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浩強 白小強 馬利娟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都是一個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大眾化,無業可就、有業難就、選擇性失業等問題的出現都值得我們去探究其中的緣由。盡管國家和政府積極出臺政策和措施英規就業問題,但是目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本文將通過對問題產生原因的探究分析,尋求應對這些問題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求幫助緩解以至于解決這些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一、就業問題的出現
就業問題一直存在,但從未向現在這樣突出。
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就對大學生畢業分配十分重視:1951.10.1,當時的政務院決定"高等學校畢業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畢業就工作,但也意味著沒有工作的自主權。然而這種局面一直到1993年才開始改變,正式提出改“統包統分的就業制度”為少數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到2007年西藏取消畢業分配制度,延續到了半個世紀的統包統分的就業制度才真正退出歷史舞臺。
在統包統分的就業制度下,"一個蘿卜一個坑",大學生就業問題并不突出。隨著這種制度的逐步取消和高校的擴招,畢業人數越來越多,工作崗位供不應求,就業問題日益嚴峻,甚至上升到國計民生的高度。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穩則心定、家寧、國安。”2017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完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培訓,加大對靈活就業和創業的支持力度,做好就業促進、創業指導、基層增長規劃,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
由于長期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我國人口增長速度雖已得到控制,但是卻不可避免的進入老齡化社會。早在1999年,國內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就已經占人口總數的10%以上;截至去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14億人,占總人口的17.3%。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大發展,社會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上已經出現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勞動的現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力勞動將大量被取代,社會上的工作崗位自然而然也會相應減少。這些問題讓本來就有的就業問題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就業形勢急劇惡化。尋求緩解就業問題的策略,讓就業不那么難,就顯得尤為迫切。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就業狀況,本次研究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及統計結果見附錄。
問卷內容雖然不甚成熟,但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經過幾個月的問卷調查,在大量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完成了對問卷結果的統計。根據最后的統計數字,不難發現83%的大學生在臨近畢業之時并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處于畢業即失業的狀態。其中69%選擇考研、考公務員,同時也更傾向于通過這兩種考的方式去解決工作問題。但在找到工作之前,這些大學生均是失業大軍的一員。
二、大學生就業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朋友圈太窄
本文所講的朋友圈有別于我們所熟知的微信朋友圈,而是特指一種資本,是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總和。個人所占有的資本多寡直接影響到其所能夠取得的利益。中國自古就有流傳“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整個社會就像一張巨大的關系網。
在就業嚴峻的形勢下,大學生手中的資本有多少?無外乎兩類:一類來自于自己的家庭關系。另一類來自于學校,包括通過各種途徑結識的同學、老師、校友,以及學校舉辦的招聘會。從這類資本獲得的就業信息對大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大,可能更符合大學生的就業需求,然而由于個人能力有限,能認識到的這個圈子的人較少,所以信息量并不太大。所以,在就業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下,就業成本就會相應提高,這成為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之一。
(二)理想與現實的不對等
有這樣一幅漫畫,我覺得很貼切地反應了當今很大一部分大學生面對就業時的狀態:
