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靈敏
11月29日,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東京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1歲,他是日本歷史上第二長壽的首相。中曾根執政時間1806天,在二戰后的日本首相中名列第五,排在安倍晉三、佐藤榮作、吉田茂、小泉純一郎之后,親歷了日本大正、昭和、平成與令和四個時代。
中曾根康弘的故鄉群馬縣沉痛悼念這位前首相,稱其逝世是一顆“巨星的隕落”,同樣出生于群馬縣的前首相福田康夫的事務所評價稱,“這是一位創造了一個時代的人物,當今唯一一位可以談論日本國論的人士去世了,我們感到很寂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評價稱,中曾根讓日本的國際地位大幅提高,“在二戰后重大轉折點之際發揮了掌舵人作用。”
中曾根康弘1918年出生于日本群馬縣,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法學部。二戰中曾作為軍官在海軍服役,戰后進入政界,當選議員。1959年,41歲的中曾根作為岸信介政府的科學技術廳長官首次進入內閣。此后直到1982年,他先后擔任過運輸大臣、防衛廳長官、通產大臣、行政管理廳長官等職。1982年11月,首相鈴木善幸下臺后,時年64歲的中曾根成為第71屆日本首相。1987年11月,為了解決財政赤字問題,他提出增加消費稅,引發朝野一致反對而辭職,由竹下登接任。中曾根繼續擔任眾議院議員。2003年,時任首相小泉純一郎未將85歲的中曾根列入議員候選人名單,被認為是排擠黨內老人的大膽舉動,中曾根隨之退出政壇。

中曾根的高明之處在于身段靈活,堅持己見的同時不走極端。想想安倍近年來對特朗普的曲意逢迎和中日關系、日韓關系所經歷的波折,不禁讓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在長期的政治生涯中,中曾根因為多次在重大時刻改變觀點和效忠對象而獲得了“風見雞”的稱號,也就是擅長見風使舵,他本人對此倒不以為意。當有人問他的政治觀點是左還是右時,他有一句名言:“寒流和暖流交匯之處,必有豐富的漁場。”據說他的老師、日本著名思想家德富蘇峰這樣教誨他:“政治家不是救世軍,故不必拘泥于意識形態和既定概念,只要無妨大局,盡可妥協退讓。”
中曾根將這些理念發揮到極致,配合1980年代日本經濟上升帶來的整體樂觀氣氛,以及侃侃而談的個人風度和俊朗的外表,給自己和日本在國際舞臺上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空間和關注度。
中曾根康弘最為人稱道的是同時實現了和美國、中國和韓國之間關系的提升。從今天的角度看,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日美關系上,前任首相鈴木善幸以“日美安保修約不包括軍事合作”惹惱美方,再加上日美出現嚴重的貿易摩擦,日美關系跌入谷底,中曾根上任后提出“日美命運共同體”主張,并與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建立了親密的私誼,兩人的友誼被稱為“Ron Yasu”關系,源于他們互相稱呼對方名字的昵稱“RON”(里根)和“YASU”(中曾根)。
在對華關系上,中曾根率先促成日本解除對華經濟封鎖和部分技術封鎖,在任期間給中國提供4700億日元貸款,幫助中國修建寶鋼等項目,并直接把電視機、空調、冰箱等家電生產部分技術和紡織技術低價轉讓給中國。此外,還推動化肥、日化等民用技術低價或無償給中國。中曾根還是戰后第一位訪問韓國的在任日本首相,日韓關系因此大幅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中曾根的所作所為都是基于日本的國家利益。他提出了“戰后政治總決算”口號,認為日本應該借助經濟發展成就,在政治上尋求突破,做一個“正常國家”。在他任內,日本的國防經費突破了以前不能超過國民生產總值1%的限制,自衛隊的權限和活動范圍也都得以擴大。
中曾根的背后,是處于經濟上升期、實力不斷增強、自信不斷提高的日本,美國當然要待之以禮,而在那個階段,中國韓國也都處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對日本有一定的服膺之感;到了今天,日本經濟已不復當年的榮景,成了民粹主義當道的美國的打壓對象,中韓實力則大幅上升,這樣的時代背景,即便中曾根復生,也難以復制當年日本外交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