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娟?米熱·吐爾汗巴依?黃靖
【摘要】 ?文章立足于“一帶一路”文化傳播中有關圖書出版的研究現狀,基于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環境、傳播路徑以及傳播效果這五個維度構建了圖書出版文化傳播力研究框架,對既有相關研究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資料收集、數據分析與理論研究。研究顯示,近年來,相關主題的研究規模不斷擴大,研究熱點紛呈,但是在傳播效果方面的研究比較匱乏,事實層面及建議對策方面較多,而相關理論應用與體系研究亟待加強。
【關 ?鍵 ?詞】圖書出版;“一帶一路”;文化傳播力;研究綜述
【作者單位】張美娟,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米熱·吐爾汗巴依,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黃靖,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2.002
圖書出版是“一帶一路”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途徑。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宏偉構想,強調積極加強與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打造文化包容的共同體。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再次指出,共建“一帶一路”,目的是聚焦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六年來,“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全面展開,文明互學互鑒不斷加深。
圖書出版助力“一帶一路”文化傳播,一批出版機構肩負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使命。作為連接不同國度、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圈的紐帶之一,中國圖書出版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開了多種形式、廣泛、高質量的合作,通過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現代科技與生活等方面圖書的“走出去”,進一步增強了對外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近年來,圖書出版與“一帶一路”文化傳播力的研究成為研究熱點,極大地促進了相關理論與實踐的繁榮與發展。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1.研究對象
文章的研究對象主要源于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的期刊及學位論文、讀秀中的圖書專著信息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網公示的社科年度基金項目三大板塊。
具體而言,筆者在中國知網以“一帶一路”和“圖書出版”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得出146篇相關文獻。筆者通過手動篩選,去除檢索結果中新聞報道、會議通知等信息后,最終得到110篇有效文獻,其中,包括期刊論文98篇、學位論文12篇;通過在讀秀官網搜索在2016—2019年期間與“一帶一路”及“文化傳播與交流”等相關聯的圖書信息,篩選出18本已出版圖書著作;通過中國社會科學網搜集整理出近五年(2015—2019年)“圖書出版”與“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相關聯的社科基金課題74項。這三大類的研究成果信息與數據,便是本研究綜述的事實基礎與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該方法是一種以各種文獻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方法,對研究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的描述。早期的內容分析法源于社會科學借用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來進行歷史文獻的量化分析,現已成為新聞傳播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進行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研究概況
文章基于相關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圖書著作、國家課題以及研究機構分布這些方面的研究狀況,從宏觀角度揭示相關研究概況。
1.期刊論文及學位論文
對期刊論文及學位論文,相關主題的有效文獻為110篇。從資源類型看,期刊論文有98篇,學位論文有12篇。從發表時間及研究主題上看,自“一帶一路”倡議于2013年提出以來,“一帶一路”文化傳播研究便興起,并方興未艾。而具體將圖書出版與“一帶一路”文化傳播力相結合并進行系統性的理論研究始于2015年,學者開始著手研究“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圖書出版所面臨的新機遇及路徑選擇、圖書翻譯出版現狀與應對等內容。研究高峰期為2017年(27篇)與2018年(29篇),多為對“一帶一路”背景下圖書出版發展的現狀與特征、國際合作項目等內容的探討,反映出相關結合研究正在成為“一帶一路”文化傳播領域與出版領域研究的一個新熱點。
從研究機構與作者信息來看,4篇文獻來自五洲傳播出版社,占比3.6%;4篇文獻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占比3.6%;4篇文獻來自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占比3.6%;6篇文獻來自北京印刷學院,占比5.4%,其他類機構產生文獻79篇,占比70.5%。從該項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對“一帶一路”背景下圖書出版進行相關研究的機構數量雖然較多,但分布較為分散,尚未出現專門機構進行專項研究。這一研究課題是一個跨領域、綜合性很強的研究領域,涉及的領域與機構相當廣,新聞出版領域的研究貢獻亟須加強。
2.圖書著作
相關主題的已出版圖書著作有18本。從時間序列上看,2016—2018年三年間,每年出版的圖書數量在五本左右,截止到2019年10月,三本相關圖書已出版。
圖書著作是一個領域系統性研究的成果,反映出相關研究的相對成熟與發展。基于相關圖書信息與內容分析,筆者發現,其一,圖書主題相對集中于“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華文化在某些區域的傳播研究、文化傳播與軟實力的研究、中國文化“走出去”研究、文化產業研究以及傳播戰略研究,如張莉的《“一帶一路”背景下內蒙古文化對外傳播與文化軟實力建設》、董召鋒等的《“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原文化建設與對外傳播研究》等,其中,對“一帶一路”歐洲國家區域的中華文化傳播研究很少;其二,除了圖書翻譯研究,其他與圖書出版相關的研究比較缺乏;其三,相關圖書的出版社主要集中于北京,還有昆明、云南、蘭州和成都這些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地域;其四,相關圖書專著的出版單位以大學出版社居多,研究者主要來自高校。