就整個社會而言,實際的工作崗位應該能夠解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大學生,每年公務員考試的國考、省考,事業單位、特崗考試招聘,三支一扶,村官,招警考試,社區工作者招聘以及其他各門各類的招聘,人員需求都不在少數。然而由于“眼高手低”的心態,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在擇業時候不愿意選擇一些的福利和薪酬較低、工作單位地理位置較偏遠的崗位就業,等待自己心儀的就業機會出現,大量的崗位因為無人報考或者報考人數過少而達不到開考比例,無奈被取消,于是出現了就業問題當中的“選擇性失業”現象。
有的大學生雖然順利找到工作,但是覺得工資太少,跳槽到私企,又抱怨工作太累,接著把眼光看向私企,而自己的經驗和能力卻達不到崗位的要求,失業就在所難免。
(三)就業觀念不合理
當下比較流行的一種就業觀念是先考公務員,實在考不上了就去當老師。公務員是鐵飯碗甚至是金飯碗,工作輕松穩定,待遇高福利好,退休之后有保障。而教師是工作苦累的代表,付出和工資嚴重不成正比,而且責任重大,儼然已經成為了“高危行業”。較為體面的教師行業都成為了備胎選項,更不用說基層的一些服務行業了。
工作有行業類別之分,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論在哪個崗位都是奉獻,是金子總會發光。這種不合理的就業觀念的形成也一定程度上與家庭觀念有關,家庭成員對于不同職業的態度看法、教育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形成。這種就業上的門第觀念是不科學的就業觀,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整個就業市場的穩定平衡發展。
(四)就業培訓不足
問卷統計結果顯示,在求職中,大學生覺得最困擾的是:專業不對口或專業面太窄、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
各國高校基本上都很注重大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經過四年甚至更久的精深的專業知識學習,通過各科考試,已經掌握了相應的專業技能。然而很多高校甚至是大學生自己都把最重要的事情忽略了——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也就是明確自己將來要做什么。就好比一個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去何方,被徘徊和疑惑束縛,又怎么能走得快、走得遠呢?沒有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更談不上對與將來職業所需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鍛煉。如此畢業,走向人才市場,涌入求職大軍,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懂自己哪方面有競爭優勢,盲目隨波逐流,只能徘徊在就業的大門之外,成為名副其實的待業人員。
(五)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平衡
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來供給側改革的將概念,從生產的源頭來解決經濟發展的問題,致力于消費品的不斷升級,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更高層次需求。同樣道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層次不斷提高,要求高校培養出更高層次的人才。而現在的狀況是高校所培養的大學生大多不能滿足社會對于“高端”人才的要求,45%的大學生認為高校培養方向與社會需要存在差距。這種無效供給,讓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就好比流水線上產出的工業品,千篇一律,沒有特色,看上去什么都懂,什么都會,也什么都能做,實際上卻是什么都不專,什么都不精,什么都勝任不了,必然導致大量過剩的“低端”勞動力出現。
三、應對就業問題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馬克思曾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論述了青年的擇業觀該如何樹立。面臨就業,青年人應當足夠重視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選擇職業,但是海英考慮到這種種社會的限制。“我們并不總是能夠選擇我們自認為適合的職業;我們在社會上的關系,還在我們有能力決定它們以前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確立了。”馬克思在文中所提到的社會條件,就是他所強調的職業選擇時,既要把自身的需要考慮在內,又要以自己所處時代的社會條件為立足點。人是社會化的動物,跟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只有充分考慮所處的社會條件,才是最恰當的選擇。
正確的就業觀能夠幫助減少不切實際的想法以及沒有必要的經歷浪費,也會讓大學生的就業少走彎路,離成功就業更進一步。
(二)就業力的培養
“大學生就業力是順應當前‘社會求才、大學生個人成才、高校育才等多方面需要的產物。”隨著日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出現,我國許多學者才逐漸意識到大學生就業力培養的重要性并致力于這方面的探索。在終身學習的社會理念下,職業能力的培養也應該是貫穿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活到老學到老,尤其是大學生只有在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過硬的情況下,才能不懼競爭,不畏挑戰,在求職大軍中脫穎而出。
(三)加強就業培訓
