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中央層面城市化戰略中對中心城市、都市圈建設等議題的強調,引發人們熱議,并令官學兩界精神為之一振。輿論普遍認為,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建設為城市化戰略重心,符合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規律,能更好地穩就業和促進消費,也能讓旨在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補上民生短板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更有效率更有針對性。
其實這么多年以來圍繞城市化發展重心和重點的爭論,除了經濟學意義上的考量,也有城市管理能力方面的考量,說到底就是效率和秩序的取舍問題。地方官員和城市居民一方面想享有規模經濟帶來的各種紅利,一方面又為交通擁堵、服務供給壓力、就業穩定性、治安和潛在的貧民窟等諸多問題憂心不已。
當然,為了緩解中心城市的壓力,并讓周邊城市也能分享中心城市的發展紅利,有關部門在鼓勵中心城市和小城鎮發展的同時,也一直在同步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戰略。然而一方面由于受限于服務能力欠缺和管理能力的相對滯后,另一方面受制于行政藩籬和GDP競爭情結,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間的基礎設施難以共享,公共服務難以均等化和一體化,結果導致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間經濟要素和人口流動不能實現動態平衡和最優配置,既無法有效緩解中心城市壓力,也無法令周邊城市分享中心城市發展紅利。
如果能更好地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實現服務能力深化、管理能力升級和秩序與效率兼得,相信無論是地方官員還是城市居民,無疑都不會對城市規模合理有序的擴大和城市人口的有序增長感到抵觸。而冀望從中心城市發展分得一杯羹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官民想必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實現服務能力的升級和深化,分為政府和市場兩個層面。前者主要負責公共服務的供給,后者主要保障民生服務的供給。當然,公共服務的供給在保障公益屬性的同時,也不妨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對民間資本開放,以取得更高的服務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在公共服務方面,地方政府要擺脫GDP情結和面子工程導向,以彌補民生短板和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為優先考量。日前,中央有關部門要求加快發放地方專項債并擴大使用范圍,重點用于鐵路、軌道交通、城市停車場等交通基礎設施,城鄉電網、天然氣管網和儲氣設施等能源項目,農林水利,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等生態環保項目,職業教育和托幼、醫療、養老等民生服務,冷鏈物流設施,水電氣熱等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其用意和導向不言而喻。
在城市管理方面,現在不少地方在互聯網大數據公司的參與配合下,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已取得明顯改善。據報道,在阿里等公司的參與下,杭州城市數據大腦于2016年10月啟動,數據顯示,通過紅綠燈的自動調控,可以把行人和車輛過紅綠燈的時間減少15%。而最早試點啟動的蕭山區已創新實現了120救護車等特種車輛的優先調度,“城市大腦”根據交通流量數據,自動調整沿線信號燈配時,為救護車定制一路綠燈的生命線,并減少對其他交通的影響,到達現場的時間節省一半。
而在衣食住行等民生服務供給方面,互聯網平臺公司也可以發揮較大作用。據報道,美團等互聯網服務平臺公司發揮技術和平臺優勢,為商家輸出IT基礎能力,通過自主研發餐飲、酒店管理系統,將商家業務經營數字化,幫助其不斷優化經營服務流程,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提高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這在盤活那些老字號商店和飯店的服務供給能力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既有利于保留城市文化底蘊,又盤活了特色服務文化資產。
進入服務經濟時代,都市圈既是各項服務的主要消費地,也是服務的主要供給中心。依托互聯網服務平臺公司提供的生態和圈層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服務創業,比如美團等基于在生活服務業的深耕和大數據積累,為商家提供選址租賃、員工培訓、數據分析等全流程服務,并分享產業趨勢、管理方法,既可以更好地提升服務供給,滿足都市圈的服務需求,也可以創造更多的服務崗位,并形成良性循環。此外,通過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群之間的公共和民生服務能力的優化共享,可以更好地實現不同人群居住空間的優化配置,比如更多的年輕人集聚在中心城市打拼,而更多的老年人分流到周邊城市享有更安靜的居住環境和更悠閑的生活節奏等等。
(摘自《財經》)