境方面的研究
有些學者認為,目前還缺乏關于開展產教融合的法律法規、稅收和資金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和相關制度,參與主體沒有法律作為保障,企業利益無法得到有效維護,導致職業院校推進產教融合的主動性不強、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還學一些學者認為,產教融合涉及學校、教育行政、行業企業、財政等多部門。但當前產教融合的管理體制尚未建立,管理架構還不完善,缺少整合、協調機構,政府的統籌功能還有待加強,導致產教融合的頂層管理效率不高。]另外也有學者認為,除政府的公共政策和校企自身因素外,溝通渠道不暢、文化差異較大、合作能力不強等多種復雜因素對校企合作影響較大。
四、高職財經類專業實施產教融合的創新性模式
上文中國內外有關“產教融合”的研究為中國高職財經類專業實施產教融合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參考和啟示。本文結合理論文獻和實踐研究,擬提出以下建議。
(一)產教融合生態圈構建
產教融合的建設實際上是一個涉及到政府、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生態圈的建設,本文提出以下“實施產教融合生態圈模式”具體見下圖1。
從上圖可以看出,企業與院校深度融合,在人才培養、課程開發、實踐、實訓、雙師培養、學生創業、國際化、教學質量診斷與評估等諸多方面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產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養。人才培養分為人才培養期初、期中和后期三個階段,三個階段呈現不斷遞進,螺旋上升的形態。
政府在人才培養模式中起到政策法規制定、政策引領和財政支持的作用,行業學會和協會起到指導和協調的作用,政、校、行、企四者共同發力,共同構建產交融和的生態圈,致力于產教融合的實施,并形成一個閉環。同時本模型還生動呈現了產教融合生態圈中,政府、企業、學校和行業各自的分工和實施產教融合的具體內涵,模式圖清晰明了,容易理解,方便操作,具有可復制性。
(二)產教融合的評價指標體系
針對實施高職財經類專業產教融合的效用應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本文結合調研及文獻梳理,擬提出以下建議指標包括: 政府(10%-15%)、行業協會(10%)、高職院校專業建設(20%-25%)、招生與就業(10%-15%)、師資隊伍建設(10%)、實踐基地建設(10%)、人才培養(15%-20%)、創新創業(5%)和國際化(5%)等。
本評價指標包含政府作用、行業協會作用、專業課程、教學、招生、就業質量、人才培養、教師發展和基地建設等多個指標權重,較為完整地涵蓋了多個評價指標,為高職財經類專業實施產教融合的具體效果提供了評價標準。
(三)專創融合模式
高職財經類專業實施產教融合如何促進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呢?本論文提出以下的產教融合與創新創業模式圖2和圖3。
從上圖2可以看出,高職財經類專業通過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組建團隊,開發項目并運營真實的企業項目,在此過程中完成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同時,通過校企合作開發創新創業教材,合作開發創新創業項目,使專業與創業深度融合,理論與實踐結合。
從圖3可以看出,高職財經類專業學生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可以實現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第一步,學生在校通過學校專業理論知識和創新創業知識的學習,具備了基礎的專業能力和創新創業素養;第二步,深入企業,通過產教融合進行實戰經驗的培訓和提升,將學校專業理論與企業實戰相結合,進行進一步的提升;第三步,學校通過校企共建的方式,實行企業和學校“雙導師制”創建創客工作室,運營真實商務項目,在運營真實業務項目中進行經驗的總結和凝煉;然后再通過學校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再到企業實戰和培訓這樣一個閉環的過程,實現“校、企、創三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
(四)“互聯網+產教融合”的模式
“互聯網+產教融合”是指在信息化的條件下,充分運用互聯網的思維,通過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產教融合模式,這一模式可以實現三個無縫對接:首先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分析技能人才需求的層次、數量、規格、時間及職業核心能力,實現企業用人數據與學校人才培養計劃的無縫對接;其次可以依托校企雙向網絡,建設校企遠程互動數字傳輸教室,重點展示企業生產操作的局部細節和重要流程,實現學校教學與企業真實現場實操的無縫對接;最后通過建立產教融合云服務平臺,實時獲得產教融合相關動態信息,實現校企雙方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課程資源、信息資源的無縫對接。
(五)產教融合的國際化模式
在國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高職財經類專業要大膽走出去,通過實施海外分校、建立海外培訓中心、建立“魯班工坊”、師生交流和雙學歷等項目深入實施高職財經類專業的國際化工程,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實現文化、經濟和人文的深入融合,這其實也是產教融合的一種創新方式。當然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與中國駐外企業的深入合作或者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的合作,共育共訓,共建實踐、實訓、實習和創新創業海外基地,深入實施產教融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的國際化人才。
五、結語
深入實施產教融合是高職財經類專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如何創新性地實施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關注的熱點,也是高職院校深入落實“職教20條”的必然要求。本文圍繞新形勢下高職財經類專業實施產教融合的內涵、創新性模式等進行了探討,提出了產教融合的生態圈模型、評價指標體系、專創融合模式、“互聯網+產教融合”的模式和產教融合的國際化模式等,為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深入實施產教融合提供了借鑒和思考。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