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社會角色和心理狀態都發生著極大轉變,學校要盡早引導大學生對自己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讓大學生在人生新階段的伊始就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有了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只是開了個好頭,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過硬則是第二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高校要擺脫工廠流水線式的人才培養模式,要么走特色路線,培養出別的學校畢業生不具備的專業技能,做到“人無我有”;要么走精準路線,同樣的專業技能,要達到別的學校畢業生達不到的專業高度,做到“人有我優”。做到這些,就能從專業的角度做到“能人之所不能”。
第三步就是崗位專業知識的培養,也就是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高校的課程體系中包括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理論課側重于對基本理論、原理、規律等理論知識的傳授,多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實踐課主要通過包括實驗、實習等一系列實踐環節的教學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利用理論知識來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相關課程。
畢業實習僅僅是一方面,對大學生的就業也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實習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專業方面的不足,還有沒有時間回到學習繼續學習完善了呢?所以學習應該將實踐貫穿專業知識技能學習的始終,定期開展各種專業技能大賽,請相關行業、領域的專業人士進校園參評,更可以請已經畢業并且對口就業的校友來做評委,這樣大學生就能及早了解學校學習的理論與工作實際之間的差距。參賽過程本身就是對專業技能的實際運用,相關人士從社會工作實際出發的指導性評價,也正是大學生走上所要選擇的就業崗位時自身必備的素養。
另外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專門的相關實踐技能培訓。現在社會上各種教師事業編考試培訓機構層出不窮,側面反映了學校就業培訓的不足。定期請專門人士進校園,不論是進行系統的開設課程培訓還是開展一系列的講座,對大學生來說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四)盡學校之便,擴展大學生朋友圈
每一年都有大量的畢業生離開學校走向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已畢業的校友在社會上從事各行各業的工作,對相關行業的技術要求和發展狀況較為,再加上對母校各方面的熟悉,這使得他們在高校和社會信息的溝通交流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這些就成為仍在學校學習的學弟學妹們最好的社會資源和信息渠道。學校要做的就是建立起橋梁,連接這兩個群體。可以建立一個雙向交流的平臺,實現兩個群體的互動,更可以以此為依托完善就業信息平臺,并將其真正的用到實處,變資源為資本。在篩選形形色色的招聘信息,將真實合適的就業信息提供給大學生的同時,研究解讀本地及主要畢業生流向地的就業政策,為學生下一步就業做好鋪墊,這樣大學生在就業大潮下最起碼能夠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五)鼓勵大學生先就業,再創業
在解決就業問題的各種策略當中,創業無疑是效果比較好的選擇。不需要頂著快速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崗位、改進人才培養機制等壓力,只需要給大學生提供相應的支持,即可讓他們當中的不少人結束失業狀態。政府和社會也會拿一些創業成功的案例來激勵大學生,如阿里、騰訊、當當等,都讓大學生大受鼓舞,充滿了對未來人生的憧憬。然而我要說的是,創業并非單憑一腔熱血就可以成功,影響因素還有很多很多。創業的道路上荊棘叢生而且布滿了失敗者的尸骸,能成功問鼎的鳳毛麟角。剛剛起步的小企業在跟已經成長起來的企業競爭中處于劣勢,能站住腳也能盈利的著實不多。再加上只有政府的創業貸款,而沒有后續雄厚資金的支持,有多少創業者連政府貸款都難以償還,宣告失敗。
所以對絕大多數的大學生而言,先就業,眼光不要太高,能養活自己,做到經濟獨立比較貼合實際。即使不能把工作當成事業去做也沒關系,先做到糊口,再以此為基礎,考察市場、積累經驗和財富,時機成熟之后再行創業。這樣成功的幾率會比剛畢業就盲目扎進創業大軍高許多。
四、結語
就業問題由來已久,想要解決這個難題也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本文的研究主旨并不在于解決“無業可就”的問題,更多工作崗位的創造與國家政策、社會支持和世界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太過寬泛,精力有限,暫時不作研究,主要從“有業難就”和“選擇性失業”方面給與建議。而在應對策略上更偏重于大學生自身觀念的轉變和自我完善以及學校的培養方面,也是可操作性比較強的。
在高校培養人才方面的想法,是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啟發。目前的就業問題表面上看是人才供過于求,但實際上卻是人才的相對過剩。如果不能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從高校的“生產端”提供有效的供給,任何的解決策略都會是杯水車薪,人才市場是供需矛盾會越來越大,就業形勢也將會更加嚴峻。
希望本文能給當下就業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或者一點啟發。
(作者單位:1.榆林學院;2.平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