3.社科基金項目
通過對中國社會科學網公示的相關社科基金項目信息整理可得,我國對“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發展始終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度,相關主題的社科基金項目有74項。課題所依托的學科日趨豐富,我國學者對“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研究視野更加廣闊、維度更加多樣化。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代表著一個領域的國家戰略研究導向與高水平的研究。從時間序列及課題數量上看,“一帶一路”與圖書出版、文化傳播相關的研究課題主要出現于2015年(1項)。此后,相關的研究課題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至 2019年(截止到2019年10月)達到一個高峰,相關課題總數達28項。從關鍵詞變遷來看,研究內容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提升。研究對象主要分布于東盟、俄羅斯及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但是,對“一帶一路”上的主要歐洲國家的相關研究較少,未來還有待加強。
三、研究框架
對出版產業而言,周永平提出了“出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最終表現為深遠的文化傳播力”[1]的觀點。因此,為了更好地檢視圖書出版在“一帶一路”中扮演的角色及影響力,文章擬從文化傳播力的學理角度出發,構建適應于圖書出版與“一帶一路”現實發展的研究框架,對既有研究進行歸類綜合,并結合文化傳播力的相關理論進行論述。
1.文化傳播力的概念
文化傳播力的研究可追溯到傳播力概念的研究上。張春華認為,傳播力主要存在兩大分支,“對大眾傳媒而言,傳播力是一種到達受眾、影響社會、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社會功能的能力,而對社會組織,傳播力更強調的是傳播效果”[2]。文章所論述的文化傳播力的核心主體主要是以圖書為主的大眾傳媒。因此,文章對文化傳播的研究主要延續第一種研究脈絡。作為傳播力概念的深化與具化,既有研究一般認為,文化傳播力主要指一種文化在傳播全過程中的綜合影響力,具體包括內容的價值高低程度、過程的輻射影響程度以及受眾的認可接受程度。
2.文化傳播力的影響因素及構建研究
對文化傳播力的影響因素,既有研究主要從文化本身和技術兩個角度進行論述。在文化層面,韓源認為,文化傳播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勢能和文化創新力[3]。在技術層面,孫宜君等基于媒介技術決定論,從新媒體功能的角度出發,探討了新媒體自身的文化性以及其在文化傳播中與文化傳播間的互動機制,并認為新媒體對文化傳播具有重要的推動力[4]。
對文化傳播力的構建,李智從傳播學的角度出發,認為文化傳播力要基于大眾傳播媒介的文化軟權力化進而實現,強調了傳播廣度及受眾接受度,“只有當自己的文化觀念與價值取向在國際社會廣為傳布并為目標國民眾所普遍接受和認同, 其文化才變為真正的軟權力, 從而被軟權力化”[5]。余斌等聚焦于數字出版的文化傳播,認為構建數字出版文化傳播力的具體策略主要包括傳播環境、傳播渠道以及傳播運作力(文化內容資源開發及文化傳播策略)的建構[6]。蓋翠杰等基于羅德·拉斯韋爾的5W模式,即傳播者、信息、媒介、受眾以及傳播效果,提出了提高中華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對策建議,包括構建多元化傳播隊伍、提煉傳播內容及內涵、豐富傳播媒介及渠道、把握傳播受眾的異同以及量化分析傳播效果[7]。
綜合上述,基于相關傳播學與出版學理論,筆者認為,圖書出版文化傳播力的研究體系與框架,可以由以下五個維度構成: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環境、傳播路徑以及傳播效果。
四、主要研究內容
依據上述研究框架,筆者將圖書出版與“一帶一路”文化傳播力相關研究主要內容進行梳理與述評,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環境、傳播路徑以及傳播效果這五個方面進行展開。
1.傳播主體研究
此處的傳播主體,是指在“一帶一路”文化傳播中進行圖書出版活動的相關主體,主要有政府與出版社這兩個主體。
中國出版“走出去”,是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舉措,是中國出版業的重要使命與任務。在對傳播主體的研究中,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與其相關政策方面。曾曉武的觀點較有代表性,其認為目前,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政府對中國出版“走出去”的政策扶持主要有制定相關文化政策、實施重大項目絲路書香工程和以開辦論壇、國際書展等形式搭建平臺三個方面[8]。王大可以書展、博覽會、出版論壇為角度,梳理了政府的宏觀指導和政策支持概況[9]。姚寶權則指出,政府以 “計劃”“工程”等形式制定的相關政策具有臨時性,且忽視了沿線國家文化及國情的差異性。因此,他提出,在“一帶一路”視域下,政府應通過長遠規劃與短期盈利相結合的方式,助推我國圖書出版真正“走出去”[10]。
在出版社方面,徐東華專門研究高校出版社如何借助自身優勢推動“一帶一路”主題出版。全國總書目中統計得出,2017年共有外文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單位參與了“一帶一路”主題圖書的策劃出版[11]。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張巖等指出翻譯質量直接影響海外讀者對圖書內容的理解程度, 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我國應從國家層面統籌規劃,加強小語種學科建設,著力培養高級翻譯人才[12]。
筆者認為,國內學者對傳播主體的研究基本趨同,主要是定性而宏觀地分析政府與出版社在“一帶一路”主題圖書出版上的政策制定、書展等活動推廣及相關圖書出版的輸出等基本現狀。在研究過程中,圖書內容的文化傳播不僅需要中國政府與出版社積極參與,而且離不開對接國家與地區的政府與出版機構的合作。這方面的研究有待充實。
2.傳播內容研究
此處的傳播內容是指在“一帶一路”文化傳播中圖書出版的圖書內容。
桂子通過對2009—2015年我國圖書版權輸出的數據進行分析, 總結我國在“一帶一路”影響下圖書版權輸出的成果與不足,并對此進行分析與反思[13]。徐來根據中國版本圖書館館藏文獻數據庫數據,從引進圖書量、引進圖書的地區與國家分布、引進量排名前列的各出版社的選題、內容等方面總結出“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與傳統沿線國家出版交流的引進情況,以期為“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圖書出版“走出去”有關工作提供數據支撐與參考[14]。
從上述文獻分析來看,“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背景下的圖書出版內容主要聚焦于對外漢語、文軒經典和中醫藥等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中國社會經濟,尤其是對新時代我國崛起發展方面的內容還有待加強。在內容研究上,“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背景下的圖書出版內容也是比較宏觀與寬泛的,對具體深入的相關主題內容的分析、年度變化及其影響研究,應該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